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详情】

本书为“茶艺培训教材”五册(五级)中的三级/高级茶艺师培训教材。“茶艺培训教材”是在中国茶叶学会原培训教材基础上,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15年版)》为依据,按照《 职业技能标准编制技术规程(2018年版)》相关要求,以令读者“从零开始学的茶艺学习”,逐步提升茶学和茶艺素养为编撰原则,邀请几十位茶叶科技、茶文化等领域专家共同编写完成。本系列从一级到五级,内容逐级深入和延展。系列书体例核心内容为:科学篇、文化篇、技能篇、管理篇。依据每个阶段需要掌握的知识,每册有增补内容篇章。本册为 茶艺技师培训教材,在前两个级别基础上进一步深化职业文化及技术知识。主要内容为:典型名茶的品质特征、感官沈平及应用、再加工茶;唐代茶文化、涉茶非遗;茶与音乐、插画;名窑茶具鉴赏、少数民族茶艺、地方茶艺、生活茶艺、茶席设计、茶艺演示;茶艺服务等。
目  录

序二
序三
前言
章 代表性名茶的品质特征
节 代表性绿茶的品质特征
一、扁平形标茶
二、卷曲形绿茶
三、兰花形绿茶
四、针形绿茶
五、颗粒形绿茶
六、束压形绿茶
七、其他形状绿茶
第二节 代表性红茶的品质特征
一、小种红茶
二、工夫红茶
三、红碎茶
第三节 代表性乌龙茶的品质特征
一、闺北乌龙茶
二、间南乌龙茶
三、广东乌龙茶
四、 乌龙茶
第四节 代表性黑茶的品质特征
一、湘鄂黑茶
二、川陕黑茶
三、滇桂黑茶
第五节 代表性白茶的品质特征
一、福建白茶
二、粤桂白茶
三、其他地区由茶
第六节 代表性黄茶的品质特征
一、黄芽茶
二、黄小茶
第七节 代表性花茶的品质特征
一、茉莉花茶
三、玫瑰花茶
三、桂花茶
四、兰花茶
第二章 茶叶感官审评术语演变与特点
节 茶叶感官审评术语的演变
一、感官审评术语的演变
二、感官审评术语的要点
第二节 外形审评术语的特点
一、形态审评术语
三、色泽审评术语
三、匀度审评术语
四、净度审评术语
第三节 汤色审评术语的特点
一、颜色审评术语
二、亮度审评术语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全新正版图书 茶艺培训教材III9787109280168蔚蓝书店 作者 null
定价 98.0 出版社  
ISBN 9787109280168 出版日期 1900-01-01
版次   开本  

【目录】

序ー/6
序二/8
序三/10
前言/12

代表名茶的品质特征
节代表绿茶的品质特征/24
一,形绿茶/24
二、卷白形绿茶/26
三,兰花形绿茶/27
四、针形绿茶/29
五、颗粒形绿茶/31
六、束压形绿茶/32
七、其他形状绿茶/32
节代表红茶的品质特征/32
一、小种红奈/33
二、工天红奈/33
三、红碎茶/35
第三节代表乌龙茶的品质特征/36
一、目北乌龙奈/36
二、目南马龙系/38
三、广东乌龙奈/40
四、台湾乌龙奈/41
第四节代表黑茶的品质特征/42
一、湘鄂黑奈/42
二、川陕黑茶/44
三、滇桂黑茶/45
第五节代表白茶的品质特征/45
一、福建白茶/46
二、粤桂白茶/47
三、其他地区白茶/47
第六节代表黄茶的品质特征/47
一,黄芽茶/47
二、黄小茶/48
第七节 代表花茶的品质特征/49
一、茉莉花茶/49
二、玫瑰花茶/50
三、桂花茶/50

