店铺推荐
【推荐语】
暂时没有内容
【作者】
赵柯,专栏评论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政治专业博士,现供职于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研究兴趣为国际政治经济学、当代欧洲政治与经济、货币史、德国社会市场经济理论与德国工业化史等领域。在《世界经济与政治》《欧洲研究》《现代国际关系》等学术期刊发表多篇论文,曾获得*、国务院学位委员会2011年度博士研究生学术新人奖。
【内容】
这是一本以欧洲为对象的时评文集,作者通过自己常年研究国际问题尤其欧洲问题的专业经验,用浅显易懂、中肯且不乏幽默的语言对欧洲过去几年的各方面问题进行评述,其中主要集中在经济方面,另涉及社会热点、欧盟等方面。“时事+评述”的形式逻辑性强,论述具有一定深度,既能满足对国际情势尤其是欧洲问题感兴趣的读者的需求,又能在一定程度上普及积极正确的国际宏观视野。
【目录】
暂时没有内容
【书摘插画】

挑战美元主导地位,欧洲是认真的吗?

据欧洲媒体报道,近日欧盟将制定计划,在能源、大宗商品、飞机制造等“战略性行业”增加欧元的使用,以挑战美元地位。欧盟委员会还将发布具体的草案,以促使欧元能够扮演更加“强有力”的国际角色。欧洲是真的要挑战美元的全球主导地位吗?

至少从表面上看,好像是真的。比如,早在今年9月份,欧盟委员会主席容克就呼吁欧盟要提升欧元的全球地位。他认为,欧洲一年的能源进口费用总计3000亿欧元,但当中有80%是用美元支付,而欧洲只有2%的能源进口来自美国,这“实在荒谬”。容克还说,欧洲企业购买空客的飞机也是用美元而非欧元进行计价和支付的,也很“荒谬”。

此外,作为对美国退出伊核协议的回击和避开美国的金融制裁,欧洲还声称要创立一个欧洲支付体系,该体系将独立于目前美国占主导地位的SWIFT支付体系,以便用独立的欧洲支付体系继续同伊朗的商业往来。

向美元霸权发起挑战,欧洲人是认真的吗?

恐怕作势的成分更大一些。因为今天的欧元早已没有当年与美元“试比高”的勇气,在相当程度上已经融入了“美元体系”,与美元绑定,和美元成为“信用共同体”。

2013年10月31日,美联储、欧洲央行、瑞士央行、英国央行、加拿大央行和日本央行等全球六大央行同时宣布,把已有的临时的、有额度限制的双边货币互换协议转换成无限期、无限额并且涵盖六方的多边协议。

根据此协议,这六大央行任何一个都可在自己的司法辖区内以另外五种货币中的任何一种向市场提供流动性。这意味着,在主要发达经济体之间,一个长期、多边、多币种、无限额的超级储备货币网络编织成型。任何一种货币出现危机,遭遇市场的挤兑甚至“抛售”,其他五种都将提供无限的流动性支持。

这个网络的核心要义在于六种货币之间彼此的信用“加持”,让市场对它们的冲击变得不再可能,每一种货币由此都获得了抵御金融风险的“安全”。

这个超级储备货币网络的形成,意味着美欧在货币问题上也达成了谅解,各自保持自己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现有地位,不再谋求向对方货币空间的“势力范围”进行拓展。

欧元的诞生具有强烈的政治目的,本质上是欧洲“去美元化”的过程,是要分享美元在全球货币体系中的霸权地位所带来的收益,要与美元一争高下。但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以及随后的欧债危机让欧洲人认识到,由于缺乏主权信用,没有坚实的欧元区统一财政,欧元其实只是一个“没有国家”的货币,自身的脆弱性要远甚于美元。而且,欧元的内在缺陷反而使得其稳定有赖于美元的支持,需要六大央行构成的超级储备货币网络。

如果欧洲人真的想挑战美元的主导地位,那么他们必须首先要有能力回答市场的疑虑:要放弃美元而使用欧元,凭什么让市场相信欧元比美元更可靠?这就要解决欧元的内在缺陷,让欧元有主权信用作为支撑,真正成为一个“有国家”的货币。

