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详情】

“创新之父”克莱顿·克里斯坦森 传世管理经典

打造个人和组织的创新能力,全球500强公司的创新管理经验

书名:创新者系列(套装3册)
定价:207.00元
作者:克莱顿克里斯坦森 等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创新者的解答》

◎“创新之父”克莱顿克里斯坦森传世管理经典。继《创新者的窘境》之后克里斯坦森广受好评的书之一。
◎美国《商业周刊》年度十大财经管理好书之一。颠覆式创新的增长秘诀,破解企业持续增长的九大引擎:竞争对手、产品、客户、合伙伙伴和供应商利润、组织结构、战略流程、资金管理、CEO角色。
◎安迪格鲁夫、比尔乔治、周鸿祎推荐阅读。
《创新者的基因》
《创新者的窘境》


《创新者的解答》

克莱顿克里斯坦森(ClaytonChristensen)哈佛商学院教授,因其在企业创新方面的深入研究和独到见解,被尊称为“创新大师”。克莱顿克里斯坦森是畅销管理经典《创新者的窘境》一书作者,此书被《福布斯》评为20世纪*影响力的20本商业图书之一,并获得多项其他图书奖项。迈克尔雷纳(MichaelRaynor)工商管理学博士。德勤研究院的主任之一,该研究院是德勤会计事务所和德勤咨询公司的智囊领袖团队。雷纳的研究、写作与顾问咨询中心是创新与企业策略,探索如何应付通过创新手段不断维持成功的挑战,同时寻找适当方法,帮助经理人应付及善用不确定竞争环境持续变动的需求。
《创新者的基因》
《创新者的窘境》



《创新者的解答》
第一章被迫成长的企业
企业持续增长为什么难?
创意塑造的过程
预测创新业务成败
第二章如何战胜最强的竞争对手
破坏性创新模型
小型钢铁厂如何颠覆大型钢铁企业?
延续性创新策略
破坏是一个相对的术语
破坏性业务是企业的宝贵资产
零消费策略和低端市场策略
三块试金石:破坏性潜力的检验
附录
第三章用户希望购买什么样的产品
市场细分:了解产品的使用情境
盛田昭夫:为产品寻找立足点
黑莓手机如何持续创新
影响市场策略的四大因素
客户不会轻易改变任务
第四章我们的产品适合哪些用户
新市场破坏性创新模式
零消费市场竞争困难重重
用破坏性渠道做产品推广
第五章选择正确的生产架构
内部开发还是外包
产品架构:交互式和模块化
性能缺失:大企业占据竞争优势
性能过剩:分散的竞争者脱颖而出
从交互式向模块化演进
再度整合的驱动因素
产品架构策略
在不同时期选择不同策略
第六章如何避免货品化?
货品化和反货品化
死亡漩涡:核心竞争力和投资回报率
品牌力量的转移
汽车业的财富增长点
附录
第七章你的组织是否有能力实现破坏性成长
组织能力:资源、流程和价值观
能力的转移
寻找正确的组织结构
创建新能力
收购后的组织能力
错误的组织代价
第八章战略开发流程的管理
谋划型策略和应急型策略
战略过滤器:资源分配流程
英特尔的策略管理
策略并非一成不变
从应急型战略转向策略型战略
三大杠杆:成本、业务和管理
第九章钱能载舟,亦能覆舟
资金导致的死亡螺旋
基于投资的成长困境
财务数据衡量的是过去
持续增长:创建投资规划蓝图
良好的创业资本也会变质
第十章高管在领导新成长业务时所扮演的角色
破坏性成长引擎
跨界管理延续性和破坏性创新
高管干涉的重要性
创始人和职业经理人差异
创造增长引擎
后记传递接力棒
《创新者的基因》
《创新者的窘境》



