店铺推荐
【推荐语】
《生命之思》提出了一个关于人本质的新理论。

  人,是生命。但,却有别于动物、植物。其不仅仅有生物生命,更有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人,是这三重生命的统一体。由此出发,围绕着人的种种理论迷雾变得清晰了。那种交织于唯物与唯心、科学与神秘的理论死结被解开,所有关于人的理论(真、善、美、自由、艺术、宗教等等)都会有新的、有逻辑说服力的回答。

  带着思辨与质疑进入本书,你会获得答案。
【作者】
封孝伦,贵州大学常务副校长、教授,文学博士。已出版专著《二十世纪中国美学》、《中国当代文学 (1949-1997)》和《人类生命系统中的美学》。早期发表的学术论文《走出黑格尔:中国当代美学概念的反思》、《从自由、和谐走向生命:中国当代美本质概念的嬗变》、《关于“美”与“自由”关系的反思》等在学界产生过较大影响。提出的“审美场”、“审美疲劳”等美学概念已受到学界的广泛重视和应用。
【内容】
《生命之思》提出了一个新的关于人类生命的哲学认识——人有三重生命:生物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作者围绕着人的三重生命展开思考,初步探讨了从三重生命认识产生的新的人文学科理论视域。该理论不仅是对之前有关生命哲学理论在内容上的整合和补充,更是对人的生命本质的一次深刻发现。三重生命论的创建解决了囿于一面的生命观所带来的理论难题,使我们对人的生命认识更为科学、彻底和全面,为关于人的种种理论建构和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和模型。
【目录】
序一
序二
自序
第一章 人的本质是生命
一、对“人”的研究困难重重
二、关于生命哲学
三、哲学史上几种重要的认识
四、人是生命
第二章 人有生物生命
一、生命与生命体
二、人的生物生命来自进化
三、生命的本质
四、人的身体结构
五、人的生活内容和生存方式
第三章 人有精神生命
一、精神与精神生命
二、人的精神生命是如何产生的?
三、精神生命与所谓“灵魂”
四、精神生命的时间和空间
五、精神生命的人类学意义
六、精神生命的本质
七、精神生命的产品
八、精神生命的性格类型
九、人的精神生活
十、精神生活不可剥夺
第四章 人有社会生命
一、人的社会生命来自“他人”的记忆
二、人的社会生命的意义
三、社会生命的培育和强化
四、权力对于社会生命的特殊意义
五、人的社会生命与人类文明史
第五章 三重生命的关系
一、三重生命有先后
二、三重生命的历时性和共时性
三、生命力
四、三重生命不平衡
五、生命的选择
六、三重生命的时间与空间
七、情感:生命与对象关系的体验
第六章 人与人的生命关系
一、人的生物生命之间的关系
二、人的精神生命之间的关系
三、人的社会生命之间的关系
四、人与人关系的生命偏重决定时代特点
第七章 生命的意义
一、向死而生?
二、人类生命的终结
三、人类生命的拯救
四、人类生命的意义
第八章 人类生命与政治
一、生命视野下的政治
二、懂得生命的政治家
三、人的三重生命欲望的政治能量
四、生命观与“腐败”的关系
第九章 人类生命与真、善、美
一、三重生命视野下的真
二、三重生命视野下的善
三、三重生命视野下的美
第十章 生命与“自由”
一、生命是一个被规定的存在
二、自由的多种解释
三、反思“自由”这个概念
四、人的生命不自由
结语三重生命学说是生命哲学的一次创新
参考文献
【书摘插画】
我曾把本书的内容作为课题项目向国家社科规划办和*社科司申请后期资助。可惜都被评委们否决了。后来我反思,可能的原因之一是本书的理论观点与我们传统坚持的观念有较多出入。
  我们总说希望哲学社会科学“继承发展”“勇于创新”,但是,当真有新的思考出现的时候,还是让人产生犹豫与惶惑。原来坚持已久的某些学科理论,虽已发现其不足,但是人们已熟知和接受了它,至少在政治考量上是“安全”的。而对一些熟视无睹的问题提出新见,或作出某种不同往说的学术阐释,不论对于评鉴者和被评者,“风险”也都是存在的。
  特别是,我对人的生命的元概念的重新解释,不同于过去关于人的生命仅仅指肉体生命或仅仅指精神体验的定见,提出了“人有生物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之说,这似乎沾上了“精神的”“唯心的”甚至“多元的”嫌疑,尽管我仍然坚持物质决定的一元论。又特别是,我从人的精神生命需要出发,为艺术、宗教的存在指出了生命依据,与我们以往对于宗教和艺术的“成熟”见解明显相异。在争取项目经费支持竞争激烈的时候,有这样两个明显的“值得商榷”之处,被“搁置”是必然的。
  普里戈金说过:一个理论范式的变换是一种危机,因为取代沉默不语的是实际上在做对原来范式的质询。它必然会受到旧理论的激烈辩论。除非新一代科学家的出现,新的理论才又变得理所当然。a
  学术毕竟不能“少数服从多数”。学术的观念一经形成,它就循着它自己的演绎逻辑奔向结论。它不因评委的好恶和学术定见而生,也不因此而消失。如果它有道理,就一定会被发现,并成为相关学科向前推进的一步台阶或一块砖石,可以暂时得不到支持,但终将会被广大读者所接受。
  全社会正在努力为小康、稳定和分配问题费尽心力,在这样的时候思考抽象的生命哲学问题似乎不合时宜。不过近来我们也听到了来自国家顶层设计的对于文化、对于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的呼唤。这种文化背景对于一种新观点的提出应该是欢迎的。因为人类的所有活动早已不仅仅是解决生理需要的问题。温饱之外人类总还需要点什么?在奔向温饱的道路上应该注意些什么,应该在解决温饱问题一开始就被提出来。正因为这样做得不够,或大家觉得这与经济社会的热点和中心无关,由此累积产生的伦理问题越来越尖锐地困扰着知识界、学术界和社会良知。