茶叶感官审评术语演变与特点
节茶叶感官审评术语的演变/51
一、感官审评术语的演变/51
二、感官审评术语的要点/52

节外形审评术语的特点/52一、形态审评术语/53二、色泽审评术语/53三、匀度审评术语/53四、净度审评术语153
第三节汤色审评术语的特点/54一、颜色审评术语/54二、亮度审评术语/54
三、清浊度审评术语/54
第四节香气审评术语的特点/54一、香型审评术语/55二、纯异度审评术语/55三、浓度和持久度审评术语/55四、新陈度审评术语/55
第五节滋味审评术语的特点/55一、浓度审评术语/55
二、新陈度审评术语/55三、醇涩度审评术语/55四、纯异度审评术语/56
第六节叶底审评术语的特点/56
一、嫩度审评术语/56二、颜色审评术语/56三、均匀度审评术语/5、净度审评术语/56
第三章
多元化茶产品
节花果茶产品/57一、概况/57
二、主要花色品种/58三、加工方法/58
节 末茶产品/59一、概况/59
二、产品特点及应用/59
三、加工技术/60
第三节罐(瓶)装液态茶饮料/61
一、概况/61
二、主要产品/62
三、加工方法/节 茶食品/63
―、概况/63
二、主要产品/63
三、几种茶食品加工方法/64
第五节茶日化用品/66
一、概况/66
二、主要产品/66
三、几种茶日化品加工方法/67

文化篇
第四章
唐代茶文化概述
节唐代茶文化形成/70
一、唐代茶文化形成的历史背景/70
二、唐代茶文化发展的体现/72
三、陆羽与《茶经》/72
节茶与唐代社会经济/74
一、唐代贡茶、赐茶制度的形成与影响/74
二、税茶制度与榨茶制度/75
三、茶马贸易/76
第五章
茶事艺文的价值与赏析要点
节茶事艺文的价值/77
一、历史价值/77
二、技术价值/78
三、人文价值/78
四、审美价值/78
节赏析茶事艺文的基本要求/79
一、了解茶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79
二、理解茶事艺文作品的文化地位/、把握艺术形式与审美特征/80四、力求独立思考与表达/80

第六章
唐代茶事诗书画赏析
节唐代茶事诗书画概述/82
一、唐代茶事诗书画产生的背景/82
二、唐代茶事诗书画的艺术特征/84
节唐代经典茶诗词/84
一、李白《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并序》/85二、皎然《饮茶歌诮崔石使君》/85三、灵一《与元居士青山潭饮茶》/8、钱起《与赵莒茶宴》/86五、刘禹锡《西山兰若试茶歌》/87六、白居易《谢李六郎中寄新蜀茶》/87七、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88八、张文规《湖州贡焙新茶》/89
第三节唐代经典茶书法/89一、摩崖诗文/89
二、尺牍家书/92
第四节 唐代经典茶绘画/93一、茶事/93
二、史实留痕/95

第七章
唐代茶书
节唐代茶书概况/97
一、唐代茶书的产生背景/97
二、唐代主要茶书/97
节陆羽《茶经》选读/98
一、《茶经》提要/98
二、《茶经》节选/99
第八章
少数民族茶艺及地方茶艺
节少数民族茶艺及地方茶艺的形成/103
一、概述/103
二、少数民族茶艺及地方茶艺/103
节少数民族茶艺及地方茶艺的特点/104
一、少数民族茶艺的特点/104
二、地方茶艺特点/104
第三节少数民族茶艺及地方茶艺的分类/105
一、少数民族茶艺的分类/105
二、地方茶艺的分类/108
第四节少数民族茶艺/108一、概述/109
二、少数民族茶艺/110

第九章
涉茶非物质文化遗产
节涉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114―、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况/114二、涉茶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114
节茶叶制作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116一、绿茶制作技艺/116二、红茶制作技艺/11、乌龙茶制作技艺/117四、黑茶制作技艺/118五、白茶制作技艺/119六、花茶制作技艺/119
第三节茶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120一、赶茶场/120二、潮州工夫茶艺/121
三、白族三道茶/121四、径山茶宴/121五、茶山号子/121
六、龙岩采茶灯/121七、采茶戏/122

