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陈懿,1971年出生。中学**教师。现任上海嘉定区怀少学校校长。曾获嘉定区十佳青年教师、嘉定区新长征突击手、嘉定区教育科研工作先进个人、嘉定区教育系统心系教职工好领导等荣誉称号。主持了重点课题《基于校本的课程领导力实证研究》。
【内容】
课程不是一句响亮的口号,不是一个虚无缥缈的梦想,它不能只停留在***的脑海,也不能止步于一纸宏伟的规划。它应该是教育理念的追寻,它应该是校园文化的缩影,它应该是结合校情的建构,它应该是从“纸上”落到“地上”的实施,它应该是永不停息的完善,它应该是遇见奇迹的开始!

这是一所学校发展校本课程,规范课程建设的一个范本。陈懿、杨四耕主编的《涟漪式课程(逻辑与路径)》详述了学校在实际中,通过梳理本校历史,规范本校现有的特色课程,并在此基础上,按照课程构建的整体观念,在体制上、在人事上、在内容上整体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有自我特色的,可评价的课程体系。在这样一场课程变革的实践中,教师队伍的教科研实力得到提高。《涟漪式课程(逻辑与路径)》对当前正处于课程变革的学校,对亟需建立自己特色的学校都具有参考性。
【目录】
序 张德海
前言:有一种课程灵感是涟漪
**章 “涟漪式课程”的逻辑起点
**节 “老安少怀”的文化追求
一、“教养兼施”的教育宗旨
二、“手脑并用”的教学模式
三、“正大光明”的育人目标
四、“少者怀之”的教育理想
第二节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奇迹
一、孩子,你是一颗独特的种子
二、孩子,我们相信你!
第三节 怀少之路通向何方
一、无限相信孩子的学习潜能
二、无限相信家长的参与热情
三、无限相信教师的专业素养
四、无限相信学校的发展前景
第二章 “涟漪式课程”的思维架构
**节 从一份份灼灼的期盼中开始
一、学生:我们渴望一个新的课堂
二、家长:我们的孩子都能够成功
三、教师:课程让我们再次成长
四、学校:课程规划的发展空间
第二节 由一个下雨的午后联想到的
一、“河水清且涟漪”
二、神奇的涟漪式效应
三、“涟漪式课程”之可能
第三节 在一次次课堂教学实践中磨砺
一、每一次学习都是一种经历
二、每一段经历都是一个奇迹
三、每一个奇迹都能点亮人生
第四节 眷注儿童心灵成长的课程愿景
一、有理想,相信奇迹
二、有眼光,发现奇迹
三、有能力,创造奇迹
第五节 给课程一个**的架构
一、每一个“同心圆”都有被理解的权利
二、动静皆宜的同心圆
第三章 “涟漪式课程”的精细开发
**节 当课程与传统相遇
一、针尖上的艺术
二、编织思维的“经纬”
三、剪一纸春色
第二节 当课程与艺术相遇
一、妙笔生花,感受花开的声音
二、让学生有展现音乐天赋的舞台
三、舞出绚丽多彩的童年
第三节 当课程与语言相遇
一、“沪风唤语”别样情
二、“经典诵读”悦人心
三、英语课程巧设计
第四节 当课程与文化相遇
一、“雅荷游学”亲自然
二、“绿竹猗猗”品民俗
三、“大快朵颐”尝美食
第四章 “涟漪式课程”的深度浸润
**节 单学科统整:从无到有的质变
一、从一个知识点延伸出去
二、让一个现象回归教材
三、把不同的知识联结在一起
四、让方法共聚一堂
第二节 多学科统整:从少到多的聚变
一、以资源为原点的多学科聚焦
二、以问题为原点的多学科融通
第三节 跨学科统整:由此及彼的变革
一、有指向的课程活动
二、有意义的课程经历
第五章 “涟漪式课程”的实施框架
**节 我们的“奇迹教学法”
一、“奇迹教学法”的理念
二、“奇迹教学法”的意义
三、“奇迹教学法”的操作要点
第二节 用实践见证教学奇迹
一、借题发挥,让奇迹充满课堂
二、联系实际,在奇迹之水的浇灌中成长
三、出人意料,让奇迹变成兴趣和动力
四、**“极点”,你就是“奇迹”
五、再构文本,情感朗读,感受奇迹
第三节 评价让课程*美好
一、古猗园中的数字学问
二、小导游带你游园
三、我的家乡,我了解
四、寻找春天的一抹绿
第六章 “涟漪式课程”的学习革命
**节 神奇的“奇迹学习法”
一、什么是“奇迹学习法”
二、“奇迹学习法”之特质
三、“奇迹学习法”的法则
四、“奇迹学习法”的魅趣
第二节 奇迹学习“三十六计”
一、拥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学会有效管理时间
三、为自己寻找一个合适的动机
四、掌握应对不同学科的方法
第三节 入心入脑的“奇迹学习法”
一、遵循生物钟之节律
二、让学习动起来
三、充分利用认知规律
四、学得*快乐、*轻松
五、形成自己的学习风格
第七章 “涟漪式课程”的领导路径
**节 投石入水:为了“品质”的追求
一、追求对课程愿景的无限接近
二、让课程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沃土
三、建立“精品课程专营店”
四、课程领导共同体的运营
第二节 泛起涟漪:为了“领导”的管理
一、体现民主的课程管理理念
二、针对校本的课程项目管理
三、面向学生的实施过程管理
四、彰显特色的实施效果管理
五、动态发展的课程完善制度
第三节 层层扩展:为了“忘却”的记忆
一、学生:课程的体验者、评鉴者
二、家长:课程的知情者、参与者
三、教师:课程的设计者、组织者
后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