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详情】


【编辑推荐】

介绍社会学的历史、理论和研究方法,以及丰富的核心主题。 深入浅出,图文并茂,配有多样化的思考版块。


【内容简介】

《社会学》如今出至第八版,对于理解我们塑造的世界、我们所过的生活,依然是不可或缺的导引。 本书行文流畅,布局清晰,努力做到既智识严谨,又深入浅出,尤其强调互动,力求让读者倾心投入,保持兴奋,帮助他们领略社会学之思的持久价值。 第八版特色: ·紧扣社会学基本要义,即社会学的宗旨、研究方法与理论,构筑坚实基础; ·围绕社会生活核心话题,从性别、性相和个人生活,到贫困、全球化、传媒与政治,勾勒概观; ·针对社会学有关全球不平等、气候变化等当代世界关键议题的论述,遍举鲜活例证; ·牢牢把握全球社会学趋势,明确聚焦数字技术如何彻底改变传播、劳动与人际互动; ·保持教学特性,诸如“经典研究”“全球社会”图文框和“批判性思考”停靠点,以及各章末尾活动环节,邀请读者关注流行文化与原创研究论文,广采社会学洞见。


【作者简介】

安东尼·吉登斯(Anthony Giddens),当代著名社会学家、社会思想家,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前院长。研究涉及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经济学、哲学等众多领域。出版了超过三十部作品,其中代表作为《社会的构成》《现代性与自我认同》《社会学》《社会学基本概念》等,并发表了两百多篇文章,影响深远。 菲利普·萨顿(Philip W. Sutton),独立学者,曾就职于英国利兹大学和阿伯丁的罗伯特·戈登大学。主要从事环境社会学方面的研究。已出版作品有《环境社会学导论》《自然、环境与社会》等。 译者李康,先后毕业于复旦大学和北京大学,现为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曾获北大教学卓越奖,主讲课程入选首批一流本科课程。曾赴哈佛燕京学社和牛津大学圣安东尼学院分别访学一年。在社会学理论、文化社会学、历史社会学方面完成译著近30部,1400余万字。代表译作有《社会学的想象力》《社会学之思》《社会的构成》等。


【目录】

上册
第一章  什么是社会学?
第二章  社会学的提问与解答
第三章  理论与视角
第四章  全球化与社会变迁
第五章  环境
第六章  城市与城市生活
第七章  劳动与经济
第八章  社会互动与日常生活
第九章  生命历程
第十章  家庭与亲密关系
第十一章  健康、疾病与身心障碍
第十二章  分层与社会阶级

下册
第十三章  贫困、社会排斥与福利
第十四章  全球不平等
第十五章  性别与性相
第十六章  种族、族属与移民
第十七章  宗教
第十八章  传媒
第十九章  教育
第二十章  犯罪与越轨
第二十一章  政治、政府与社会运动
第二十二章  民族、战争与恐怖主义

人名对照
术语汇编
参考文献
图片版权声明
译者后记


【前言】

第八版序言 大约三十年前,亦即1989年,《社会学》初版刊行。眼下这部第八版的许多读者彼时甚至尚未出生,但那正是整个世界历史变迁的时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冷战态势正告终结,柏林墙轰然倒塌,德国重新统一,苏联与东欧阵营的各个国家纷纷趋向独立自主。对于此后的年轻世代而言,后冷战时代寻常无奇;但今日之日常生活的其他许多方面,诸如互联网、万维网、电子邮件,在1989年都还不曾产生什么波澜。与此类似,无处不在的移动电话、社交媒体、数字电视,以及我们今天熟视无睹的其他诸般技术必需品,那时才刚刚问世。初版以降,社会世界已然面目大变,社会学本身亦是如此。不过,总有一些东西一如往昔。本书纵然篇幅扩充,愈显沉重,却依然以令人满意的精装版式刊行于世。 无论是各个社会,还是努力去理解社会的社会学家,我们都见证了丰富多姿的变化,接续至今的本书各版一一勾勒在案。眼前的第八版同样如此,只是做了细致的修订,以体现全球范围内的晚近发展和社会学领域中的新鲜观念。数字媒体的进展日新月异,气候变化的问题积重难返,金融危机席卷全球,“阿拉伯之春”余波无尽,中国、印度和巴西经济成长迅速,全球恐怖主义破坏严重,凡此种种,都在以全新的方式塑造着人类世界。第八版对上述议题做了全面考察和大幅修订, 以期与时俱进。 学生们有时会觉得,社会学的观念与例证难以把握。究其原因,部分是因为社会学要求我们步调协调,在分析研究发现和理论的同时,努力摈除个人的信条与意见。就此而言,所谓“社会学之思” (thinking sociologically),蕴含着智识与情感上的重大挑战,有可能令人困惑不安。大多数研习社会学的人都会为这段经历所改变,也就不足为怪了。这门学科启发人们从新颖的视角看待世界,往往与绝大多数人开始时所持的视角有所不同。社会学帮助我们超越自己生活的切近情境,更深刻地理解自己和别人行动的前因后果。我们希望你通过此书的阅读与训练,接受挑战,开启心智。


