店铺推荐
【推荐语】
暂时没有内容
【作者】
暂时没有内容
【内容】
《论语》是儒家最主要的经典之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历代都是研究和诵读的对象。关于《论语》的注释,古来不下三千余家,见仁见智之处颇多。但由于该类书言简意赅,不仅其本义仍有诂之欠达的问题;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价值观念的变化,其引申义和价值判断亦有很多需要生发和重新评估的地方。故对《论语》进行重新解读就显得十分必要。

《论语解读辞典》每章分为原文、注释、译文、提示四部分,书末附有《论语》人物表(以出场先后为序)。作为儒家原典思想的现代阐释之作,作者精到解读了《论语》的原文,译文平实,浅白流畅,能依照先秦汉语的习惯解字析词,而不蔓生枝节,也不多作引申;注释注重字音词义及名物制度的考证,所作结论既集古今学者之大成,又具个人新见,是难得的《论语》解读佳作。
【目录】
暂时没有内容
【书摘插画】
《论语解读辞典》:
  2.3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注释]
  (1)“道之”三句:道,通“导”,引导,疏导。这里是带领、领导的意思。两个“之”,连同以下三句中的“之”,均代词,指老百姓。政,政令,政策。齐,整治,治理。刑,刑罚。免,逃避。而,表示转折。耻,作名词用,羞愧之心。
  (2)“道之以”三句:德,道德、仁德。礼,参见1.12(1)。格,来,至。这里指别国的百姓前来归顺。
  [译文]
  孔子说:“用政令领导百姓,用刑罚整治百姓,百姓(会)逃避(刑罚),却没有羞愧之心;用仁德领导百姓,用礼义治理百姓,(百姓会)有羞愧之心,并且(别国的百姓会)来归顺。”
  2.4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注释]
  (1)“吾十”句:十有五,十五岁(有,同“又”)。而,连同以下各句中的“而”,均连词,连接语意相承成分。志,作动词用,立志。于,动词后缀。志于学,立志学习,立志做学问。十五及三十等,均表示从这个年龄开始。
  (2)“三十”二句:立,成就,建树。三十而立,意谓从三十岁开始(有了立身处世的基础)有所作为了。不惑,不疑惑,意思是对事物有了判断能力。
  (3)“五十”二句:天命,一指自然界的必然性,即客观规律;二指上天的意志和命令。这里指后者。天命观念最初产生于殷商时期,当时统治者自称“受命于天”,称自己是“天子”,把自己的意志假托为天帝的命令,称之为“天命”,是神圣不可违抗的。当时一些先进的思想家已对“天命”有所怀疑,但“天命”观念长期存在。孔子一方面不相信鬼神,另一方面信仰“天命”。五十而知天命,意谓人生五十,成是成,败是败,天命使然,已成定局。耳顺,何晏集解引郑玄曰:“耳闻其言,而知其微旨。”六十而耳顺,意谓从六十岁开始,智慧和判断能力更高了,认识事物能明察秋毫。
  (4)“七十”句:意谓从七十岁开始,做什么事情能随心所欲(随着自己的心愿做事,做事合乎自己的心愿)。从心,随心,顺遂自己的心愿。
  (5)不逾矩:逾,超出,超越。矩,规矩,这里当规律解。不逾矩,总括“吾十有五……从心所欲”是做学问人生的一条规律。[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开始)有所作为,四十岁(开始对事物)不疑惑.五十岁(开始)知道(安心接受)天命,六十岁(开始)对事物明察秋毫,七十岁(开始做事)随心所欲。(做学问人生)不超出(这个)规律。”
  [提示]
  (1)本章难点“耳顺”,在《论语》中首见,历来注家颇感难解。古代郑玄、何晏有一说:“耳闻其言,而知其微旨。”今注家多解读为“好话坏话都听得进”;杨伯峻先生的解读与郑玄、何晏相似:“一听别人言语,便可以分别真假,判明是非。”
  (2)“不逾矩”,今注家多以为承接“七十而从心所欲”,译成:“七十岁时心里怎么想就怎么做,却不会把事情做错”;“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地行事,而又从不超出规矩”;“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又从不越出规矩”;“到七十,我只放任我心所欲,也不会有逾越规矩法度之处了”。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