店铺推荐
【推荐语】
1、作者袁靖是一位考古学家,主要研究动物考古、科技考古,有30多年丰富的前线考古经验,是考古学界金鼎奖得主。袁靖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科技考古研究院院长,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2、本书是袁靖教授的诚意之作,浓缩了他30年考古工作的精华,是他第一次有意识地尝试用生动、接地气的语言,向读者科普十二种生肖动物在华夏民族历史上所起的作用。内容不仅有以往十二生肖文化史注重的民间传说与民俗,更新增了独特的考古学家视角,通过从遗址等地发掘出来的动物遗存,结合文献、文物、图像等资料,重述华夏民族与动物相处的漫长历史,梳理十二生肖动物对华夏文明的重要贡献。本书是一部将考古所得、扎实可信的知识与千百年里流传的浪漫传奇融合的典范作品,讲透“十二生肖”这个中国人独有的精神文化符号。

3、图书附有200多幅精美配图,图文并茂地介绍古人如何利用动物,多维度感知他们眼中的动物形象;读者由此也可以了解考古学者是如何解读遗世文物的,学习考古学者的探索世界的思维方式。

4、讲述了十二生肖的一切,从起源、演变、发展,到它们如何被纳入人类历史,记录、神化与流传……

有瑰丽而惊险的动物史诗

古人是如何把野狼驯化成狗的?

为何说牛一肩托起了整个农耕文明?

有侦探破案般曲折而离奇的考古

遗址里挖出来的枯骨,是怎么告诉现代人古人曾经吃羊肉、喝羊奶、衣羊毛?

墓里的神秘龙虎图案,如何推断出古人的宗教信仰?

有或神秘或热血的图腾文化

伏羲与女娲等始祖与神灵,为何都是人首蛇身的形象?

猴子对农耕文明毫无帮助,如何就成了万众喜爱的美猴王?

有有趣而独到的文物解读

鳄鱼与蛇,是如何被结合并神话成腾云驾雾的龙?

鸡在两性关系中扮演重要角色,是与雄鸡主报晓有关?
【作者】
袁靖,考古学家,考古界金鼎奖获得者,从事考古工作三十余年,主要研究方向为动物考古、环境考古和科技考古。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科技考古研究院院长,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英国杜伦大学考古系名誉教授。主持过多项科技考古课题,著有《中国动物考古学》《科技考古文集》《中国科技考古导论》等,发表数百篇论文,并多次获得重量和省部级奖项。 曾任第十二届、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
【内容】
十二生肖是中华文明传承数千年的经典体现。这十二种生肖动物中,除了龙是虚构的,其余动物均在考古遗址中有所发现。
本书以一个动物考古学家的视角,分析出土的动物骨骼以及各种反映动物形象的青铜器、陶器、画像砖石、绘画,再结合相关的文字记载,还原生肖动物的起源、驯化以及在华夏民族生产和生活中扮演的角色,仔细讲述了自新石器时代以来,中华民族与动物同行至今发生的种种故事。
【目录】
前言/1
第一章 动物寻古的科学工具/5
十二生肖的由来/7
动物如何科学分类/9
共同的文物与文献/11
五大破案手段/15
第二章 瘟疫的来源,医学的助手/29
与北京猿人同龄的鼠/32
破坏者与子嗣兴旺的象征/40
鼠何以被尊称“老鼠”/47
从麻烦制造者到医学贡献者/52
第三章 华夏文明的柱石/57
5000年前的西亚来客/60
农耕时代的第一生产力/67
一级祭祀品和随葬品/75
文字和文物中的牛/78
作为肉食和骨器/82
第四章 威严的山君/87
神秘的蚌壳龙虎图/90
趋吉避凶、威武勇猛的表达/95
沿用上千年的调兵信物/110
勇猛的另一面/113
第五章 住在月亮上/117
千年驯兔失败史/120
寓意吉祥的灵兽/125
玉兔何以捣药嫦娥宫/133
第六章 国之图腾/143
鳄鱼与蛇,龙的原型?/145
从文物看龙的形象进化/154
从灵兽到帝王象征/160
第七章 华夏的始祖/167
诞生于白垩纪/171
蛇形文物遍布南北/174
上古神灵和始祖为何是人首蛇身/184
白蛇故事的千年流变/189
第八章 车骑之魂/193
地下马骨透露的信息/196
战场上的绝对主角/202
相马、阉割与马镫/211
文物里的马/218
第九章 美的化身/227
绵羊在中国的传播链/230
羊肉与“鲜”画等号/233
羊骨如何反映古人养羊剪毛/238
献祭的很好牺牲/241
孝顺、吉祥与仁义的象征/246
第十章 一棒打出南天门/259
发现“阿喀琉斯基猴”/262
从宠物到封侯意象/268
猴的负面形象/281
美猴王的三种来由/285
第十一章 报时神鸟/291
家鸡的起源/294
从文物探索古人何以养鸡/303
知时畜/313
斗鸡亡国/316
以鸡占卜/318
第十二章 陪你走过一万年/321
狼如何被驯化为狗/324
从生到死,始终跟随/331
文物中的犬/336
犬戎,改变历史走向/347
第十三章 肉食江湖的王者/355
人类文明的动力源/357
猪肉如何占据国人餐桌/363
古人的炫富工具/369
从偶像到猪八戒/377
后记/387
主要参考文献/391
部分图片来源/397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