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乐平,1985年毕业于华东政法大学。历任江苏省常州市人民检察院书记员、助理检察员、检察员、处长,基层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2003年至2012年12月任常州市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2012年12月至今任江苏省无锡市人民检察院党组副书记、副检察长。2012年4月兼任苏州大学检察发展研究中心(校级科研机构)主任。全国检察业务专家、中国检察官文联书画专业委员会理事、《检察日报》特约评论员、全国检察机关教育培训讲师团成员;华东政法大学、南京大学、苏州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江南大学等高校兼职(客座)教授,研究生导师;常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学术委员,法学、社会学、新闻学评审小组组长。著作《现行刑事诉讼制度检讨与完善》获得江苏省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新刑事诉讼法视野下的检察实务前瞻》获得江苏省第十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八次获得常州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二、三等奖。主持或参与多项省部级课题研究,在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三十余篇,2009年以来在《检察日报》“检察新语”专栏、《清风苑》“卷首”和“乐平检察心语”专栏发表学术性评论二百余篇。 刘继春,1976年3月出生,曾担任中学物理教师,后考入南京大学法学院。2005年硕士研究生毕业后考入常州市人民检察院,先后在侦监、监所、公诉、反贪等部门工作。曾在常州市天目湖地区人民检察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公诉厅工作锻炼,现系常州市人民检察院教育培训处主要负责人。自工作以来,办理过包括重特大案件和疑难复杂案件在内的一百余起案件。在《社科纵横》、《人民检察》、《法律适用》、《刑事司法指南》、《检察研究》等国家、省级刊物发表过论文二十余篇,参与最高人民检察院重大应用理论课题研究,撰写的论文多次获得江苏省法学会优秀论文一、二、三等奖。曾被评为常州市第三届“十佳检察官”、常州市首届“十大杰出青年法学人才”,获得常州市“五一”劳动奖章。
【内容】
检察制度是制度文明发展的自然产物,是当代法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从制度史的层面看,检察制度因其产生的历史相对较短,加之世界各国不同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检察制度的形成和发展有着不同的轨迹,因此体现为多样化的特征,但是却具有相通的法治理念和相似的价值追求,这就是在从集权到分权、分权到制约的过程中,检察权形成了以程序性为特征的制约性本质。
【目录】
检察发展研究丛书总序/ 001
序一/ 001
序二/ 001
前言/ 001
绪论篇
第一章检察权性质的再思考——一种综合性的制约权/ 00
第一节检察制度诞生史体现了检察权的制约性/ 00
一、司法制度史中短暂的检察制度史/ 00
二、现代检察制度形成的历史动机——制约权力的需要/ 00
三、检察权制约性的历史背景——服务王权的需要/ 00
第二节检察制度发展史体现了检察权的制约性/ 00
一、检察制度在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状况/ 0
二、检察制度在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状况/ 0
第三节检察权的程序性决定了制约性/ 0
一、检察权的权能本质——程序性/ 0
二、检察权的程序性决定了行使的双向制约性/ 0
第四节我国检察制度体现检察权的制约性/ 0
一、中国检察制度百年史体现了检察权的制约性/ 0
二、中国检察权的内容决定了制约性/ 0
三、中国传统文化和法治现实突出了检察权的制约性/ 0
第二章软实力概论/ 0
