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详情】

产品参数:

产品名称:苏东坡传(图文典藏版) ISBN编号: 9787556118908 书名: 苏东坡传(图文典藏版) 作者: 林语堂 著,博集天卷 出品 定价: 48.00元 书名: 苏东坡传(图文典藏版) 是否是套装: 否 出版社名称: 湖南人民出版社

【编辑推荐】
1. 大受欢迎的中国古代名人传记,家喻户晓的一代大文豪、政治家、艺术家的传奇人生。
2. 中国文人从政的标志性人生,知识阶层传承千年的理想人格。苏东坡的故事能带给人们思考、力量、温暖和希望。
3. 一代国学大师、曾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的中国作家林语堂先生的得意之作。
【内容简介】

苏东坡虽文章闻名天下,仕途却历尽艰辛,屡遭迫害,但他终不改乐观的天性。他一生融儒、释、道于一体,诗、文、词、书、画俱在才俊辈出的宋代登峰造极。他政绩卓著,爱民如子,文韬武略兼备,发展慈善事业,创办公立医院,堪比和煦春阳,带给世界无尽生机和温暖。他襟怀苍生,却无奈生活寄于风雨,岁月失于道路,命运困于党争。
他波澜壮阔的一生早已没入历史的尘埃,而他所表现出的伟大人格与社会良心,直至**仍熠熠生辉。
林语堂笔下的苏东坡,性格鲜明,形象饱满,可亲可敬,堪称人世间**的理想人格。

【作者简介】

林语堂(1895—1976)
福建龙溪(今漳州)人,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笔名毛驴、宰予、岂青等。1912年入上海圣约翰大学,1922年获美国哈佛大学硕士学位,1923年获德国莱比锡大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和英文系主任。曾担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术与文学主任、**笔会副会长等职务。1928年编著《开明英文读本》,风行全国。1966年定居台湾。以《京华烟云》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林语堂是一位以英文写作扬名海外的中国作家,也是集语言学家、文学家于一身的知名学者。因翻译“幽默”(Humor)一词,以及创办《论语》《人间世》《宇宙风》三本杂志,提倡幽默文学,赢得“幽默大师”的美名。他一生笔耕不辍,著作等身,代表作品有《吾国与吾民》《生活的艺术》《红牡丹》《风声鹤唳》《苏东坡传》《武则天传》《孔子的智慧》等。


【目录】

译者序 原序 卷一 童年与青年 宋仁宗景祐三年至嘉祐六年 (一〇三六—一〇六一) 第一章?文忠公 第二章?眉山 第三章?童年与青年 第四章?应试 第五章?父与子 卷二 壮 年 宋仁宗嘉祐七年至神宗元丰二年译者序
原序
卷一
童年与青年
宋仁宗景祐三年至嘉祐六年
(一〇三六—一〇六一)
第一章?文忠公
第二章?眉山
第三章?童年与青年
第四章?应试
第五章?父与子
卷二
壮 年
宋仁宗嘉祐七年至神宗元丰二年
(一〇六二—一〇七九)
第六章?神、鬼、人
第七章?王安石变法
第八章?拗相公
第九章?人的恶行
第十章?两兄弟
第十一章?诗人、名妓、高僧
第十二章?抗暴诗
第十三章?黄楼
第十四章?逮捕与审判
卷三
老 练
宋神宗元丰三年至哲宗元祐八年
(一〇八〇—一〇九三)
第十五章?东坡居士
第十六章?赤壁赋
第十七章?瑜伽与炼丹
第十八章?浪迹天涯
第十九章?太后恩宠
第二十章?国画
第二十一章?谦退之道
第二十二章?工程与赈灾
第二十三章?百姓之友
卷四
流放岁月
宋哲宗绍圣元年至徽宗建中靖国元年
(一〇九四—一一〇一)
第二十四章?二度迫害
第二十五章?岭南流放
第二十六章?仙居
第二十七章?域外
第二十八章?终了
附录一 年谱
附录二 参考书及资料来源 显示全部信息
【试读章节】

