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前言
**章 引言:研究缘起及研究现状
一、研究涉及的相关概念
(一)我国的专业术语:学生工作和学生管理
(二)美国的专业术语:学生事务和学生事务管理
(三)本书中的研究术语
二、研究缘起
三、研究现状
四、研究视角及方法
(一)文献法
(二)实证研究与实践研究法
(三)借助项目
第二章 我国高校学生工作的历史回顾
一、我国高校学生工作的历史变迁及特点
(一)对革命青年进行思想改造时期(1949~1977年)
(二)对现代青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期(1978~1993年)
(三)对自由青年教育、管理与服务时期(1994年至今)
二、我国高校学生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学生工作服务职能异化,学生参与机制缺失
(二)学生工作地位从属于教学中心,学生事务与学术性事务融合度不够
(三)学生工作管理机制不够完善,专业化发展遭遇瓶颈
(四)学生工作制度保障不够健全,依法治校有待进一步加强
第三章 美国高校学生工作的历史嬗变
一、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历史嬗变
(一)关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模式的历史变迁
(二)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特点
(三)美国学生事务观的变迁及原因分析
(四)美国学生观的变迁及学生与学校关系定位
二、影响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变迁的历史背景
(一)后现代化思潮下的美国学生事务管理
(二)大众化背景下的关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
(三)多元哲学流派影响下的美国学生事务管理
第四章 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典型经验与借鉴
一、美国学生满意度调查的基本经验与借鉴
(一)美国学生满意度调查的理论基础
(二)美国学生满意度测评的历史背景
(三)美国学生满意度测评的实际收益
(四)我国学生满意度测评的现状
(五)我国开展学生满意度测评的外部环境
(六)我国开展学生满意度测评的几点建议
二、美国学生事务管理的基本经验与借鉴
(一)美国学生事务人员的职业化与专业化的基本经验与借鉴
(二)美国学生事务管理模式的特点与借鉴
三、美国节庆、纪念日情感教育的经验与借鉴
(一)美国节庆、纪念日的文化意蕴
(二)美国节庆、纪念日的价值启示
(三)我国传统节庆、纪念日文化蕴涵衰落的主要缘由
(四)我国节庆、纪念日情感教育的问题及对策
第五章 基于大众化背景下我国高校学生工作创新论
一、大众化教育初期学生工作出现的不适应性
(一)学生工作队伍的不适应性
(二)学生工作模式和方式的不适应性
(三)学生工作地位受到冲击所引起的不适应性
二、适应大众化教育的学生工作发展趋势展望
(一)学生工作队伍必须走专业化的道路
(二)学生工作内容必须坚持科学化
(三)学生工作的程序和制度必须坚持法制化
(四)学生工作方式必须坚持民主化
(五)学生工作理念必须坚持人性化
三、大众化阶段学生工作所遵循的原则
(一)在工作内容上,坚持学生事务理论研究和实务探索相结合的原则
(二)在教育方式上,坚持学生事务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的原则
(三)在管理方式上,坚持法律义务和道德责任相结合的原则
(四)在服务方式上,坚持全面指导和个体咨询相结合的原则
(五)在工作理念上,坚持满足学生需要、学校需要和社会需要相结合的原则
第六章 我国高校学生工作学生参与机制创新论
一、问题的提出
(一)历史的维度:学生缺席的学生工作
(二)现实的角度:学生参与机制缺失的学生工作
二、高校学生工作中学生参与机制构建的合理性与合法性基础
(一)合理性分析
(二)合法性分析
三、高校学生工作中学生参与机制的基本框架
(一)参与主体
(二)参与范围
(三)参与方式
第七章 我国高校学生工作模式实践创新论——以阜阳师范学院为例
一、“零距离学生工作”的基本内涵
(一)以人为本是“零距离学生工作”的精髓
(二)与时俱进是“零距离学生工作”的关键
(三)不断创新是“零距离学生工作”的生命源泉
(四)科学发展是“零距离学生工作”的价值诉求
二、“零距离学生工作的基本特征
(一)时效性
(二)主动性
(三)针对性
(四)互动性
(五)可持续性
三、“零距离学生工作”的基本体系
(一)零距离教育:注重学生工作的价值引领
(二)零距离管理:实现学生工作的科学规范
(三)零距离服务:体现学生工作的人文关怀
(四)零距离活动:彰显学生工作的文化内涵
第八章 我国地方高校学生工作服务质量的实证研究——以皖北五所高校为例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目的
二、文献综述
(一)国内外关于大学生满意度的测量体系的研究综述
(二)服务质量的衡量模式
(三)服务质量衡量满意度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架构与假设
(二)问卷设计
四、统计结果分析
(一)服务质量各因子与学生“整体满意度”分析
(二)缺口分析
(三)学生背景对学生工作整体满意度分析
(四)学生背景对学生工作服务质量重视程度与满意度分析
(五)学生工作绩效水平分析
五、结论
(一)学生对于服务质量因素的各属性有缺口存在,其中以“有形性”和“网络便利性”影响*大
(二)学生的背景,如是否担任学生干部和获得过奖励、资助等对学生工作的整体满意度有显著差异
(三)我国的高校学生工作满意度普遍偏低
第九章 我国高校学生工作的独特内容——在大学生群体中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一、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二、在大学生中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重中之重
(一)大学生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对象
(二)大学生是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力量
三、大学生群体差异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影响
(一)大学生群体差异客观存在
(二)大学生群体差异对马克思主义认知的影响
四、大学生群体差异视角下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基本原则
(一)针对不同个性特点的“尊重差异”原则
(二)针对不同生活场景的“理论说服”原则
(三)针对多元价值背景的“利益实现”原则
(四)针对时代特征的“创新传播形式”原则
五、大学生群体差异视角下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要路径
(一)承认群体差异,明确大众化目标分解的针对性
(二)关注学生诉求,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
(三)打破学科壁垒,加强人文社会科学间的渗透性
(四)注重兴趣引导,重视大学生理论社团的参与性
(五)强调知行合一,凸显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教育性
(六)推动文化引领,发挥隐性教育资源的补充性
参考文献
后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