【试读章节】

说 明 尽管人类社会表面上看稳定坚固,但其实始终处在变迁之中。我们着手编写《社会学》第八版时,英国还是欧盟的重要成员之一。等我们写完,全英公投已经以多数赞成通过脱欧,连带着还有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方面的诸般后果。譬如说,在苏格兰,大多数人投票赞成留在欧盟,苏格兰政府开始计划三年内举行第二次公投,决定苏格兰是否应当脱离联合王国。似乎有可能在我们这本书的第九版刊行之前,联合王国就会解体,欧盟扩张的进程也将会逆转。人类世界中的各项制度/机构(institutions),例如联合王国、欧盟和民族国家,始终面临着变迁和重大转型。 社会学作为一门学科,要研究并努力领会各种各样的社会与社会生活,是不能僵化不变、坐吃老本的。倘若如此,它很快就会变得无关紧要,定然无法针对社会生活提供充分而切实的阐述与说明。承认这一基本事实,有助于说明社会学的种种理论为何老是变来变去,往往显得高深莫测,至少行外人士看来是如此。鉴于社会学的任务是要理解和说明这个变动不居的社会世界,我们如果抱守那些令人安心却日趋过时的理论与说明,代价可承受不起。我们必须做好准备针对新的现实来检验它们,如有必要,断然舍弃,谋划出能够胜任此项任务的新的理论与说明。 《社会学》第八版除了较老的“古典”理论与观念,也引入了的理论和观念,读者就此能够看到,社会学是如何与它所参与组成的那些社会一起发展变化的。从犯罪、不平等、教育,到性相、网络霸凌和全球恐怖主义,呈现涵盖广泛主题领域的一些令人兴奋不已的研究,以此激发新一代的社会学家,这也是我们的主旨之一。书中的讨论不会太抽象或是单纯概念性的,相反,我们努力运用实例来具体说明观点、概念和理论,实例主要来自社会学研究,但如果能激发讨论,也会借用其他来源(比如报章报道)的素材。 我们每一章都打造了一套相当流畅的叙事,以尽可能呈现直白明快的文风,希望本书“阅读体验良好”。章节的顺序安排旨在便于读者渐进把握社会学的不同领域,但也可以灵活使用本书,根据具体需求做出轻松调整。可以跳过某些章节,或者更换学习的顺序,因为每一章都独立成篇,亦有充足的相互参引,便于读者领略多种主题之间的关联。 社会学在现代思想文化中扮演着核心角色,在社会科学中占据着中心位置。和所有的科学学科一样,社会学有它自己的技术语言,社会学家要想清晰表述自己的主张,这种语言就是必需的。然而,我们要努力避免设法进入社会科学的“行话”(jargon),我们明白,绝大部分刚刚进入学科的新人(乃至许多专业社会学家!)都会觉得,这些“行话”难以索解,也毫无必要。我们会将来自学科前沿的发现与当前的事件、议题与数据一并呈现,并且在呈现时努力做到不偏不倚,当然也不会不加辨析。支撑着整个事业的是两位编者的共识,就是希望某种社会学总体思路,始终充当将我们的个人生活关联到更广泛的社会情境的方式,从而使我们有能力领会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密切关联。 核心主题 全书共二十二章,每章探讨一项主题,比如犯罪、族属、社会阶级、劳动或者环境。还有些主题会统贯全书反复出现,其中三项反映了塑造当代社会学的关键议题。 核心主题之一就是社会变迁(social change),尤其是全球化。从18世纪到19世纪早期的工业革命,促成了一系列重大转型,永久改变了人类世界,社会学就诞生在转型的余波之中。但是,社会变迁并没有止步于19世纪。事实上,很多社会学家指出: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社会变迁已经加快了步伐,与之相随的是,社会阶级、传统家庭、制造业等关键性的组织结构,都失去了它们对于个人生活曾有的牢固掌控。个中缘由部分在于,我们如今生活在一个愈益全球性的人类世界里,有一套全球性的经济系统,人员在全世界大规模流动,政治也走向国际化。