【推荐语】
1. 大受欢迎的中国古代名人传记,家喻户晓的一代大文豪、政治家、艺术家的传奇人生。 

2. 中国文人从政的标志性人生,知识阶层传承千年的理想人格。苏东坡的故事能带给人们思考、力量、温暖和希望。 

3. 一代国学大师、曾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的中国作家林语堂先生的得意之作。 
【作者】
林语堂(1895—1976)  福建龙溪(今漳州)人,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笔名毛驴、宰予、岂青等。1912年入上海圣约翰大学,1922年获美国哈佛大学硕士学位,1923年获德国莱比锡大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和英文系主任。曾担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术与文学主任、国际笔会副会长等职务。1928年编著《开明英文读本》,风行全国。1966年定居台湾。以《京华烟云》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林语堂是一位以英文写作扬名海外的中国作家,也是集语言学家、文学家于一身的知名学者。因翻译“幽默”(Humor)一词,以及创办《论语》《人间世》《宇宙风》三本杂志,提倡幽默文学,赢得“幽默大师”的美名。他一生笔耕不辍,著作等身,代表作品有《吾国与吾民》《生活的艺术》《红牡丹》《风声鹤唳》《苏东坡传》《武则天传》《孔子的智慧》等。
【内容】
苏东坡虽文章闻名天下,仕途却历尽艰辛,屡遭迫害,但他终不改乐观的天性。他一生融儒、释、道于一体,诗、文、词、书、画俱在才俊辈出的宋代登峰造极。他政绩卓著,爱民如子,文韬武略兼备,发展慈善事业,创办公立医院,堪比和煦春阳,带给世界无尽生机和温暖。他襟怀苍生,却无奈生活寄于风雨,岁月失于道路,命运困于党争。
他波澜壮阔的一生早已没入历史的尘埃,而他所表现出的伟大人格与社会良心,直至今天仍熠熠生辉。
林语堂笔下的苏东坡,性格鲜明,形象饱满,可亲可敬,堪称人世间完美的理想人格。
【目录】
译者序 
原序 
卷一 
童年与青年 
宋仁宗景祐三年至嘉祐六年 
(一〇三六—一〇六一) 
第一章?文忠公 
第二章?眉山 
第三章?童年与青年 
第四章?应试 
第五章?父与子 
卷二 
壮 年 
宋仁宗嘉祐七年至神宗元丰二年 
(一〇六二—一〇七九) 
第六章?神、鬼、人 
第七章?王安石变法 
第八章?拗相公 
第九章?人的恶行 
第十章?两兄弟 
第十一章?诗人、名妓、高僧 
第十二章?抗暴诗 
第十三章?黄楼 
第十四章?逮捕与审判 
卷三 
老 练 
宋神宗元丰三年至哲宗元祐八年 
(一〇八〇—一〇九三) 
第十五章?东坡居士 
第十六章?赤壁赋 
第十七章?瑜伽与炼丹 
第十八章?浪迹天涯 
第十九章?太后恩宠 
第二十章?国画 
第二十一章?谦退之道 
第二十二章?工程与赈灾 
第二十三章?百姓之友 
卷四 
流放岁月 
宋哲宗绍圣元年至徽宗建中靖国元年 
(一〇九四—一一〇一) 
第二十四章?二度迫害 
第二十五章?岭南流放 
第二十六章?仙居 
第二十七章?域外 
第二十八章?终了 
附录一 年谱 
附录二 参考书及资料来源
【媒体评论】
人们有时也许会傻想,像苏东坡这样让中国人共享千年的大文豪,应该是他所处的时代的无上骄傲,他周围的人一定会小心地珍惜他,虔诚地仰望他,总不愿意去找他的麻烦吧?事实恰恰相反,越是超时代的文化名人,往往越不能相容于他所处的具体时代。中国世俗社会的机制非常奇特,它一方面愿意播扬和哄传一位文化名人的声誉,利用他、榨取他、引诱他,另一方面从本质上却把他视为异类,迟早会排拒他、糟践他、毁坏他。起哄式的传扬,转化为起哄式的贬损,两种起哄都起源于自卑而狡黠的觊觎心态,两种起哄都与健康的文化氛围南辕北辙。 
小人牵着大师,大师牵着历史。小人顺手把绳索重重一抖,于是大师和历史全都成了罪孽的化身。一部中国文化史,有很长时间一直捆押在被告席上,而法官和原告,大多是一群群挤眉弄眼的小人。 
                  ——余秋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