第一节提出软实力概念的时代背景/ 0
一、我国软实力建设面临的危机/ 0
二、我国软实力建设面临的机遇/ 0
第二节软实力的起源——公权力行使方式的文明化/ 0
一、公权力行使方式的演变/ 0
二、公权力行使方式文明化的路径/ 0
第三节软实力的概念及内涵/ 0
一、软实力概念的提出及发展/ 0
二、软实力概念的比较研究/ 0
三、软实力的内涵/ 0
总论篇
第三章检察软实力概论/ 0
第一节检察软实力的概念和基础/ 0
一、检察软实力的概念/ 0
二、检察软实力的内涵/ 0
三、检察软实力的特点/ 0
四、检察软实力的表现形态/ 0
五、建设检察软实力应注意避免的几个倾向/ 0
第二节检察软实力的基础——检察硬实力/ 0
一、检察硬实力的内容/ 0
二、检察软实力与检察硬实力的关系/ 0
三、检察软实力与检察硬实力的协同发展/ 0
第三节检察软实力的具体要求/ 0
一、检察制度开放性要求/ 0
二、范本相对稳定性要求/ 0
三、检察实践创新性要求/ 0
第四章检察软实力的表现形态——规范力/ 0
第一节检察软实力的起源与基础——法规范的文明化/ 0
一、中国古代法规范的文明进程/ 0
二、西方古代法规范的文明进程/ 0
三、中西古代法规范文明进程中的特征/ 0
四、法规范的近现代文明进程/ 0
第二节检察软实力的内在要求——权能规定文明性/ 0
一、检察机关侦查权规定的文明性/ 0
二、公诉权及刑事诉讼监督规定的文明性/
三、民事行政诉讼参与及监督规定的文明性/
第三节检察软实力外在表现形态——权力运行规范性/
一、检察权的独立性保障了规范性/
二、检察权的程序性要求规范性/
三、检察权的救济方式体现了规范性/
第五章检察软实力的目标——检察公信力/
第一节检察公信力概述/
一、检察公信力的概念/
二、检察公信力的内涵/
三、检察公信力的特点/
第二节检察公信力的本质——法正义价值的体现/
一、正义概念和内涵的多重性/
二、自然法与正义的关系/
三、实在法与正义的关系/
四、正义价值在不同法规范中的表现形式/
第三节提升检察公信力的要求/
一、提升实在法的正义价值/
二、提升政策、理念等正义性/
三、提升检察正义价值形象/
分论篇
第六章检察软实力的实现路径——检察执行力/
第一节我国检察执行力的现状/
一、检察权运行实践与法律规定存在差异/
二、检察权的制约性有待加强/
三、检察权的行使不能背离检察职能/
第二节我国检察执行力建设的总体要求/
一、理性、平和、文明、规范行使检察权/
二、坚持和强化检察机关宪法定位/
三、突出强化内部监督制约/
第三节检察执行力建设的具体要求/
一、检察侦查执行力建设/
二、刑事检察执行力建设/
三、监所检察执行力建设/
四、民行检察执行力建设/
第七章检察软实力的主体要求——检察素质力/
第一节检察素质力概论/
一、检察素质力的概念和内容/
二、检察素质力的特点/
三、我国检察素质力的现状/
第二节提升检察素质力的主观要素/
一、提升检察官的思想政治素质/
二、提升检察官的业务素质/
三、提升检察官的职业道德素质/
第三节提升检察素质力的客观要素/
一、提高检察官的准入门槛/
二、提升检察官的地位并强化独立性/
三、构建有效的检察官继续教育和遴选机制/
第八章检察软实力的依赖基础——检察保障力/
第一节检察保障力概述/
一、检察保障力的要求/
二、检察保障力的比较研究/
三、我国检察保障力的现状/
第二节我国检察保障力建设的具体内容/
一、政治保障/
二、制度保障/
三、物质保障/
第三节我国检察保障力建设重点——基层检察院建设/
一、基层检察院的范围和特点/
二、基层检察院建设的目标和总体思路/
三、基层检察院建设的基本原则/
第九章检察软实力的提升路径——检察传播力/
第一节检察传播力的价值功能/
一、检察传播力的时代要求/
二、传播媒介的价值功能/
三、检察宣传的价值功能/
第二节检察传播力建设的主观要求/
一、具有媒介关系意识/
二、具有精品意识/
三、具有树立检察形象意识/
四、具有协调沟通意识/
五、具有危机管理意识/
第三节检察传播力建设的载体要求/
一、高度重视涉检网络宣传/
二、紧抓传统媒体/
三、充分利用检察内部载体/
四、适度采用原始宣传手段/
五、加强检察业务调研和理论研究/
六、积极开展检察文化活动/
第四节检察传播力建设的品牌战略/
一、团队品牌建设/
二、领导力品牌建设/
三、先进典型人物品牌建设/
四、业务品牌建设/
后记/
【书摘插画】

书摘图


书摘图


书摘图


书摘图


书摘图


书摘图


书摘图


书摘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