店铺推荐
【推荐语】
当我们在谈论学校时,我们在谈论什么?当我们在期待未来时,我们在期待什么? n

人工智能时代的学校教育将何去何从?教育学视角下的未来学校将发生何种转变?本书面向未来的学校,关注当下的学生。立足于数字化时代背景,从教育学的特有视角,基于全球各地已有的实践,俯瞰学校教育的发展动向,前瞻性地对未来学校的教师与学生、课程与学习、课堂与教学、评价与管理等构成要素作出了详细阐释,系统地预测了未来学校的发展前景,清晰地阐述了当下学校在应对未来学校到来时必须作出的应然调整。
【作者】
王毓珣,现任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学报编辑部主任、常务副主编,兼任*国培专家、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理论刊物分会副理事长、天津市人民政府咨询专家、第七届天津市督学等。 n 合计出版《名师发展研究》、《教师新师德六项修炼》等专著5部,主编丛书5套,主编、副主编著作9部,参编著作20余部。公开发表论文190余篇,其中,有30多篇论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新华文摘》、《教育文摘周报》转载。主持与参与各级各类课题30余项。获得省部级及以上奖励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4项。
【内容】
未来已来,风口已至。有关未来学校,我们作出了哪些想象和期待?未来,教师会被机器人取代吗?学生还需要坐在教室里学习吗?学校教育会走向工具与技术还是回归人文与关怀?教育学视角下的未来学校和我们想象中的未来学校有何异同? n
无疑,未来是人类共同的未来,学校是成员共享的学校。本书是在教育学视角下前瞻未来学校的一部合著,分别从未来学校的兴起和意蕴,未来学校的教师、课程、教学、学习方式,未来学校的评价和管理等方面进行阐释,从应然的角度,全面而深入地研究未来学校的学理,系统预测未来学校的前景。 n
关于未来学校,不少国家、地区已经有了方方面面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尤其是以2000年OECD在荷兰鹿特丹召开“面向未来的学校国际会议”为转折点,加之会后出版的《面向未来的学校》一书的推动,几乎同时,美国、澳大利亚、日本、新加坡、芬兰、印度等多个国家相继拉开了未来学校序幕。本书则立足于这样的实然背景与应然期待,论及了未来未来学校的意蕴,对未来学校的教师与学生、课程与学习、课堂与教学、评价与管理等构成要素作出了详细阐释,系统地预测了未来学校的发展前景,清晰地阐述了当下学校在应对未来学校到来时必须作出的应然调整。作者提出了在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人人时时处处可学、无课本无边界课堂的教与学等美好愿景。 n
未来学校正站在过去和现在的“肩膀”上,按部就班地行进而来。我们会发现,未来学校的智慧不仅体现于技术理性的闪耀,更体现于价值理性的绽放。我们终将走进未来学校,迎来智慧时代。
【目录】
序 n
第一章 未来学校的兴起 n
一、 未来学校的缘起 n
(一) 第四次工业革命的需要 n
(二) 科技创新的拉动 n
(三) 神经科学的进步 n
(四) 学校2.0的诟病 n
(五) 人的现代化的需求 n
(六) 人民群众的诉求 n
(七) 建设教育强国的必需 n
二、 未来学校的探索 n
(一) 未来学校探源 n
(二) 未来学校的全球行动 n
(三) 未来学校的中国作为 n
第二章 未来学校的意蕴 n
一、 未来学校的概念 n
(一) 未来 n
(二) 学校 n
(三) 未来学校 n
二、 未来学校的特征 n
(一) 育人为本 n
(二) 率性而教 n
(三) 学无边界 n
(四) 学本主义 n
(五) 智慧资源 n
(六) 学无常师 n
(七) 精准评价 n
(八) 绿色生态 n
三、 未来学校的争鸣 n
(一) 是消亡、独存,还是共存? n
(二) 是改造、革命,还是创新? n
(三) 是热衷、怀疑,还是整合? n
第三章 未来学校的教师 n
一、 未来学校的教师: 具有不可替代性 n
(一) 未来教师面临的挑战 n
(二) 未来教师的不可替代性 n
二、 未来教师的角色重塑 n
(一) 学习环境的营造者 n
(二) 学习资源的提供者、开发者 n
(三) 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者、指导者、促进者 n
(四) 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评价者 n
(五) 学生成长的引路人 n
(六) 教育教学的创造者、研究者 n
(七) 终身学习者 n
三、 未来教师的核心素养 n
(一) 信息素养 n
(二) 学习素养 n
(三) 合作素养 n
(四) 教育科研素养 n
(五) 读懂学生的素养 n
(六) 创新素养 n
四、 未来教师的发展途径和策略 n
(一) 树立基于技术的教育观念 n