  科学越来越显示出它的两面性,既可以是帮助人类生存的利器,也可以是夺取人类生命的凶手。三聚氰胺、皮鞋胶囊、地沟油等,都是科学技术的产物,也在危害人类生命。人类的道德底线似乎越来越不明确,在日常生活的惊心回眸中,不止一次出现援助者得不到肯定与保护,受援者多次出现反咬援助者的荒唐现象——生活变得似乎不可思议。人们想要行善的时候,还得顾虑会不会受到无辜的伤害。人类的审美活动也变得难以言说。艺术的界碑、美丑的分野已经模糊。人类在审美活动中究竟追求什么?如何判断?几乎所有权威理论都陷入困境。以丑为美的理论堂而皇之在我们的思想殿堂上大放异彩。
  真、善、美的界线不明,必然导致人们的是非之心、善恶之辨、美丑之判出现混乱。这都因为,人类丢掉了自己所有活动的立足点——人类在这个世界上是来干什么的?人类究竟是一个什么性质的存在?他的所有行为的意义何在?——这些问题不能说明,所谓是非、善恶、美丑等问题当然也就悬空飘浮而不能真正指导人们的社会行为。
  这种种的问题,都首先与人类的生命存在紧相关联,因为人类所有行为的动机和动力发自他的生命需要。正因此,对人类生命如何认识?它究竟在人类所组成的社会生活中有没有决定作用?它能决定些什么?它与人类面临的真、善、美问题以及其他种种问题有没有关系?有何种关系?这些问题日夜困扰着我。
  我上大学学的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思考文学创作的基本问题,我来到文艺学;思考文艺学中的审美问题,我来到美学;思考美学中的本质问题,我来到了哲学。我追寻人类审美问题的最后本质和基本规律,分别在“美是生活”“美是典型”“美是主客观的统一”“美是社会性与客观性的统一”“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美是自由的形式”“美是和谐”等营地停留过。这些文字风格不同、逻辑起点各异的理论总有一些让我不能释惑的地方。比如,说“美是生活”,生活中有许多东西是不美的,我们总不能把那些丑的东西排除在“生活”之外;说“美是典型”,有的“典型”的东西无论如何看起来都不可能是美的;说“美是主客观的统一”,这至多划了一个产生美的无比宽大的范围。世界上与人有关的东西有什么不是“主客观的统一”呢?它们都是美的吗?说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就更让人困惑了,许多极美的事物都不是,也无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的结果。说美是“自由的形式”?我们可以在明显感到某种“不自由”时触摸到美的脉搏,我们对人有无“自由”都尚无把握,怎么就可以用它来界定我们时时看得到摸得着的“美”呢?
  我从自己的审美实践活动领悟到,人类的文化活动与人类的生命追求紧密相联。1986 年至1989 年,我在四川大学做文艺学硕士研究生期间,写了《艺术是人类生命意识的表达》的硕士论文。在这篇论文中,我提出,人有物质生命和精神生命。我把人的生命活动划分为物质的和精神的两种类型,而艺术和审美,是精神生命的活动。后来我觉得仅仅“物质生命”和“精神生命”还不能涵盖人的全部生命内容,我认为人还有“社会生命”。1996 年在山东大学读博士研究生毕业后,我更坚定了我的认识。在这个认识的基础上,我写了《人类生命系统中的美学》(该书于1999 年12 月在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把人类的审美活动与人类的生命需要联系起来,有了许多新的认识,对美学中原来最不能释怀的难题有了新的发现和解释。这些认识,正得到越来越多的人认同。
  但我同时也感到,仅仅通过对生命体验的感悟性描述还是不能为审美解释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的。人类生命是一个现象,从这个现象提出一些零星、局部的认识还是不够的。从现象的关注到规律性的揭示需要更为深入、系统的研究和求证。必须把对生命现象的体验和描述上升到揭示规律性并形成人生观、世界观的哲学,才能真正使得对人类生命的认识具有哲学的意义和文明、文化建设的基础价值。写这部著作之前,我曾经想找点捷径偷点懒,对古今中外的相关理论作些搜索,找一些高明的理论为自己的美学研究作证作基础就行了。可惜,没有发现有与本书相同相似的从三重生命全面阐释人类生命的本质和规律的理论著述。要么只是从物质,要么只是从精神对人的生命进行论述。有的谈了人类生命问题并且还谈得比较深刻——如柏格森——却只是为了挑战以“科学”自居的某种认识论,他认为科学不能完全认识生命现象,因此其生命哲学就必然对人类某些方面的状态未能顾及。为了解决美学研究中的实际问题,我只得把我对于人类生命的哲学思考表达出来,作为我进一步思考美学问题的一个基础。不管这里提供的关于人类生命的认识是否得到社会和学界的普遍认同,至少我在使用这些原理解释人类文化的实践中觉得是可用的、有道理的、符合逻辑的。我把它在这里演示出来,给更有智慧的思想者一个标靶或一个路碑。从这里出发,我们也许可以发现一道又一道新的风景线,发现原来许多困惑不解的问题一下子豁然开朗。
  当然,它也可能产生新的问题。这是理论本身所必然蕴含的矿藏。开掘这些矿藏,便会有无穷的新的成果和结晶。人类文明不就是这样前进的吗?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