这需要欧元区在财政一体化上有突破性的进展,根本性地减少欧元对美元信用网络的依赖。否则,任何技术层面的修修补补,都无法打消市场对欧元的不信任。而想在所谓“战略性”产业中增加欧元的使用,就更是一厢情愿了。

信任的代价

看综艺节目似乎并不是一件多么“高雅”的事,但我最近找到了一个特别“高雅”的理由——世界和平。新一期的《奇葩说》对于什么是爱情有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描述:爱情就是拿出自己的心放在别人手里。心是一个人最柔软的部分,手则是最强壮的部分,所谓真爱就是要 把自己最柔软的部分放到对方最强壮的手里。的确,爱情是一种高度的信任关系,爱情的本质恰恰在于,通过建立信任,双方把彼此的弱点暴露给对方,这也就把伤害自己的能力赋予了对方。

这就是“信任悖论”:信任给人以安全感,但为了得到信任,恰恰要使自己处于一种易受伤害的不安全状态。心理学对信任的定义也是如此,认为信任是指个体以对他人意图和行为的积极预期为基础,自愿使自己处于易被对方伤害的地位的一种心理状态。社会学家查尔斯·蒂利同样认为,信任就是将自己最宝贵的资产置于他人失信、失误和失败的风险之中。这些对“信任”的洞见对我们理解国际关系尤为重要,因为国家间关系中最缺的就是信任。

如果要选出一个极短的词汇,用来形容即将过去的2018年全球政治所呈现出来的纷繁复杂,那么“信任崩塌”应该能入围年度。因为不少国家发现,他们之间“不能再爱了”。特朗普认为WTO不值得信任,打算退出;默克尔说不能再像从前那样信任美国,欧洲人要自己掌握命运;美国指责俄罗斯在军备控制上不讲信用,威胁废除《中导条约》;欧洲人怀疑来自海外的资本有战略目的,开始建立欧盟层面的外资审查机制;英国人已经“受够了”欧盟,终于在年底签署了“分手协议”。这些超出人们预期的国际大事件之所以发生,根源其实也很简单——信任不在了。

其实,所有国家都知道,国际合作的收益要远大于国际冲突,但信任的缺失甚至是“崩塌”往往使得很多国家仿佛被一股神秘的力量牵引,或有意或无意地心生芥蒂,不自觉地以最坏的恶意来揣测对方,最终导致激烈的冲突。国家间如何才能建立信任呢?从“信任悖论”出发或许能够找到一条路径,这也是欧洲国家在“二战”后重建信任的历史经验。

…… ……

发动任何一场战争都需要货币来为战争融资,这就是为什么在历史上战争总是与通货膨胀如影相随。在丧失了货币发行权的情况下,发动战争基本上是不可能;反过来也可以说,如果不打算再进行战争,那么放弃货币主权也就成了一个具有可行性的选项。从这种意义上讲,放弃本国货币而改为使用集体管理之下的一种新的共同货币也就意味着一种声明和承诺:将本国的安全和防卫置于使用共同货币的成员国集体监督之下。

这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在德国统一后的第一年,也就是1991年欧共体首脑就迅速签署了《欧洲联盟条约》(因为条约签署地为荷兰的马斯特里赫特,所以简称为“马约”)来成立欧洲联盟,并且其中关于货币部分的规定最为清晰明确,没有任何的含糊和外交辞令,还为统一货币定下了具体的时间表,要求所有欧盟成员都必须履行使用统一货币——欧元的义务。欧元的创建实际上超越了单纯的经济利益,本质是要求统一后的德国交出其最为宝贵的资产——德国马克,将自己的货币“软肋”暴露给其他欧洲国家,以赢得信任。

欧洲的经验当然有其特殊性——比如当时的冷战背景——不能简单地加以复制,但它提醒我们,信任是有代价的。我们都困惑于自己不被信任,都渴望被信任,但是当我们追求建立信任之时,首先要回答的问题是,我们愿意付出“信任的代价”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