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
基本信息






商品名称: 梵高:向日葵画家——从巴黎到阿尔


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06-01




作者:森晓炅


译者:


开本: 32开




定价: 98.00


页数:0


印次: 1




ISBN号:9787214271815


商品类型:图书


版次: 1 内容提要


本书讲述了荷兰传奇画
家梵高于1886年2月至1889
年5月的故事,聚焦了梵高
艺术生涯的两个重要时期:
巴黎和阿尔时期。作者参考
了大量资料,如梵高与弟弟
提奥、妹妹威廉·敏娜、画
家贝尔纳的书信,以及梵高
的多部传记等,仿佛带领读
者回到历史现场,回到桀骜
不驯的保罗·高更、古道热
肠的唐吉老爹、长期资助老
哥的好兄弟提奥所生活的那
个时代。书中穿插介绍了大
量印象派、后印象派的作品
,讲述了梵高《向日葵》《
黄房子》等画作的创作过程
,探究了梵高神秘的割耳事
件,还原了梵高短暂而又灿
烂的一生。


全书文字流畅,图片丰
富,除配有梵高等画家的艺
术作品图片外,还配有一定
的历史图片,还原了当时的
社会现状和艺术氛围,让读
者从全新的角度认识梵高。
精彩书摘



第一章
来得早不如来得
巧—印象派火爆大洋两岸


1886年2月28日,梵高来
到了巴黎。当时他即将33岁



虽说大师一生穷困潦倒
、生不逢时,但是在这个时
候来巴黎却是来对了:若是
他早生个三五十年,要么根
本不会来,要么即便来了也
不会搞艺术。


巴黎现在是全球的时尚
之都、艺术之都、浪漫之都
和花都,而第二次世界大战
前,它是世界之都——1935
年被“欧洲Z后一位文人”、
犹太学者瓦尔特·本雅明
(1892-1940)称为“19世纪
的首都”。


一个城市能成为“世纪之
都”,起码得在文化艺术和
城市规划方面拿得出手。巴
黎在这些方面实质性的建设
和发展是从19世纪下半叶拿
破仑三世(1808-1873)时
期开始的,包括举世闻名的
卢浮宫和巴黎圣母院也是在
这个时期才彻底竣工。尤其
是卢浮宫——拿破仑三世堪
称它的“史上Z大投资人”,
几年中新建的比之前六个半
世纪还要多。巴黎圣母院倒
没有新建什么——主要是修
缮,因为在法国大革命中被
严重破坏:从1789年到
1848年,法国就一直在革
命……其实当时整个西方世
界都是这样,所以英国著名
历史学家、左翼近代史大师
艾瑞克·霍布斯鲍姆(1917
-2012)把这段时间称为“革
命的年代”。


但是,革命的成本是巨
大的。到19世纪40年代,
首都巴黎已经被弄得破烂不
堪,加上适逢“工业1.0”时
代末期:低端工厂遍地开花
,打工大军汹涌而至,整个
城市人满为患,那个年代也
没有环保意识——工业污水
、垃圾、马粪、人粪都往河
里倒……如此不堪的环境和
生活,再配合当时的全国形
势:从1845年开始的粮食
歉收引发了物价飞涨和工人
下岗,抢粮暴动在全国此起
彼伏,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了
“丐帮”……本着“肚子饿要吃
饭”的伟大目标,首都人民
再燃热血,挺身而战——仅
1848年上半年就有两次:
二月革命和六月起义。无产
阶J求解放当然是正义的,
但一座千年古都总被“革”来
“革”去,肯定越来越稀巴烂
。恰好此时,一位“二代”出
现了……


1848年12月,“战神”拿
破仑一世的侄子——路易-
拿破仑·波拿巴当选为法国
总统。1852年,路易总统
称帝为“拿破仑三世”。为复
兴先帝伟业,拿破仑三世对
巴黎做了两个大动作:巴黎
大改造和巴黎世博会。此二
举绝对具有重大历史意义:
前者——大约20年的市政工
程,全面奠定了现代巴黎的
城市格局和基础设施;后者
——1867年巴黎世博会,使
这个全新的千年帝都以“世
界之都”和“艺术之都”的双
重身份闪亮登场。


但是平心而论,当时的
巴黎被称为“全球艺术之都”
其实是有点心虚的。因为不
管是1867年还是之后的十
几年里,巴黎乃至法国以及
整个欧洲艺术圈一直没有什
么事能真正震动大西洋对面
——少了西半球,怎么能说
全球呢?而1886年,终于
出了件大事。这件事就如惊
雷一般震动大洋两岸,使巴
黎——“全球艺术之都”的身
份实至名归……这颗惊雷,
就是印象派。


1886年4月10日,“巴黎
印象派画家油画和粉彩画展
”在纽约开幕,约300幅作品
跨越大西洋,流光溢彩,惊
艳美利坚,克劳德·莫奈
(1840-1926)一下在美国
人民心中成了大师……12年
艰苦卓绝的努力啊!印象派
——墙里开花墙外香,不是
猛龙不过江……终于火了!


