店铺推荐
【推荐语】
  高升号事件的历史解剖

  甲午中日**次战争,与其说是这两个亚洲战略竞争对手在当时弱肉强食的丛林世界,因贪婪的日本人寻找战略资源和生存空间而挑起,不如说是亚洲**次改革开放浪潮,唤醒了日本国的野心,而拿当时世界*肥的蠢猪大清帝国牛刀小试,更合乎历史的真实。

  如今,时过境迁之后,令所有当代中国人扼颈叹息的是,在那个依靠炮舰做后盾所展开的**次全球性铁血竞争时代,满清王朝始终处于有时积极抗拒有时消极抵制“全盘西化”的内敛状态,而日本人,则除了不搞虚君体制这个**具有日本特色的国家制度前提下,举国上下则迥异于大清帝国,进入了全民狂热学习西方近代国家制度和社会文化的深刻变革时代。

  随着日本现代化的深入演进,其整个国家因为资源约束和地缘政治的局限,在丛林法则的作用之下,便合乎历史逻辑地迸发了向亚洲大陆扩张的冲动。而首当其冲的对象,因为历史和地缘注定的宿命,其文化母国——中华上国和近邻朝鲜便成了其利爪牙下的猎物。

  这是甲午战争的历史切片解剖报告,这是引发大东亚格局、秩序巨变的的中日英“三国演义”。高升号事件,一座国际军事史、政治史、司法史的里程碑,一个至今广为传诵的经典案例。作者广泛搜集了三国官方文件,首次全景扫描了导致大东亚“沉没”的高升号事件。
【作者】
 雪珥,澳大利亚华人,原名蒋文胜,浙江人,干过公务员、记者、律师,后来下海经商,做房地产开发。1999年,他凭借50万字的财经专栏,技术移民澳大利亚。职业商人,非职业历史拾荒者,有良心的历史发明家,一直致力于收藏与晚清有关的海外文物,通过挖掘海外史料,运用国际关系理论,以国际化的崭新视角、跨学科的宽阔思维重新审视中国近代史,尤其是中国改革史,不仅十分注重历史研究的实证,更重视思想的理性和宽容,及历史研究成果的大众传播效果。兼任中华能源基金委员会(CEFC)战略分析师、文化部恭王府管理中心特聘研究员。
【内容】
  《“高升号”的沉没》以中日甲午战争中北洋海军高升号为主的几艘舰船为案例,不走宏大叙事的传统套路,而是以历史细节还原当年战争。诚如《台湾立报》发行人、传记文学出版社社长、美国加州大学U-CLA终身教授成露茜所言:“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对中国社会的震动之大,前所未有。然而,中国经此一奇耻大辱,也开始觉醒了,这是近代历史的一个转折点。百余年来,研究者固不乏人,然悬案连连,令人难窥底蕴。高升号事件至今还是西方讲述国际法的重大案例,它导致了国际法的修改。……作者文笔修养深厚,倾注诸多心血,大量汇集史料,考订精严,叙事既中肯又具体,解答了许多长期让人困惑的谜团。”
【目录】
暂时没有内容
【书摘插画】

  船上的船员和乘客皆不知道已经开战。开航前,盛宣怀还认为“现在未曾宣战之前,海洋相遇,不致决裂”。因此很难想象在“不致决裂”的情况下,清兵怎么会突然想到要和优势的敌人“拼死一战”呢?其实,我认为,在没有护航的情况下派高升号等运送军队本身,就是中国认为“不致决裂”的最好例证。
  李娟芳、钟林两学者在分析了戚其章所用史料后,认为那只是记录了高善继等三人不肯屈服于强敌而壮烈殉国的经过,并没有谈到高善继主张与日舰“拼死一战”。而恰恰是日本在善后处理过程中,煞费苦心地编造高升号“表现敌对行动之一部分或采取了敌对行动”,以证明其击沉行为是合理的,但即使这样,也都没有提到高升号上的清军准备武装抵抗。
  应该说,李、钟两位学者对戳穿步枪抗击军舰的神话分析是到位的,但他们就此认为高惠悌为推卸自己因下令停船而酿成悲剧的责任,便编造了中国军队对日舰的敌对行为,此点我认为也是值得商榷的。一方面,毕竟船上还有七十多名熟悉军舰的海员,高升号搭乘的淮军是当时中国最精锐的部队,官兵中也未必真的没人懂得海军编制,因此,估算出日舰上的人数也是有可能的;另一方面,高惠悌如要推卸责任,则中国军人控制他本人及船员(这在汉纳根等的证词中都得到印证)的行为,就足够表明敌意了,而这点果然也在后来成为日本和英国认为该船已成为交战船或被清军“海盗式占领”提供了依据。
  当然,在那种特殊的时刻,逃生无路的清军们射击敌人军舰,亦不是没有可能,但这只是自发的本能的个体行为,不可能是有组织的抵抗,何况,这样的抵抗毫无作用。
  戚其章作为研究甲午战争的知名“红色”学者,意识形态挂帅是其一贯特点,他的论述多打满了“红补丁”。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