《创新者的解答》
世界创新大师,哈佛商学院教授,因《创新者的窘境》一书为人所熟知,被誉为“当代50名具有影响力的商业思想家之一”(2011年《哈佛商业评论》)。在管理学领域成绩斐然,曾两次获得“麦肯锡奖”。
另著有《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创新者的解答》《创新者的基因》《困境与出路》,是比尔盖茨和安迪格鲁夫的座上宾,并常到世界各地给政府和企业做咨询和演讲,是受人尊敬的商业思想领袖。
《创新者的基因》
《创新者的窘境》

《创新者的解答》
想要提高市场推广的可预测性,就需要了解在什么情况下什么样的客户会购买或使用商品。尤其是,客户(可能是企业也可能是个人)需要定期完成哪些“任务”。当客户发现自己必须完成一些“任务”时,他们会四处寻找“能用”的产品或服务来帮助他们完成工作。这是客户的生活体验。他们的思考程式始于“发现自己需要做一些事情”,然后他们就开始“雇用”能够帮他们有效地、便捷地、便宜地完成这一任务的东西。客户任务的功能特点、情感因素以及社会特性等参数决定了客户的购买条件。换句话说,客户想要做的事情,或者他们想要达成的结果就构成了以情境条件为基础的市场分类。当企业将产品定位于客户所在的情境中,而不是定位于客户本身时,他们就能成功降低产品推广过程中的不确定性了。换个角度来说,关键的因素是客户的购买条件,而非客户本身。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来看看一家想提高奶昔销量和利润的快餐连锁店的例子。这家连锁店的市场部按照顾客的消费心态来进行市场细分,想找出哪些顾客最有可能购买奶昔。换句话说,它最开始将市场建立在产品上(也就是奶昔),然后按照可能购买奶昔的顾客的特点进行细分。这都是基于属性的分类计划。连锁店聚集了具备“会购买奶昔”这一属性的一群人,然后开始探索,是应该做得浓一点,巧克力多一点,便宜点,还是量更足一点?怎样才能让顾客更加满意?连锁店收集了明确的客户需求,并作出了改进,但却没有显著提高销量或利润。
另一批研究员又参与到这个计划中,他们开始了解顾客到底想要“使用”奶昔来为他们做什么事情。这个方案让连锁店管理者看到了传统市场研究中缺失的方面。为了了解客户在“使用”奶昔时的诉求,研究员们在一家餐厅连续待了18小时,对购买奶昔的人进行了仔细记录。他们记录了顾客每一次购买奶昔的时间,顾客同时购买了哪些其他食品,顾客是独自到来还是成群结队,是在店内吃还是打包带走等等。这项研究得出了一项令人吃惊的结果,就是将近一半的奶昔是在清晨被卖掉的,并且顾客经常是只购买一杯奶昔,多半是打包带走。
研究员们开始采访那些只在清晨购买一杯奶昔的顾客,想了解他们在购买奶昔时,是想要用它完成什么工作;同时他们也询问了这些顾客,在不购买奶昔的时候,他们选择什么替代品来完成同样的工作。大多数的清晨奶昔购买者的答案都是相同的:他们面对着一段漫长而无聊的行车过程,需要吃些东西来打发无聊时光!这些东西需要满足“多重任务”需求—他们并不饿,但是如果现在不吃东西,他们会在10点左右感到饥肠辘辘。同时他们还受到一些限制:他们行色匆匆,经常穿着工作服,并且多数时候只能腾出一只手来。