***章 文忠公
要了解一个已经死去一千年的人,并不困难。试想,通常要了解与我们同住在一个城市的居民,或是了解一位市长的生活,实在嫌所知不足,要了解一个古人,不是有时反倒容易吗?姑就一端而论,现今仍然在世的人,他的生活尚未完结,一旦遇有危机来临,谁也不知道他会如何行动。醉汉会戒酒自新;教会中的圣人会堕落;牧师会和唱诗班的少女私奔……活着的人总会有好多可能的改变。还有,活着的人总有些秘密,他那些秘密之中***精彩的,往往在他死了好久之后才会泄露出来。这就是何以评论与我们自己同时代的人是一件难事,因为他的生活离我们太近了。
论一个已然去世的诗人如苏东坡,情形便不同了。我读过他的札记、他的七百首诗,还有他的八百通私人书简。所以知道一个人,或是不知道一个人,与他是否为同代人没有关系。主要的倒是是否对他有同情的了解。归根结底,我们只能知道自己正了解的人,
我们只能**了解我们真正喜爱的人。我认为我**知道苏东坡,因为我了解他;我了解他,是因为我喜爱他。喜爱哪个诗人,**是出于一种癖好。我想李白***为崇高,而杜甫***为伟大——在他伟大的诗之清新、自然、工巧、悲天悯人的情感方面***为伟大。但是不必表示什么歉意,恕我直言,我偏爱的诗人是苏东坡。
在***看来,我觉得苏东坡伟大的人格,比中国
其他文人的人格,***为鲜明突出,在他的生活和作品
里,显露得越发充分。在我的头脑里,苏东坡的意象之特别清楚明显,其理由有二:***个苏东坡本人心智上才华的**,深深印在他写的每一行诗上,正如我所看见的他那两幅墨竹上那乌黑的宝墨之光,时至***,依然闪耀照人,就犹如他蘸笔挥毫是在顷刻之前一样。这是天地间一大奇迹,在莎士比亚的创作上,亦复如此。莎翁诗句的遒健,是来自诗人敏感的天性与开阔豁达的胸襟,至今依然清新如故。纵然有后代学者的钻研考证,我们对莎士比亚的生活所知者仍极稀少,可是在他去世四百年之后,由于他的作品中感情的力量,我们却知道了他的心灵深处。
第二个理由是,苏东坡的生活资料较为**,远非其他中国诗人可比。有关他漫长的一生中多彩多姿政治生涯的那些资料,存在各种史料中,也存在他自己浩繁的著作中。他的诗文都计算在内,接近百万言;他的札记,他的遗墨,他的私人书信,在当时把他视为***可敬爱的文人而写的大量的闲话漫谈,都流传到现在了。在他去世后百年之内,没有一本传记类的书不曾提到这位诗人。宋儒都长于写日记,尤以司马光、王安石、刘挚、曾布为***;勤奋的传记作者如王明清、邵伯温。由于王安石的***资本新法引起的纠纷,和一直绵延苏东坡一生的政坛风波的扰攘不安,作家都保存了那一时代的资料,其中包括对话录,为量甚大。苏东坡并不记日记,他不是记日记那一类型的人,记日记对他恐怕过于失之规律严正而不自然。但是他写札记,遇有游山玩水、思想、人物、处所、事件,他都笔之于书,有的记有日期,有的不记日期。而别人则忙于把他的言行记载下来。爱慕他的人都把他写的书简题跋等精心保存。当时他以杰出的书法家出名,随时有人恳求墨宝,他习惯上是随时题,或是书写杂感评论,酒饭之后,都随手赠予友人。
此等小简偶记,人皆珍藏,传之子孙后代,有时也以高价卖出。在这些偶记题跋中,往往有苏东坡精妙之作。如今所保存者,他的书简约有八百通,有名的墨迹题跋约六百件。实际上,是由于苏东坡受到广泛的喜爱,后来才有搜集别的名人书札题跋文字印行的时尚,如黄山谷便是其一。当年成都有一位收藏家,在苏东坡去世之后,立即开始搜集苏东坡的墨迹书简等,刻之于石的,拓下拓片出卖,供人做临摹书法之用。有一次,苏东坡因对时事有感而作的诗,立刻有人抄写流传,境内多少文人竞相背诵。苏东坡虽然发乎纯良真挚之情,但内容是对政策表示异议,当时正值忠直之士不容于国都之际,当权者之愤怒遂集于他一人之身,情势严重,苏东坡几乎险遭不测。他是不是后悔呢?表面上,在他贬谪期间,对不够亲密的朋友他说是已然后悔,但是对莫逆之交,他说并无悔意,并且说,倘遇饭中有蝇,仍须吐出。由于他精神上的坦白流露,他也以身列当时高士之首而自伤,在与心地狭窄而位居要津的政客徒然挣扎了一番之后,他被
流放到中国域外的蛮荒琼崖海岛,他以坦荡荡之胸怀处之,有几分相信是命运使然。
像苏东坡这样的人,生活中竟有如此的遭遇,他之成为文人窃窃私语的话柄、尊重景仰的话题,尤其是在他去世之后,乃是自然之事。若与西方相似之人比较,李白,一颗文坛上的流星,在刹那间壮观惊人地闪耀之后,而自行燃烧消灭,正与雪莱、拜伦相近。(P002-004)

2021383044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