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孙立新,生于1972年,吉林九台人,吉林大学工商管理博士后,现任红河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知识资本、社会资本、社会网络分析。近三年来,主持 社会科学基金管理学项目《中国企业员工知识资本理论与管理研究》1项,主持企业横向课题5项,在《宏观经济研究》、《科技管理研究》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由 高校社科文库部分资助专著《人际公民行为威因研究:社会资本和社会网络视角》(光明日报出版社)1部,主持红河学院“工商管理”培育学科项目1项。
【内容】
知识资本是企业的“脑力”资产,能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能创造提升企业价值。无论是作为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还是作为企业管理的新模式,知识资本都已成为当前 学术界及企业界 为关注的课题之一。孙立新编著的《企业员工知识资本与组织知识资本实证研究》基于组织行为和无形资产的视角,从个体和组织两个层面分别对企业知识资本展开了研究。本书包含三部分:(1)理论部分。以文献研究法探讨知识资本的概念和内涵、结构与测量、影响因素、结果变量、研究现状及知识资本的相关理论基础。
(2)个体层次员工知识资本实证分析。由三篇独立成篇的实证研究论文构成,分别采用社会网络方法,建立结构方程模型,从社会资本的结构视角,探讨员工知识资本的形成机制、中介作用和运作机制。(3)组织层次组织知识资本实证分析。基于智力增值系数法(VAIC),以知识资本为自变量,以企业绩效为结果变量,建立了知识资本对企业绩效的驱动模型,探讨知识资本对企业绩效的作用机制:采用面板数据,分析知识资本对企业绩效的持续影响。 对企业知识资本提出了管理建议。


本书理论与管理实践相结合,适合于企业管理人员、大专院校研究生、相关研究人员,以及对知识管理、知识资本感兴趣的人员阅读。
【目录】
章 导论
节 研究背景和研究问题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问题
第二节 研究视角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视角
二、研究方法
第三节 研究意义和研究路线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路线
第二章 文献评论
节 知识资本的相关概念
一、知识资本的提出
二、知识与知识层级结构
三、知识资本的结构
第二节 知识资本的影响因素
一、知识分享
二、社会资本
第三节 知识资本的结果变量
一、组织绩效
二、创新绩效
三、企业价值
四、生产力
第四节 企业知识资本的测量
一、单要素测量法
二、综合测量法
三、组织行为学量表法
第五节 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 研究现状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知识资本的理论基础
节 经济增长理论
一、古典经济增长理论
二、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
三、新经济增长理论
第二节 人力资本理论
一、雅各布·明塞尔的人力资本理论
二、西奥多·W.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
三、加里·贝克尔的人力资本理论
四、爱德华·丹尼森的人力资本理论
第三节 知识管理理论
一、知识管理的渊源
二、知识管理流程的组成要素
三、知识管理模型
四、知识创造理论
第四节 组织学习理论
一、组织学习的内涵和取向
二、组织学习的类型模式
三、组织学习的过程模型
四、组织学习与知识资本
第五节 企业管理理论
一、核心能力理论
二、动态能力理论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员工知识资本的形成机制实证分析
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员工知识资本的界定
第三节 文献评论
一、社会网络理论
二、社会资本
三、知识资本
第四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架构
二、数据收集
三、变量的测量
第五节 数据分析结果
一、组织内网络结构位置对社会资本的影响分析
二、社会资本对知识资本的影响分析
三、社会资本的中介效应分析
四、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员工知识资本的中介作用实证分析
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一、社会网络理论
二、知识资本理论
第三节 研究方法
一、样本来源
二、测量工具
三、中介效应检验方法
第四节 数据分析
一、中介效应的SPSS脚本检验
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员工知识资本运作机制实证分析
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文献探讨与研究假设
一、社会网络分析方法
二、社会资本理论
三、知识资本与网络位置、社会资本
四、知识资本与工作绩效
第三节 研究方法
一、样本来源
二、测量工具
第四节 数据分析
一、信度、效度分析
二、相关性分析
三、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四、模型路径关系分析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企业知识资本的持续影响实证分析
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理论回顾与研究假设
第三节 研究方法
一、抽样设计
二、指标的选择
三、模型建立
第四节 数据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分析
二、相关分析
三、知识资本对企业绩效的直接影响分析
四、稳健性检验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建议
节 主要结论
一、个体层次研究结论
二、组织层次研究结论
第二节 管理建议
一、员工知识资本管理建议
二、组织知识资本管理建议
第三节 后续研究建议
一、研究方法建议
二、研究内容建议
第四节 创新与不足
一、可能的创新
二、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后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