店铺推荐
【推荐语】
这是一部人人都能读懂的天文学著作,它文笔流畅,语言通俗易懂。

这是一部通往天文世界的宝典,它全面呈现了我们所赖以生存的宇宙的主要构成形态以及各自的特点、宇宙的过去未来等丰富的天文学知识。

这是一部现代天文学的奠基之作,它的问世,为后世的天文研究开启了一扇光明之门。

没错,它就是被《大英百科全书》誉为“那个时代*显赫的天文学家之一”的西蒙·纽康*为经典的著作——《通俗天文学》。

该书自出版以来,被翻译成多国语言,深受读者推崇,大大地促进了天文学的普及。从前,人们印象中的天文学都是晦涩难懂的,而该书的出版,完全打破了人们的传统观念。西蒙本身就是个“能深入浅出地把学问做活了的明白人”,所以他想到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陈述天文学知识,让天文学著作成为通俗读物。

秉着尊重原著的态度,本书沿用了初版图书中的插图与图解,并采用双色印刷,让读者在品味经典的同时,又有愉悦的阅读体验。
【作者】
西蒙·纽康1835年3月10日生于加拿大的新斯科舍省,1909年7月11日卒于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 西蒙·纽康的父亲是位乡村教师,1853年时,父子俩一同到马里兰州任教。他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对各个领域的知识进行了广泛地学习,数学和天文学尤为精通。1857年,华盛顿史密松研究所第一任所长约瑟夫·亨利推荐他到航海天文年历编制局从事计算工作。1858年,他从哈佛大学毕业。 1861年,时任美国总统的林肯委任他为美国海军的数学教授。随后,他在海军天文台开始了长达16年的天文观测,而且当时美国的26英寸折射望远镜也是由他亲自监造的。 1877年,西蒙·纽康出任航海天文年历编制局局长,开始制定天文常数系统。这是一项相当繁复的工作,而他用极大的耐心与毅力,将其视为他一生中最重要的工作。1897~1898年,他出任美国数学学会会长。1899年,他创建了美国天文学会,并任第一任会长。 可以说,西蒙·纽康的一生,在天文研究方面的经验相当丰富,贡献巨大。早在他24岁时,已敢于挑战当时研究小行星来历的天文学家的权威,并成功计算出小行星的轨道。而从1868年起,他已经在进行月球运动理论的相关研究,一直到晚年——这也是他最受关注的成就之一。
【内容】
《通俗天文学》是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天文学家、传奇人物西蒙·纽康的天文学巨著,为使读者更有兴趣了解本书、了解天文学,作者刻意回避了概念化与古板的描述方式,语言通俗易懂,同时也严谨细致地加入了一些专业术语的解释,深入浅出地把天文学知识普及到每个天文学爱好者,间接推动了天文学事业的发展。自1923年起,该著作不断加印、重印,高达上千次,吸引了全球亿万读者。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关注天文学,我们决定重译此书,用更通俗易懂的语言一句一句地将原文翻译过来,希望能让读者从中受益,并真正达到与大师一起探秘宇宙的求知境界。
【目录】
暂时没有内容
【书摘插画】

日食 

 

在月球刚好运行在黄道平面上这一前提下,每当新月时,便会经过太阳面。但偏偏在太阳正靠近黄白交点之一时这种情况才会发生,这是因为它的轨道是倾斜的。假如此时我们恰好处于适当的位置,那便可观赏到日食(如图3-9)。 

 

月球能否完全遮住太阳面成为它经过太阳面时的第一个问题。除了关乎这两个天体的真实大小外,视觉大小更为重要。太阳直径大约是月球直径的400倍,这是我们都知道的,但同时,它与月球的距离也恰好远了400倍左右。在我们看来,完全不同的两个天体却如双胞胎一般大小,这真是有趣。轨道并非规则的圆形致使月亮看起来时而大,时而小。大时可以将太阳完全遮住,小时却无能为力了。 

在任何看得见月亮的地方所看到的月食情形是相同的,而日食却因观测位置的不同而有所差异,这是月食和日食的区别。月球中心恰好覆盖住太阳中心的日食称为“中心食”,这也是最有趣的日食。观测者需在连接日月中心的那根直线所在的位置上才能观赏到这种日食。假如此时月球的视界大于太阳,便会将太阳完全遮住,这便是日全食(如图3-10);假如此时太阳的视界大于月球,月球便会在中心食时被一圈太阳光环绕,这便是日环食。 

 