当这些顾客寻找目标时,有时候会选择百吉饼,但是百吉饼总是弄得他们的衣服和车里到处都是碎屑。如果百吉饼上还抹了奶油或者果酱,他们的手指和方向盘就会变得黏黏糊糊的。有时候他们会“使用”香蕉来完成这个“任务”,但是香蕉吃得太快了,无法长时间解闷。餐厅早餐时间出售的香肠、火腿或鸡蛋三明治也会使他们的手指和方向盘变得油乎乎的,而且,如果是抽空吃三明治的话,还没吃完,三明治就凉了。吃甜甜圈的话,熬不到10点就又饿了。最后发现奶昔是所有选项中*“完成”这项“任务”的。如果控制得当,一杯浓稠的奶昔加上一根细细的吸管,能吃整整20分钟,足以打发在车内等待的无聊时间了。吃奶昔只需要用一只手,干干净净,无须担心泼溅,并且是所有食物中最解饿的。奶昔并不是靠“健康食品”之类的特性来取悦顾客的,不过顾客们无所谓,因为健康并不是他们“使用”这个产品的目的。
研究员还发现,在一天的其他时段,经常有一些父母来购买奶昔,作为孩子们正餐之外的辅食。他们是想完成什么“任务”呢?他们多半是已经厌倦了整天对他们的孩子说“不”,他们这样做只是想让孩子们觉得自己还算“通情达理”。奶昔对他们来说是一种无害的、向孩子表达关怀和爱意的工具。然而研究员们发现,在这种情况下,奶昔通常不能完成“任务”。研究员们常常看到父母们在吃完主食后不耐烦地等着孩子从细细的吸管里费劲地吸着浓稠的奶昔。很多孩子不得不吃了一半就放弃,因为他们的父母宣布时间到了,必须离开。
按照客户结构和消费心态来进行市场细分时,我们实际上得到的只是个性化的信息。但是,同样是在早晨靠一杯浓奶昔打发时间的爸爸们,他们在一天中的其他时段用来对付孩子的食品则不尽相同。当研究员们按照之前的客户结构和消费心态进行细分,并向那些有“多重任务”的客户询问应该改进奶昔的哪些特性时,得到的却是一个“四不像”的答案,根本满足不了任何客户的需求。
到底谁才是快餐连锁店早点的真正竞争者呢?快餐店的统计方法是用自己的奶昔销量和其他连锁店的奶昔销量作对比。但是从顾客的角度来说,早点奶昔的竞争对手是无聊、百吉饼、香蕉、甜甜圈、速食早餐饮品,也有可能是咖啡。在晚上,奶昔的竞争对手则是曲奇、冰激凌以及其他点心—多半是父母们临时买来对付孩子,但是希望孩子以后不要再惦记的那些零食。
当了解了一个产品是被用于完成什么任务(也包括了解这些产品在哪些任务上无法“物尽其用”)之后,创新者们对于如何改良产品就有了一个清晰的思路,他们知道如何满足客户的期望,从而打败“真正的”竞争对手。例如,想要战胜在车内无聊的等待,连锁店经理们可以在奶昔里拌入小块的果粒。这样一来,奶昔在完成“解闷任务”时就更有优势了,因为当驾驶者不经意中吸到芬芳的小果粒时,会感到意外,为枯燥的晨间驾驶增添了些许期待。(要记住,果粒可以使奶昔的健康加分,但是提高健康度并不是奶昔需要完成的任务。)连锁店还可以把奶昔做得更浓一点,这样他们吃的时间就更久一些。也可以在每家餐厅内设置自助服务机,这样客户们能够自行刷卡、自助服务,有助于加快购餐速度。
要解决晚餐的任务,则需要用到一种完全不同的产品—黏稠度要低,要能很快吃完,并且要装在小巧的、造型有趣的容器里。可以附加在儿童套餐当中,这样一来,当面对孩子们的请求时,父母们无须考虑太多就能答应他们。
《创新者的基因》
《创新者的窘境》