第十章
茶艺与音乐
节中国传统音乐概述/124
一、中国传统音乐的形成和发展/124二、民族乐器/125
节茶艺背景音乐能/129
一、营造轻松偷快的休闲氛围/129
二、安定情绪,愉悦心情/129
第三节 中国传统音乐名曲介绍/130
一、独奏名白/130
二、琴曲/130
三、江南丝竹/132
四、广东音乐/133

第十一章
茶艺与r/>节插花概述/134
一、插花与花艺/134
二、中国插花向世界的传播/134三、世界插花的流派和发展/135
节茶艺插花的特点/136
一、茶艺插花的形成与发展/136二、茶艺插花的内涵与特点/136
第三节茶艺插花的设计/137一、茶艺插花的花材/137二、茶艺插花的器具/139三、茶艺插花的设计与造型/140四、茶艺插花的欣赏/147五、茶艺插花演示/147
六、茶艺馆插花布置与欣赏/151

技能篇
第十二章
当代常用茶具
节瓷质茶具的主要产地和特点/154
一、青瓷茶具及名瓷窑/154
二、黑瓷茶具及名瓷窑/157
三、白瓷茶具及名瓷窑/159
四、彩瓷茶具及名瓷窑/163
五、骨瓷茶具/165
节陶质茶具的主要产地和特点/166
一、宜兴紫砂茶具/166
二、建水紫陶茶具/167
三、钦州坭兴陶茶具/168
四、重庆荣昌陶茶具/168
五、其他茶具/169
第三节茶具的选购与保养
一、选购/170
二、日常保养/171
第十三章
红茶审评
节红茶审评方法/172
一、操作方法/172
二、品质评定评分方法/172

节 红茶品质要求/173―、外形/173
二、汤色/173
三、香气/174
四、滋味/174
五、叶底/174
第三节常用红茶审评术语/175一、外形审评术语/175二、汤色审评术语/1、香气审评术语/17、滋味审评术语/176五、叶底审评术语/177
第四节常见红茶品质弊病/177一、外形品质弊病/177二、汤色品质弊病/1、香气品质弊病/178四、滋味品质弊病/178五、叶底品质弊病/179
第十四章
乌龙茶审评
节乌龙茶审评方法/180一、操作方法/180
二、品质评定评分方法/182

节乌龙茶品质要求/182一、外形/182
二、汤色/182
三、香气/183
四、滋味/183
五、叶底/183
第三节常见乌龙茶审评术语/183一、外形审评术语/183二、汤色审评术语/184三、香气审评术语/184四、滋味审评术语/184五、叶底审评术语/184
第四节常见乌龙茶品质弊病/185一、外形品质弊病/185二、汤色品质弊病/185三、香气品质弊病/185四、滋味品质弊病/185五、叶底品质弊病/185
第十五章
代表少数民族茶艺
节白族三道茶茶艺/186一、起源/186二、器具与食材/186

三、流程/187
四、演示/189
五、音乐与舞蹈/190六、解说词/190
节土家族擂茶茶艺/191一、起源/192二、器具与食材/192三、流程/193
四、演示/194
五、音乐/195
六、解说词/195
第三节 侗族打油茶茶艺/196―、起源/196二、器具与食材/196三、流程/197
四、演示/197
五、音乐/198
六、解说词/199
第四节蒙古族奶茶茶艺/199一、起源/199
二、器具与食材/199三、流程/200
四、演示/200
五、音乐/201
六、解说词/201

第五节酥油茶茶艺/201
一、起源/201
二、器具与食材/202
三、流程/202
四、演示/202
五、音乐/204
六、解说词/204
第六节拉祜族罐罐茶茶艺/205
一、起源/205
二、器具/205
三、流程/205
四、演示/205
五、音乐/207
六、解说词/207
第十六章
代表地方茶艺
节江南青豆茶茶艺/208
一、起源/208
二、器具与食材/209
三、流程/209
四、演示/209
五、音乐/212
六、解说词/212
节四川长嘴壶茶艺/213
—、起源/213
二、器具/214
三、流程/214
四、演示/214
五、音乐/216
六、解说词/216
第三节潮州工夫茶艺/217
―、起源/217
二、器具/218
三、流程/221
四、演示/221
五、音乐/228
六、解说词/228