全球化的进程还使分处比较富裕的发达世界与比较贫穷的发展中世界的各国联系更加紧密。本书涵盖了全球化的各色展现,从有关气候变化的国际政治,到流行性病毒、有组织犯罪和全球不平等。发展迅速的全球化或许最清晰地证明了,社会学家有必要保持对现实世界中的重大社会变迁的密切关注。 第二项主题就是沟通领域的数字革命(digital revolution),它不仅促进了全球化,也正在几乎全方位地改变我们生活、工作和休闲娱乐的方式。今日的年轻世代,在成长过程中广泛接触各种技术设备和新的沟通机会,在他们的父辈和祖辈看来,那些东西似乎纯属科幻小说。由于互联网的存在,人们纵然远隔万里,也可以借助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上的电子邮件和社交媒体进行即时接触。微处理技术的持续发展使得个人电脑无比强大,令三十年前的世界企业可以利用的计算力都相形见绌。机器人技术也在加快脚步,尽管我们已习惯于看到机器人在制造工厂中工作,但下一步就会看到无人驾驶汽车上路行驶,机器人居家劳作。不过,是互联网、超级计算和机器人技术的综合运用,才让数字化真正具有革命性,使工作任务——其中有许多正是中产阶级的保留领地——可以无人操作,这就给未来的就业水平带来了严重后果。我们或许尚处这场革命的早期阶段,但它波及了整个社会生活,因此本书也涵盖了它的许多方面。 第三项主题把我们带回社会学的起源——社会不平等(social inequality)。本书设置专章分别讨论性别与性相、“种族”与族属、老年化、社会阶级和身心障碍,每一章都介绍了特定领域里的社会学研究。然而,社会学家越来越意识到,社会不平等的重要维度相互关联,催生了一系列复杂的个人生活体验。例如,一位工人阶级年轻白人女性的生活经历,可能会与一位中产阶级年长黑人女性非常不同,从而难以笼统讨论“女性”的共同体验。因此,今天涌现出大量的研究去细究复杂多样的个体生活体验。探索社会不平等诸维度的具体关联方式,是本书始终贯彻的一项主题。我们还探求国与国之间的不平等,讨论表明这种不平等在21世纪正趋消减的多方面证据。 思路要素 我们在本书中讨论社会学的思路受到三种主要关切的影响。首先,我们力求将小范围的或者微观层次的社会接触和互动,与大范围的、宏观层次的社会及其制度相关联。微观情境下的个体互动能够对更大范围的社会制度世界发挥作用,但后者同样以深远的方式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这种双向交流正是许多社会过程的核心要义,在我们看来,社会学分析若想全面兼顾,就需要同时在微观与宏观的层次上理解情境与事件。 其次,本书采取了比较历史的立场(comparativehistorical standpoint)。社会学不能囿于理解单个社会,而必须考察一系列社会之间的关系,考察它们影响彼此发展的多种方式。社会生活的全球化已经使得这一点成为迫切需要,而本书介绍了取自全球各地的广泛多样的素材。尤其是许多章节同时涵盖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便于进行某些引人深思的对比。我们认为,要想理解今天的全球社会生活,比较历史社会学不可或缺。 最后,我们努力将社会范畴与个人范畴相关联。社会学的思考对于自我理解大有裨益,帮助我们将个人经验定位于更广泛的社会环境。而我们的自我理解又可以反过来增进我们对整个社会世界的理解。研习社会学应该是一种解放心智的体验,它扩展我们的想象力,开启解释个人行为缘由的新视角,并且打造有关迥异于我们自己的文化情境的自觉意识。基于我们思路的这一特点,可以逐步培养一种社会学的思考方式,或者按照社会学家自己的说法,叫作社会学的想象力。 互动环节 我们设计了许多让读者主动介入的互动环节,第八版延续了这一做法,包括经典研究专栏,它向读者介绍社会学中一些影响力的著述片段。