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舌尖上的中国》(以下简称《舌尖》)第二季依然定位为一部美食纪录片,并将延续季的主题,探讨中国人与食物的关系。150多个人物,300余种美食,一张张餐桌,见证生命的诞生、成长、相聚、别离。通过美食,使人们可以有滋有味地认知这个古老的东方国度。全片共分为八集:集《脚步》、第二集《心传》、第三集《时节》、第四集《家常》、第五集《秘境》、第六集《相逢》、第七集《三餐》,第八集则为拍摄花絮。
 
《舌尖》第二季的主创团队包括30多名成员,分为8个摄制组,历时一年时间走访拍摄中国大江南北150多个地点,以及部分海外拍摄地。拍摄过程中,摄制团队采用了全新的拍摄设备(包括高空、水下、红外、显微、窥镜等),从多个角度呈现中华美食。为了展现食物细节,摄制组成员还自主研发与制作了全自动微距拍摄设备,使拍出的画面更加真实诱人。
 
集:《脚步》
“路菜”是先人保存食物的智慧,进而被演化成标志性的中国美食。味觉记忆的强大,往往让人们对故乡食物的迷恋十分牢固,甚至被赋予“乡愁”这样的文学语汇。本集将跟随那些奔波在路上的人们,品尝辛劳与汗水中的苦辣酸甜。
“脚步”包含两层含义,一方面,每一种食物的获取都要经过漫长的历程。这一集中的主人公,一对养蜂夫妇追寻、收获蜂蜜的路程,就与蜜蜂们采集花蜜同样艰辛。据计算,蜜蜂生产一公斤蜂蜜需要采400万朵花。
另一方面,食物本身也会跟随人们的脚步,在各地流转、变化。从青海的盐湖,到西藏的密林深处,无不镌刻着人与食物迁徙的足迹。
 
第二集:《心传》
中国传统烹饪在手艺上无比神秘繁复,它的传承和流变往往以家族或师徒的形式承载。这种心口相传,延续了家的味道,也传承了千百年来中国人饮食文化的基因。本集《心传》,引领我们再次面向民间,寻找那些消失了的和即将消失的美味。
中国人关于食物与味道的传承有时是通过家族延续,比如湖南山中的人家制作蕨根粉,通常是爷爷传给孙子;也有时是通过师徒之间传习,比如面点、糕团的制作。甚至有时,人们在不知不觉中便继承了特定的味觉基因以及加工食物的习惯……
 
第三集:《时节》
“不时,不食”是中国人饮食重要的特征。在四季分明的国度,不同的时节,呈现出千姿百态的美食。本集《时节》,将通过捕捉节令美食,展现传统中国人对自然的依赖与敬畏,表达我们对气候变幻的敏锐感知。
中国人对于时节的关注,首先着眼于粮食的生产。依存于土地的人们世代春种秋收,而时节囊括了农业文明的24节气与72物候。此外,节气变化也意味着许多独特节令美食的出现,比如这一集中即将呈现的美味,雁来蕈——这种相传只有在大雁飞来时才会出现的神奇菌子,与节气有着怎样的关系?您是否了解,只在春雷滚滚时生长的雷笋,是转瞬即逝的难得食材?
 
第四集:《家常》
古人说,治大国若烹小鲜。家常菜,在每日的煎炒烹煮中,蕴藏着中国人平实质朴的生活期许与处世之道。每一张家庭餐桌都是了解中国人家庭观念的好样本。本集《家常》,走进一户户平凡人家,与他们一同品味日常生活中的人间百味。
《家常》一集所展现的,除了红烧肉等广为人们所喜爱的家常菜,更多的是家所代表的伦常与亲情,以及家庭成员之间的微妙关系。就像古诗中描绘的:“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这羹汤中所饱含的,远不止日常的柴米油盐。
 
第五集,《秘境》,隐秘美食
这一集关注的是“饮食的末梢地区”,也就是那些受现代文明影响较小而得以保存食物原味的地方。在许多少数民族的聚居地,如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的深处,以及沙漠中干旱的地带,一些不为人知的食材,恰恰是不可多得的美味。
 
第六集,《相逢》,食物与人的每次携手
《相逢》讲述的不仅是人与人的相逢,更是食材与食材的相遇。比如,辣椒与花椒的邂逅开启了麻辣美味的篇章。又如,在年轻的移民城市深圳,来自全国各地的人们的相会,也为崭新美食的诞生创造了机遇。
 
第七集,《三餐》,中国人的一粥一饭
高速紧张的生活使许多人无法像父辈们一样花费大量时间煲汤煮饭。本集将展示现代中国社会中,从摩登都市到中小城镇,人们通过每日饮食享受生活的方式。
 
第八集
讲述镜头背后的拍摄任务。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