其实,真正的“猛龙”应
该是那位把画带过去的人:
时年55岁的法国大画商,保
罗·杜兰-鲁埃(1831-1922
)。


现在说起“印象派之父”
,有人说是库尔贝,有人说
是马奈,还有人说是莫奈的
老师、“天空之王”欧仁·布
丹——其实这要分怎么看:
从专业和学术层面上看,这
些说法都各有道理;但若是
从推广的角度来看,杜兰-
鲁埃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印
象派之父”。此人一生经手
的印象派画作超过12000幅
,到1886年与印象派的合
作已长达15年之久。杜兰-
鲁埃堪称“西方现代艺术经
纪人之祖”,他是印象派市
场地位Z重要的缔造者。


不然你画得再好,谁知
道?


还记得当年那个画展吗



1874年4月15日,“无名
艺术家、油画家、雕塑家、
版画家协会”展览在巴黎的
卡皮西纳大街35号开幕。当
时这个展览震惊朝野,遭到
巴黎官民的一致抵制。一个
记者这样调侃现场的一幅画
:“印象?刚抹上浆糊的墙
纸都比这精美得多!”


这幅画就是莫奈Z重要
的代表作《日出·印象》。


那个记者名叫路易·勒鲁
瓦。当时他还说:“如果用
黑色和白色涂满一块画布的
四分之三,用黄色涂饰其余
部分,再随意画上一些红色
和蓝色的斑点,您就能完成
一件印象派作品。”


印象派由此得名,也由
此真的开始了艰难的“旭日
初升”。


对于一帮热血沸腾的文
艺青年来讲,弄出个噱头或
者制造一个话题新闻并不难
,难的是真的一腔热血洒在
那里——而且是可持续性的
。因为作为艺术家首先要对
抗的还不是偏见,而是贫穷
。拿印象派里财运Z好的莫
奈来说:在19世纪70年代
,他的一幅油画均价也就在
200法郎左右(Z低的时候
卖到过二三十法郎一幅)。
贫穷,有些时候是艺术的营
养,但更多的时候是艺术家
的杀手。1879年,莫奈的
第一任妻子卡米尔·汤希尔
因长期营养不良和没钱看病
死于盆腔癌,年仅32岁。她
是莫奈的一生所爱……


1882年底,印象派画家
卡米耶·毕沙罗(1830-1903
)这样感叹:“我在精疲力
竭地画了30年之后才积累了
一些经验,现在多少有些成
就。然而至今却囊空如洗,
一直在拮据窘迫的生活中挣
扎。但愿年轻人都能清楚地
看到这一点,艺术之路没有
你曾拥有的荣华富贵,你除
了在艺术上的热情之外,还
会与贫穷为伍、以饥饿为伴
……人是靠命运,而不是靠
才气的。”


P10-13
【目录】
目录
巴黎时期 1866年2月28日——1888年2月19日
第一章 来得早不如来得巧——印象派火爆大洋两岸
第二章 文森特的宿世情缘——苦人儿成长记
第三章 往事并不如烟——山坡上的向日葵
第四章 疗愈之花———被折断的向日葵
第五章 因为爱情———铃鼓咖啡馆的老板娘
第六章 巴黎朋友圈———来自同学的画像
第七章 教父与偶像的启示——画室的实验和那些花儿
第八章 高手相助——点彩塞纳河
第九章 老友记——唐吉老爹
第十章 日本之缘——匠人精神,武士之心
第十一章 幻灭中的困兽——巴黎的自画像
阿尔时期 1888年2月20日——1889年5月8日
第十二章 “疯子”的传说——百岁老人的记忆
第十三章 故乡的桥——朗卢桥的前世今生
第十四章 看见地中海——圣玛丽海滩的渔船
第十五章 烈日下的永恒——麦田里的播种者
第十六章 大地上的太阳——燃烧吧,向日葵!
第十七章 夜的罪与美——两个咖啡馆
第十八章 家,梦想——黄房子与卧室
第十九章 人生若只如初见——高更来了
第二十章 割耳之谜——画作中的秘密
第二十一章 病人、好人、亲人——割耳后的画像
第二十二章 打到梵高——请愿书和小人
第二十三章 别了,阿尔——1889年春的画作
后记:梵高,一直在我面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