店铺推荐
【作者】
李政涛,1969年生于陕西西安临潼,祖籍江西大余县。1989年大学毕业,在江西省大余县南安中学任教两年,后调入团县委任组织部部长。1992年考入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1995年获得硕士学位,任教于北京教育学院。2000年考回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2003年获得教育学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教育基本理论、教育人类学和基础教育改革。 已出版《教育科学与相关学科的“对话”》、《表演:解读教育活动的新视角》等学术专著。先后在《教育研究》、《高等教育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教育研究与实验》上发表论文80余篇,多篇论文或文章被《新华文摘》、《读者》等杂志转载。 博士论文《教育生活中的表演》,获得国务院学位办颁发的2005年度全国百篇**博士论文奖。 自2000年起,参加导师叶澜教授主持的“新基础教育”改革,坚持深入中小学,听课评课800余节,参与主持各种校本教研活动100余次,积累了丰富的教育变革的经验。 曾任**核心期刊《中小学管理》杂志主编,现任 主管、华东师范大学主办《基础教育》杂志执行主编;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基本理论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 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专职研究员,学校综合改革研究室主任;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李政涛(1969.5-),江西大余人,出生于陕西西安临潼。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2005年获得全国百篇**博士论文,2009年入选 新世纪**人才计划。现任中国中青年教育理论工作者分会副理事长,中国教育基本理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华东师范大学新基础教育研究中心主任。2005年获得全国百篇**博士学位论文奖,2009年入选“ 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著有《教育常识》《教育科学的世界》《做有生命感的教育者》等。
【内容】
李政涛编著的《新基础教育研究传统》基于“新基础教育”近20年的研究历程及其成果,对其研究传统的性质、言说方式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与分析,并聚焦“新基础教育”的价值观传统、思维方式传统和研究方式传统三大传统,从内外两个层次回答三个问题:一是“新基础教育”形成了哪些研究传统,二是这些研究传统为当代基础教育改革、为教育学重建、为人的成长和发展带来了什么样的独特贡献,三是这些传统对中国特色和中国经验的贡献是什么。
【目录】
引言:为什么言说“研究传统”
一、“新基础教育”研究传统的性质
(一) 何谓“研究传统”?
(二) “研究传统”的存在领域
(三) “新基础教育”研究的性质
(四) “新基础教育”研究传统的特殊性质
二、“新基础教育”研究传统的言说方式
(一) 方法论视野下的“研究传统”
(二) 从“村庄”到“学校”
(三) “新基础教育”:“在中国”与“在世界”
(四) 转向复调式写作
三、“新基础教育”价值观传统
(一) 价值观:为什么和是什么
(二) “生命”:“新基础教育”价值观传统的关键词
(三) “新基础教育”的核心价值观
四、“新基础教育”思维方式传统
(一) 关系式思维传统
(二) 整体综合式思维传统
(三) 动态生成式思维传统
(四) 复杂式思维传统
五、“新基础教育”研究方式传统
(一) 研究的路径与载体传统
(二) 研究过程的传统
(三) 研究机制传统
(四) 评价机制传统
六、“新基础教育”研究传统的贡献
(一) 在教育学之外
(二) 在教育学之内
(三) “新基础教育”创造的“新传统”
参考文献
后记:远未完成的学术构想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