我们可以在地图上画出连贯日月中心的直线掠过地球面时的路径。在航海历书中最早出现这种描绘日食区域和路线的地图。在中心线穿过的路径南北160千米以内的地区,也可见到日全食或日环食。位于160千米以外的观测者就只能观赏到月亮遮住部分太阳的日偏食,而在更远地方的观测者想看到日食就是完全不可能的。 

 

(一)迷人的日全食 

日全食如此动人的美景是大自然对人类的馈赠。假如能站在看得很远且刚好是朝着月亮出来的那边的高地上,那对充分欣赏日全食的迷人之处是大有裨益的。即将发生非常事件的首个信号出现在太阳圆面上,而非地面或空气里。当历书中所预测的某个时刻来临时,一个小小的缺口便会出现在太阳的西部边缘。缺口慢慢变大,仿佛正将太阳一点点地吞噬。太阳的这样逐渐消逝使得某些民族幻想是龙将其吞吃掉了,一点也不值得奇怪。 

也许在接下来的一小时内,我们眼中的情景都只是月亮的黑影在不断地扩大,逐渐将太阳面上的地盘都占为己有。此时,站在大树旁的观测者便会看到光线穿透树叶间的缝隙投射到地面的影像里显出偏食的太阳,这真是有趣的现象。不一会儿,太阳就如同新月一般了,却是一轮逐渐缩小的新月。此时,双眼对于那逝去的光辉还是适应的,因而在新月变得极为狭小之前这暗影仍旧依稀可见。若是观测者的望远镜带有专门用于观测太阳的滤光镜,那他便可借着仅存的太阳发出的与平常一样的柔和且一致的光辉,从另一角度观测月亮上的山,这是一个极好的机会。然而,月亮上山的轮廓在被月面蚀去的那一边却显得参差不齐。

月亮上陡峭的山峰在太阳即将逝去之时到达了其边界,从月面的凹处透出仅存的一串碎片或光点。这时的太阳犹如一枚闪耀着光芒的钻戒,这便是只有一两秒,随后就完全消失的迷人的“贝丽珠”景象。

由于日光消逝,原本的白昼竟宛如黑夜,漫天的繁星竟也可在离太阳稍远的天空中见到,这真是一场奇观啊!极黑的月球高高挂在天上,取代了本应在中天的太阳。一圈灿烂的光辉——也就是我们之前提到过的日冕——环绕在月球四周。这在肉眼看来也是极为明亮的,若是使用倍率低的望远镜趣味将更浓,要是有一副看戏用的玩具望远镜也是不错的。这景象最美的一部分在大望远镜中是无法呈现的,因为其只能观测到日冕的一部分。所以,从这个层面来讲,一副放大10倍或12倍的便宜的小望远镜反而更实用。它不但对我们观测日冕有用,也能使我们见到那犹如从黑暗的月亮上喷射出来的形状各异的红云——日珥四处盘旋起落。

(二)古代的日食

需要注意的是,日食这种现象在古代的历史记录里很难找到真实的记载,尽管古人对此是极为熟悉,并知道其发生的原因,甚至能预测出其发生的周期。中国古史中对某时某地发生的日食常有记载,然而却未详述其特点。亚述学家在古文件里考证出一段关于公元前763615日发生于尼尼微的日食记载,而天文年表也证实当时尼尼微以北约160千米处确有日全食的阴影经过。

泰利斯日食或许是古代最为有名且争论的一次古代日食,而古希腊史学家希罗多德的记载是其主要历史依据。据说在吕底亚人与米堤亚人交战时,天色瞬间变暗,两军被迫停战却因此促成和平。也有说古希腊哲学家泰利斯曾将白昼将变为黑夜的预言告诉过希腊人,还具体说明了是哪一年。公元前585年的确发生过日全食,这从天文年表中得到了证实,与那次战争的时间极为接近。然而,现在我们知道是在日落之后日食的阴影才到达他们的战场的。对于此事真相的疑问至今都还存在。

(三)日冕

只有在日全食时才能见到的日冕是由稀薄的气体组成的,它是日全食时最美丽的部分。太阳周围的这种珠光伴随着真正的全食出现,又与全食一同消逝。日冕的形状与太阳黑子数目的增减有明显关系,其错综复杂的结构从照片中可以看出来。日冕在黑子高峰期时在太阳各方向上的范围都基本一致,这时的日冕犹如一朵向盘外各方向展开花瓣的天竺牡丹。日冕在太阳黑子最少期时,犹如从两极生出的弯向赤道的短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