重要的是得明白,所谓“经典”不一定只是“古老”的代名词。是成千上万的研究项目、期刊论文以及著作构筑起学院社会学,社会学通过它们不懈地检验各种观念和方法,由此向前推进。这就等于说,绝大多数的研究都不能获得“经典”的地位,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没有价值,远非如此。有时候,人们获得一些意义显著的发现,提出一种新颖的研究方法,或者构建一个新的理论对学科未来的发展方向产生了特殊的影响。在这些情况下,专业社会学家就可能承认这些例子属于“经典”。就此而言,“经典”可新可旧,我们在本书中的选择也将体现这一点。当然,不是每个人都会赞成我们的全部选择,但是我们已经将它们交付给众多匿名评审、教员和读者进行检验,再次确认它们不是任意选择的,不是我们自己的偏好所致。希望这些实例有助于学生们领略到从社会学的角度去思考所开启的丰富可能。 第八版也保留了其他所有互动性成分。我们留下了批判性思考这一版块,它标志着“停靠点”,读者由此可以对自己阅读的内容进行反思,并且深入思考他们所学到的东西的意义。我们强烈建议读者研读这些版块,以充分挖掘本书的教益。全球社会版块鼓励学生从全球角度思考哪怕是本地或本国色彩的问题。至于题为发挥你的社会学想象力的版块,常常含有非同寻常或令人瞩目的素材,旨在具体刻画或者扩展能在该章中找到的主题。术语汇编仍在扩容,因为社会学家提出了新的概念。所有术语在书中都以着重格式标出,以便查考。 每章末尾的“社会学研讨会” (sociological workshop)(灰色部分)业已证明,其对于教学双方都很有用,我们也予以保留并加以修订。本章要点基于一章的素材提出问题,读完整章后立即回答这些问题颇为可取,不过我们也把它们设计成可供日后重新修润想法的基础。随后是研究实践,聚焦于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及其在现实世界研究中的应用。在这一部分,我们让读者接触一则当代研究,通常选自期刊论文,要求他们查询、阅读并同时做笔记。然后提出一系列问题,使读者能够思考研究与方法的类型差异,它们应用的领域是什么,应用的成功度又如何。许多教员向我们反馈,这种思路有助于他们告诉学生,理解研究方法对于“做”社会学的实践有多么重要。 接下来,我们通过深入思考版块将侧重点从方法转到理论。大多数情况下我们会选择一篇理论文章,或是提出理论议题和做出说明的一段网上讨论或报章文章。这个环节的某些部分仅仅是为了确保读者理解所使用的概念和文章的意思。有相当多的学生告诉我们,他们觉得“理论”难以把握,原因主要是它看起来很抽象,距离他们自己的生活很远。因此,我们选择的理论片段会直接面向真实事件,以弥合理论与日常生活表面上的鸿沟。 艺文探析版块会把我们带离学院中的社会科学,让我们进入人文艺术的天地。在这一部分,我们会推荐一些影视节目或戏剧、小说、艺术创作或雕塑、音乐与展览等。我们所有的推荐都和该章素材紧密联系,而且我们要求读者思考,这些推荐如何增进了他们对于社会的了解。例如,根据大部分人的理解,在19世纪工业化时期,到处是巨大的工厂、排放着污染物的烟囱,以及藏污纳垢、迅速扩张的城市;而我们指出,这种理解并非取自社会科学的证据,而是源于查尔斯·狄更斯等小说家和作家的作品。那么艺术当中又是如何表现当代的社会生活以及方兴未艾的数字革命的?艺术是否只是告诉了我们有关世界的一些特别的东西,是社会科学从未能够告诉我们的?我们鼓励读者通过本环节的练习,仔细思考这类问题。 最后,阅读指津再一次更新并添加题解,这样读者能够在选择阅读文献时更清楚明了。与此类似,网络导航业经核查和更新,以便读者从当前在线可用的海量资源中有所萃取。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