1.《创新者的窘境》

全球商业领域中,许多企业曾叱咤风云,但面对市场变化及新技术的挑战,终惨遭淘汰。究其原因,竟然是因为它们精于管理,信奉客户至上等传统商业观念。这 就是所有企业如今都正面临的“创新者的窘境”。

在《创新者的窘境》中,管理大师克里斯坦森指出,一些看似很完美的商业动作——对主流客户所需、赢利能力强的产品进行精准投资和技术研发——终却很可能毁掉一家优的企业。他分析了计算机、汽车、钢铁等多个行业的创新模式,发现正是那些暂时遭到主流客户拒绝的关键的、突破性的技术,逐渐演变成了主导新市场的“破坏性创新”。如果企业过于注重客户当下的需求,就会导致创新能力下降,从而无法开拓新市场,常常在不经意间与宝贵机遇失之交臂。而更灵活、更具创业精神的企业则能立足创新,把握产业增长的下一波浪潮。
克里斯坦森根据大量企业的成败经验,提出将破坏性创新进行资本化运作的一系列规则——何时不应盲从客户,何时应投向性能较低、利润空间较小的产品,何时需舍弃看似规模更大、利润更高的市场,转而发展细分市场。《创新者的窘境》将助你预知即将来临的变化,在险象环生的商业竞争中实现基业长青。

2.《创新者的解答》

好的公司里只有十分之一能够保持增长。资本市场要求所有的公司寻求这样的机会,并给予失败者毫不留情的打击。为什么持续的增长如此难以实现?按照克里斯 坦森和雷纳的说法,失败并不是因为缺乏有能力的领导者,也不是因为客户的需求难以预料,而是因为企业不自觉地放弃了破坏性创新的潜力。

通过对企业的长时间研究,克里斯坦森和雷纳认为创新是保持持续增长的可靠的途经。他们明确指出了迫使企业主采取错误决策的原因,并提供了新的框架帮助企业主在正确的时间作出正确的决定。
创新者的解答解决了以下问题:
如何判断一项计划是否具有破坏性?
什么样的竞争环境有利于成熟企业或入侵者?
什么样的市场细分能够提供新的增长点?
那些业务适合外包?
我们如何投资一项新的业务?
我们如何选择一位合适的领导者?
在可能创造利润的领域如何定位自身?
本书中所述的重要观点——“破坏性创新”,适合政府、企业、组织、个人用以拟定策略,突破成长障碍。如果你怀疑成长终究会碰到极限,如果你不确定新的投资布局,到底会是机遇还是陷阱,那么你将在这本书中找到解答。

3.《创新者的基因》

创新能企业带来巨大的竞争优势,甚至引发产业革命。创新者是如何做到的?我该如何去做?今天的企业家都不得不思考这些问题。 本书作者与“创新大师”克莱顿?克里斯坦森合作完成了一项历时八年的研究,采访和调查了杰夫?贝佐斯等研发出革命性新产品和服务的首创者,试图追踪创新商业思想的来源。
作者的目标并不在于调查每一个公司的策略,而是深入创新者的思想,探索他们的思考方式。他们研究了这些创新者职业生涯中有价值的 创新性商业构想的产生过程,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了五项发现技能:联想、发问、观察、实验、建立人脉;只要掌握它们,就能把创新者的基因植入体内。这本书 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启发性,无论对于个人,还是对于团队,在激发创新能力方面,都将非常有帮助。

4.《创新者的课堂:颠覆式创新如何教育》

当代的教育问题与困境有哪些?我们应当如何解决这些难题?《创新者的课堂》运用颠覆性创新理念,为教育指出了一条光明大道。你将会看到什么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怎样才能实现真正的因材施教。
颠覆是一种将昂贵、复杂的市场产品与服务变得简便、易得的过程。但你知道如何在课堂中实现颠覆吗?本书不仅会让你了解课堂创新的方法和新市场,也讲为你介绍颠覆的发展变化模式,让你领略颠覆的正面力量。
为什么学校购置的电脑成本增加了,却没改变教育?怎样摆脱填塞式创新的窘境?你将看到,未来的课堂不再只是技术的空壳,而是让学生能在他们喜欢的地方、以他们喜欢的步调、符合他们智能类型的方法去学习。
什么样的创新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读懂《创新者的课堂》,你完全可以开发自己的“必杀级应用”,以更加简单又实惠的方式满足学生对成就与归属的需要,赢得他们的注意。


【编辑推荐】
正版现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