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姜琦(1885~1951),字伯韓,號柏盦,永嘉 (今浙江溫州)人。早年留學日本,畢業于東京高等師範學校,後獲得明治大學政治科學士學位。1915年回國後,歷任浙江省立第十師範學校、杭州省立第一師範學校校長,南京高師教授等。1922年由*選派,入哥倫比亞大學深造,1925年夏取得碩士學位。回國後,歷任上海暨南大學、大夏大學、中央大學、安徽大學文學院、湖北省立教育學院、福建廈門大學、浙江大學、西北聯合大學等高校校長、訓導長、教授等職。1945年抗日戰爭結束,臺灣光復後,任行政長官(陳儀)公署簡任參議兼臺灣省編譯館編纂。1946年3月後專任編譯館編纂。1951年10月1日因病逝世,享年66歲。畢生從事教育,為民國時期著名教育家。主要教育著作有《西洋教育史大綱》《中國國民道德概論》《教育史》《知難行易與教育》《現代西洋教育史》《中國國民道德原論》《德育原理》《教育學新論》《生活管理》等20餘部。他在引進西方教育思想的同時,不忘強調中國傳統的教育思想,對於民國時期一味吸收、借鑒西方教育學理論而拋棄中國自身教育學說的情況,感到非常痛心:“我中國自身所有的一切教育思想和學說,不拘其具有怎樣的豐富之內容和重大的價值,總難能惹起一般具有現代科學的眼光者的注意,把它當作‘教育學’看待,反而為他們所輕視,以為它毫沒有科學的根據和價值而置之不顧了。”
【内容】
《西洋教育史大纲(上)》介绍古希腊至启蒙运动时期西方的教育思想、流派及重要代表人物的思想与实践,对古希腊的审美教育、古罗马的实际教育、中世纪的宗教教育以及宗教改革以来的新宗教教育与实利教育进行详细阐述,对了解西方教育史的发展具有参考作用,为当下我国的教育改革提供借鉴。
【目录】
第一章 緒論 5
第一節 教育史之意義 5
第二節 教育史研究之必要 9
第三節 敎育史研究之起點 10
第四節 敎育史之系統的研究 12
第五節 刋行敎育史 15
第二章 審美的敎育 17
第一節 上古希臘之敎育 17
第二節 希臘敎育之發展 20
第三節 斯巴達之敎育(一) 22
第四節 斯巴達之敎育(二) 27
第五節 雅典之敎育(一) 28
第六節 雅典之敎育(二) 34
第七節 雅典之敎育(三) 38
第八節 雅典之敎育(四) 42
第九節 希臘敎育之衰替 46
第三章 實際的敎育 49
第一節 上古羅馬之敎育(一) 49
第二節 上古羅馬之敎育(二) 51
第三節 羅馬敎育之隆替 54
第四節 羅馬敎育之學說(一) 57
第五節 羅馬敎育之學說(二) 60
第四章 宗敎的敎育(一) 65
第一節 基督與基督教教育之起源(一) 65
第二節 基督與基督教教育之起源(二) 66
第三節 保羅與基督教教育 68
第四節 基督敎敎育之發達(一) 71
第五節 基督敎敎育之發達(二) 75
第六節 基督教教育之發達(三) 78
第五章 宗敎的敎育(二) 83
第一節 沙爾大帝與敎育之普及 83
第二節 德意志及英國之敎育 86
第三節 武士的教育之隆盛 89
第四節 煩瑣哲學與敎育 91
第五節 猶太人及亞刺伯人之敎育的影響 95
第六節 高等及普通敎育之勃興 98
第六章 人文的敎育 103
第一節 文藝復興 103
第二節 人文主義之活動 105
第三節 人文主義之敎育(一) 107
第四節 人文主義之敎育(二) 111
第五節 人文主義之敎育(三) 114
第七章 新宗敎的敎育(一) 119
第一節 宗敎改革與敎育 119
第二節 敎育家之路得 122
第三節 路得之協力者 125
第四節 宗敎改革之影響 127
第五節 新敎之敎育實際家 129
第八章 新宗敎的敎育(二) 135
第一節 厄斯伊達派之崛起 135
第二節 厄斯伊達派敎育之狀況 137
第三節 耶塞派之運動(一) 140
第四節 耶塞派之運動(二) 144
第五節 敬虔主義之敎育 145
第九章 實利的敎育(一) 151
第一節 法蘭西之實利主義(一) 151
第二節 法蘭西之實利主義(二) 154
第三節 英吉利之實利主義(一) 159
第四節 英吉利之實利主義(二) 163
第五節 北歐洲之實利主義(一) 167
第六節 北歐洲之實利主義(二) 170
第十章 實利的敎育(二) 179
第一節 實利主義之影響 179
第二節 盧梭與實利主義 182
第三節 汎愛主義之唱導(一) 188
第四節 汎愛主義之唱導(二) 192
第五節 實利主義之發達 194
第六節 實利的人文的敎育 201
........
【书摘插画】

书摘图


书摘图


书摘图


书摘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