店铺推荐
【内容】
本书聚焦中国近现代的晚清时期、五四时期和抗战时期三个代表阶段,梳理文学翻译与中国文化转型和社会发展之间的互动,探讨文学翻译与民族国家的建构、中国的文化复兴,以及抗战救国、民族救亡之间的关系。近代以降,民族国家的构建与中华民族的救亡图存不仅是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领域的核心研究课题,也是翻译(包括文学翻译)活动的原动力。三个时段的文学翻译虽各有特点,但也有共同的原则与规律。文学翻译不仅是主导意识形态的反映与延伸,也主动地参与了主流政治话语的想象与建构。本书的读者对象是翻译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以及翻译研究人员本书也可供跨文化交流学者,以及中国近现代翻译史、文学史爱好者参考。
【目录】
总序
第一章晚清时期的文学翻译1
第一节晚清历史语境与翻译实践1
第二节“信”的失落与翻译规范11
第三节翻译语言的“变格”20
第四节梁启超与拜伦《哀希腊》的本土化32
第五节马君武的《哀希腊歌》与互文解读45
第六节从“晦”看苏曼殊译诗的价值取向54
第二章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文学翻译69
第一节《新青年》与翻译批评话语69
第二节翻译与现代白话规范89
第三节庞德与胡适:译诗的文化思考105
第四节胡适译诗与传播媒介116
第五节“学衡派”的翻译与批评127
第三章抗战时期的文学翻译145
第一节抗战主流话语与文学翻译145
第二节抗战时期重庆的戏剧译介171
第三节文学经典的翻译181
第四节翻译批评187
第五节翻译的理论思考195
参考文献201
后记207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