店铺推荐
【推荐语】
适读人群 :大学生及大学学生工作者



作者不侈谈自己如何刻苦学习,而是聚焦课堂之外各种学生社团活动,从中学习如何与学生、学校当局、校外社区打交道,从而为今后走入社会作准备。国内大学生可以从中学习如何更好地度过大学生涯,学校当局尤其是学生工作者可以从中吸取经验,从而更好地为学生提供各种锻炼成长的机会,同时纾解学生遇到的各种问题。当前各大学都在提倡“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是一个具有积极意义的举措,但是,应该说还远远不够,还应该为学生提供各种条件和机会,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各种集体活动和社会活动,积累经验,为学生毕业后尽快融入社会做好准备。
【作者】
王可,1985年生于四川雅安。哈佛大学学士(2007届)、教育学硕士(2010届)。曾在美国、法国、中国担任哈佛招生官和哈佛芝加哥校友会、哈佛巴黎校友会理事。哈佛在校期间,曾在哈佛招生办公室工作四年,成为本科少数族裔招生计划(UMRP)的亚裔招生协调人,也曾是哈佛-拉德克利夫中国学生会副主席。法国律政商务编译公司项目经理、哈佛中国基金会执行总监助理,曾在CCS担任募款咨询顾问并为清华大学苏世民学院募款,目前在麦可思公司任职。
【内容】
本书不是励志类图书,读者对象主要是大学辅导员及相关学生口工作人员。作者5岁随父母移居美国,在美国接受从小学到研究生的教育,获教育学硕士学位,曾经是活跃的学生社团组织者,毕业后又从事过招生和高等教育咨询工作,对美国高等教育有较深入的了解。本书以作者的亲身经历为主,全方位阐述哈佛学生的课外活动,从中可以感受到哈佛从招生过程就开始给学生提供的各种服务、学生丰富多彩的课外生活:招生、新生支持、学生活动、学生社团、学生学业咨询、心里咨询、领导力培养等。 从你这里可以看出,哈佛学生工作更多的是正面的,而国内学生工作更多的则是思想政治工作、问题咨询与处理,可以说更多的立足于“防”。因此,本书可以从另一个角度为学生工作提供借鉴,也可以为大学生如何从事课外活动提供经验借鉴。
【目录】
招生篇n
嗨!认识下你的新生n
名校招生看“出身”n
“生”不平等n
美国学生资助的前世今生n
在哈佛当招生面试官n
哈佛本科招生过程揭秘n
准备一个完美的招生面试n
一场失败的变革n
招生统计里的“政治”n
培养篇n
入校为增长智慧n
打造完美“新生年”:哈佛新生支持体系n
我得全程惦记你!n
暑假归来,重返校园n
影响我成长的老师和课程:在哈佛学“红楼梦”n
我的哈佛师父n
体育教育≠体育课n
选专业的艺术与科学n
哈佛选课红宝书n
选课宝书是怎么炼成的n
哈佛工科的复兴n
科技改变哈佛课堂n
21世纪的大学图书馆n
哈佛学位别有洞天n
在哈佛发出领导之声n
“学生部落”文化n
我为“服务”狂n
我的住宿生活n
宿舍也可以是“家”n
十年回首自难忘n
大学教育的社会价值和品质n
哈佛新招——宠物疗法n
毕业典礼:最后一课n
校友篇n
凭什么我要捐钱给母校?n
大学如何募款?n
大学,我为什么记得你?n
校友重聚所给予的力量n
校友搞定校友:啥佛校友工作秘笈n
共担伤逝n
职业篇n
坐得学堂,混得职场n
学霸做苦力n
找份工作,做中学n
学不以致用n
就业发愁?愁啥?n
教育:促进公平?n
冷酷的低期望n
都市诱惑n
后记
【书摘插画】
挖掘调查里的“猛料”n
  当然,正如所有的调查一样,尤其是这种“非官方”、不那么严谨的调查,结果往往“很有料”。这些“料”可以洒进我有些尖酸的评注中取点乐子,也能让大学管理者从中大抵了解其学生群体究竟是什么样的。其实,当试图去认识、理解新一届学生时,我们和大学管理者甚至应当再多问点儿问题。n
  哈佛也许并非某位学生心目中的“第一名”,因为他/她曾期望一个不同的环境、大学所在地,或者某种在美国学生的大学选择中举足轻重的其他特质。它显示出,这些学生并不单单基于大学声誉便作出了决定。这是健康的,也是正常的。同时,它并不表示,那19%不把哈佛当“第一选择”的学生在这儿就会过得不开心、对学校不满意。n
  是的,在哈佛学子中,中上层阶级占据了压倒性多数;大部分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从未被贫穷的阴霾笼罩过。但我们不要忘了,一个有三个孩子、居住在纽约、年收入12.5万美元的家庭,与一个仅有一个孩子、居住在小城镇、同样年收入12.5万美元的家庭,家庭经济状况是迥然不同的。此外,我们也不要忘了,许多移民家庭,如我自己家里,在父母留美读研期间便经受了长达数年的“伪上流阶级”穷酸生活,年收入12.5万美元是长时期努力的结果。n
  尽管来自乡村的学生整体而言通常更趋于有接受经济资助的需求,但我敢断言,的经济资助“礼包”会有相当部分给到了城里的孩子。我知道一些来自城市贫民区的哈佛同窗,家境便相当窘迫。仅仅是“住在城里”这一条,并不说明你家就有上大学的财力。中国大城市里,流动务工人员的孩子们面临的是同样的问题。宗教信仰是个很难说清楚的事。很多时候,我的同学、朋友们称自己为“天主教徒”或“犹太教徒”,但其实除了在一些被商业包装的节日外,从来就没去过教堂或者犹太会堂。当然也没向上帝虔诚祷告过。他们只是在文化上属于天主教或犹太教,在宗教传统和家庭背景中抚养长大,但事实上并不表明他们建立了个人对神的精神归属关系。有意思的是,相当部分这种文化意义上的教徒与不信教者相较而言,对探索信仰与宗教问题的兴趣反而较小。前述的“苹果现象”很有趣,也不那么有趣。说它有趣,是因为在我上大学的前三年里,绝大多数同学用的还是普通台式电脑;然后,到2006年,突然就沧海桑田、形势骤变了:当时,苹果公司发布了其笔记本电脑-MacBook,阶梯教室里便转瞬被Mac们淹没了。说它不那么有趣,是因为对苹果产品的消费与较好的家庭社会经济条件是紧密相连的。iPhone的价格并不便宜,每月的账单也不是小数目;购人一台MacBook的花费显然就更加不菲了,拿买它的一半价钱,你就可以买一台其他品牌的个人电脑。苹果消费现象可能与哈佛学生中大多数来自高收入家庭的事实相关。n
  啊,作弊。啊,高期望。这二者之间怎么会没有关联呢?当你给自己许多压力时,你会不顾一切、不择手段地想要成功。n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