(二) 注重基于技术支持的专业发展 n
(三) 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 n
(四) 加强和改进教师培训 n
第四章 未来学校的课程 n
一、 重新定义课程 n
(一) 课程的演变 n
(二) 重新定义课程 n
(三) 课程概念的历变 n
二、 未来学校的课程探索 n
(一) 未来学校课程的应然探索 n
(二) 未来学校课程的实然样态 n
三、 未来学校课程研究必须考虑的要素 n
(一) 教育目标 n
(二) 社会需要 n
(三) 知识变革 n
(四) 学生延展 n
(五) 教师改变 n
(六) 科技进步 n
四、 未来学校课程的走向 n
(一) 从教本走向学本 n
(二) 从全面走向核心 n
(三) 从学会走向会学 n
(四) 从标准走向定制 n
(五) 从书本走向生活 n
(六) 从分科走向整合 n
(七) 从阶段走向终身 n
(八) 从掌握走向创新 n
(九) 从线下走向混合 n
第五章 未来学校的教学 n
一、 重新思考教学 n
(一) 教学的变迁 n
(二) 重新定义教学 n
二、 技术影响下的教与学发展 n
(一) 技术对学生建构的影响 n
(二) 技术对教学环境的影响 n
(三) 技术对教学法的影响 n
三、 未来学校教学的价值追求 n
(一) 更好地适应学生 n
(二) 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n
(三)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n
四、 未来学校的教学样态 n
(一) 后MOOC时代混合教学的发展 n
(二) 跨学科的实践教学 n
第六章 未来学校的学习 n
一、 重新思考学习 n
(一) 学习的变革 n
(二) 重新定义学习 n
二、 基于技术的未来学校的学习 n
(一) 基于多元形式的学习 n
(二) 基于复杂背景的学习 n
(三) 基于宽泛场所的学习 n
三、 基于智慧的未来学校的学习 n
(一) 智慧学习中的技术与人 n
(二) 智慧生成的影响因素与流通框架 n
四、 未来学校的学习新样态 n
(一) 自适应下的内生学习 n
(二) 翻转下的异步学习 n
(三) 游戏化的泛在学习 n
五、 未来学校学习的新动向 n
(一) 走向终身学习 n
(二) 走向定制学习 n
(三) 走向体验学习 n
(四) 走向自主学习 n
(五) 走向混合学习 n
(六) 走向共生学习 n
第七章 未来学校的课堂 n
一、 重新思考课堂 n
(一) 追溯课堂的本义 n
(二) 课堂的传统认知 n
(三) 重新思考课堂 n
(四) 未来课堂的理念取向 n
二、 未来课堂的应然特征 n
(一) 以生为本的人性化环境 n
(二) 开放连通的无边界时空 n
(三) 智能信息化的技术支持 n
(四) 和谐充分的社会性互动 n
(五) 多元混合的教与学系统 n
(六) 丰富灵活的智慧型资源 n
三、 未来课堂的系统构建 n
(一) 畅想未来课堂 n
(二) 建构未来课堂 n
四、 未来课堂实践探索 n
(一) 未来课堂的世界探索 n
(二) 未来课堂的学校行动 n
(三) 未来课堂的平台搭建 n
第八章 未来学校的评价 n
一、 基于全面发展的核心素养评价 n
(一) 未来学校的教育目标与教育内容 n
(二) 核心素养评价的重要性 n
(三) 素养评价案例 n
二、 支持个性化学习的个性化评价 n
(一) 提供个性化学习体验是未来学校的教育理念 n
(二) 个性化评价的重要性 n
(三) 个性化评价案例 n
三、 作为学习过程实时反馈的即时评价 n
(一) 即时评价的重要性 n
(二) 即时评价案例 n
四、 基于技术支持的大数据评价 n
(一) 未来学校的技术支持 n
(二) 大数据评价的重要性 n
(三) 大数据评价案例 n
五、 支持协同教学的教学团队评价 n
(一) 教学团队评价的重要性 n
(二) 教学团队评价案例 n
六、 作为教师关键素养的数据素养评价 n
(一) 数据素养评价的重要性 n
(二) 数据素养评价案例 n
第九章 未来学校的管理 n
一、 “未来人”——未来学校管理的出发点 n
二、 中国语境——未来学校管理的立足点 n
(一) 何为未来学校管理的中国语境? n
(二) 中国语境下的未来学校管理何为? n
三、 文化管理——未来学校管理的落脚点 n
(一) 未来学校的管理以文化管理为核心工作 n
(二) 未来学校的文化管理以组织文化为核心资源 n
(三) 未来学校的文化管理以“教育性”为核心功能 n
四、 效率管理——未来学校管理的支撑点 n
(一) 重新认识教育的“效率” n
(二) 教育效率要求下未来学校管理的基本框架 n
(三) 策略一: 基于“教育技术”要素的未来学校教育技术管理 n
(四) 策略二: 基于“教育技能”要素的未来学校人力资源管理 n
(五) 策略三: 基于“课程”要素的未来学校课程资源管理 n
(六) 策略四: 基于“资本”要素的未来学校物力资源管理 n
参考文献
【书摘插画】
暂时没有内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