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郭浩,文化学者、文创投资人。前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访问学者、长影集团北京影视中心主任,引领故宫大婚和吉服嘉礼、中秋午门数字秀、故宫御猫和故宫十二美猫图等项目。代表作《中国传统色:故宫里的色彩美学》。
【内容】
说起松树,它总是给人一种坚强、质朴的印象。当你站在松树旁仔细观察它,就会发现它的可爱。比如排列得整齐有序,让人忍不住想摸一摸的松针,被松针簇拥着挂在枝头的精巧的松果,一颗颗藏在松果里的我们人类和小松鼠都爱吃的松子……
停!差点儿忘了,在我们吃到酥香的松子之前,在松果还在酝酿的时候,春天挂在松树枝头的是长得像微型玉米的松花。松花是松树雄枝抽新芽时长出的嫩花骨朵,春天赏花踏青的时候,你注意过松树也在开花吗?松花质感蓬松,看起来粉茸茸的,就像柔嫩的婴儿一样惹人喜爱。
古人早就发现了这种细腻的、充满生机的颜色,唐代女诗人薛涛就是其中一位。她偏爱彩色笺纸的雅致,喜欢在上面写诗,但大尺幅的笺纸写短诗不方便,于是让工匠把它裁短,这就是的薛涛笺,其中就有松花的颜色。
松花抖落的粉末,嫩嫩黄黄,细细腻腻,看起来很好吃的样子。于是,我们有美食探险家基因的祖辈又忍不住想尝尝了。白居易用它酿酒:“腹空先进松花酒,膝冷重装桂布裘。”刘禹锡用它泡茶:“薤叶照人呈夏簟,松花满碗试新茶。”传说中有种吃法很有想象力:松花粉、蒲黄粉再加上槐花、杏花,用白蜜调匀吃。虽然不知道到底是什么味道,但松花色真是越看越好吃了!




纸上色彩博物馆,传统美学启蒙书。
中国古代汉语中色彩词非常丰富,而色彩词的丰富也代表了文化、文明的进化高度。本书从古代典籍、诗歌、绘画等方面提取具有中国颜色意象的词汇,加以考据、引证,并回到当代语境为广大少年儿童解读背后的故事。本书从100种中国传统色出发,每种传统色搭配一张对应的解释性插图和相关文章,全书共彩色手绘插图100张,涉及织染、天象、地理、矿物、植物、科学、历史等多方面知识,给孩子以传统美学启蒙,丰富孩子对传统文化的认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