店铺推荐
【推荐语】
暂时没有内容
【作者】
胡传海,男,1956年7月5日生于上海,汉族,1974年中学毕业,下乡务农,1977年恢复高考以后,考入上海第四师范学校美术专业。1980年毕业后任小学美术教员。1982-1986年进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夜大中文系学习,本科毕业后获文学学士学位,1991年借调至上海书画出版社《书法研究》杂志担任特邀编辑,1994年正式调人上海书画出版社,后为《书法》杂志执行主编,编辑室主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山西师范大学、南京财经大学、鞍山师范学院、太原师范学院客座教授。
【内容】
《(二):法度·形式·观念》是根据自己的一些书法实践经验和理论研究而写的,可能非常肤浅,不足一观。在目前,书法面临着困境。可以说任何从古至今的艺术都已完成了其自身的现代转型,凡无法做到这一点的艺术样式,它的生存境遇就会举步维艰,我看昆曲和书法就有这样的问题。书法赖以生存的重要因素是它的实用性,这一点是书法在很长的历史阶段得以维持其精英地位的重要因素。人们在运用中去观赏,在观赏中去理解,这种理解来自于人对现时段的生活实践和经验的反思,在很长的历史时段中就是这样,人们没有更多的时间去进行更深层次的或具前瞻性的形而上的思考。中国古代的书法家在创作之余会进行一些理论性的反思,但更多的是对实践的总结,这对这门艺术的发展固然十分有益,但较为缺乏思想的力度,更喜欢对微观问题的关注是中国艺术的一个特征。我们为什么要对艺术从更高的方向去把握,因为,艺术在很大程度上虽然是一个人的表达思想和感情的有效方式,但是,它又必须揭示时代的特征,高级的艺术应该是时代的文脉。那么,是否所有的艺术都和时代保持一致呢,答案是否定的。艺术分为合时代性、超时代性和反时代性。这三种形态在各个历史阶段都存在,只是人们更多关注的是合时代性,而忽略了另外两种方式。我在《(二):法度·形式·观念》中运用法度、形式、观念这三种范畴去概括书法史的发展,这种方法不少哲学家和历史家曾经运用过,它的魅力在于高度的涵盖性和个人的思辨色彩。在《(二):法度·形式·观念》中我力图用各种方式去说明书法创作和理论的中心和边缘问题,在现在,一切问题都归结为文化的问题,缺乏文化的眼光,艺术创作就会疲软。我想书法家在创作中是不会去进行拆肉还骨式的分析研究,更多的是一种激情。书法家很喜欢在书法自身的领域中去认识问题和思考问题。古人就说过:功夫在诗外。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艺术当然要考虑视觉效果,但各个时代的人们看待作品的眼光是不一样的,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异,这就是文化的问题。艺术和其他东西不一样,它是超时代性的,因此,美而具有深度的作品会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我力图去探索这一问题,但我对一些不合时流的作品也给予极大的关注,我认为,越是为人们忽略的东西可能蕴藏着巨大的价值,所以,研究本身就是一个挖掘金矿的过程,它的乐趣也就在于此。这本小书是信手写来,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采用的是讲座方式,也有点类似于札记,不追求学院气息,可能有点杂乱无章和前后颠倒,但这样可以使我感到一种的轻松和自然。

未来的世界不是一个满足需要的世界,而是一个创造需要的世界。辜鸿铭说:“文明的真正的含义,是一种精神的圣典。”书法是中国文明的一部分,也是中国人的精神圣典。
【目录】
第壹章 书法——法度
壹 范式与法度·疯子与天才·法度的基本元素
贰 结构与秩序·各阶层的要求·技与道
叁 癫狂·反美学倾向·碑学、帖学与经学
肆 法的范畴·生活形态与理念·书法文化
第贰章 书法——形式
壹 形式大于内容·书法资源·点线面
贰 创造的想象·陌生感·视觉效果
叁 东西方差异·心线微妙·色彩观
第叁章 书法——观念
壹 书法史中的观念渗透
贰 超时代性与观念艺术·金瓶梅的隐喻性·集体意识
叁 创造的几种基因·情感与理性·自虐
肆 新型文化·平面与深度·历史感
【书摘插画】
暂时没有内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