第四节三清茶茶艺/230—、起源/230二、器具与食材/230三、流程/231
四、演示/231
五、音乐/233
六、解说词/233
第五节恩施油茶汤茶艺/234
一、起源/234
二、器具与食材/234三、流程/234
四、演示/234
五、音乐/237
六、解说词/237
第十七章
茶席设计
节茶席的概念/239一、茶席溯源/239二、茶席的概念/240三、茶席的形式/240四、茶席的特征/240
五、茶席的基本构成要素/241
节茶席设计的原则/244一、茶席设计的概念/244二、茶席的主题/244三、茶席的题材/244四、茶席设计的原则/245
第三节茶席设计的技巧和程序/246一、技巧/246
二、程序/249
第四节茶席文本的撰写/250一、茶席文本的概念/250二、茶席文本的内容/250三、茶席文本撰写要求/250
第五节茶席赏析/251—、历代茶席赏析/251二、当代茶席赏析/254三、少数民族茶席赏析/255

第十八章
茶艺专业英语基础
节茶叶英文名称的翻译方法/260
一、茶名英译方法/260二、主要茶叶的英文名称/261
节茶具的英文名称表述/263
一、茶具的材质类型/263二、主要茶具的英文名称/263
第三节茶艺馆常用交流英语/264
一、问候Greetings/264
二、接待Reception/264
三、点茶Ordering /264
四、处理问题Dealing with problems/ 265
五、结账Billing/265
六、送客Saying goodbye/265

第十九章
茶艺馆外宾接待礼仪节外宾接待的原则/266
一、外宾接待礼仪/266二、外宾接待的原则/266
节 外宾接待的礼仪要点/267一、接待外宾的礼仪要求/267二、接待外宾的服务流程/268
参考文献/269
附录/272
后记/274


【试读章节】


代表名茶的品质特征
中国的名茶众多,每个产茶区、每个茶类中均有代表的产品。每种享有盛名的茶叶均体现出精工细作、品质优良、明显的共。
节 代表绿茶的品质特征
中国绿茶类代表名茶出现时间早、生产地域广,外形多样,造型富有。绿茶类名茶以风味清新、鲜美为佳,香气陈闷则表明品质低下。
一、形绿茶
外形是扁炒青类绿茶的典型特征。中国出产形绿茶的地域甚广,浙江,安徽、江西、广西、贵州、四川、陕西、湖北、山东等地生产较多,其中以浙江产量高,而龙井茶堪称形绿茶的典型代表。这类茶能让消费者从外形直观地了解茶叶的嫩度,有利于消费者做出判断。
形炒青绿茶亦是当前采用机械化智能加工高的茶叶。由于需要经过、理直、磨光等工序处理,大部分细嫩原料上的茸毫被磨掉,形绿茶具有外形、光滑、挺直的特点,同时,炒制处理也使干茶的颜色绿中透黄,具有更好的光泽感。若用白化、黄化品种新梢加工成形绿茶,其色泽的明快、鲜润感更为突出。
从内质来看,由于有炒制的工序处理,与其他外形风格的绿茶相比,形名优茶的汤色以黄绿居多,亮度好;香气视品种和工艺处理程度,能呈现出相应的毫香、清香、花香、嫩香、栗香等风格;其滋味与茶树品种、原料嫩度和加工工艺等相关,的形绿茶具有嫩鲜、鲜醇、鲜爽、醇厚等特征,尤其以白化、黄化品种加工的产品滋味鲜醇度高;叶底则呈现嫩匀、完整、显芽、明亮的特点,以白化、黄化品种新梢加工成的绿茶叶底颜色更为鲜亮。
代表的名茶有:西湖龙井茶(图1-1)、千岛玉叶(图1-2)、乌牛早茶、老竹大方茶和越乡龙井(图1-3)、金山翠芽(图1-4)、湄潭翠芽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