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详情】

读者对象:专家学者,历史文化爱好者。

相关推荐:

不可否认,作为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复兴自古希腊罗马的丰富多彩的、半虚构的史学人物传记,莫尔的著作不符合现代历史写作的评判标准。然而,到了20世纪后期,历史研究已经表明,这部《理查三世史》大体上与关于理查篡位最可靠的早期记述相吻合,尽管书中有不准确、恶意和夸张之处,它仍然是了解1483年事件的宝贵来源,莫尔对那些事件显然是非常知情的。

这部作品也被公认为非常优秀的文学作品。

——乔治·M.洛根(英国女王大学教授)

托马斯·莫尔不仅是一个伟大的政治思想家,还是一名出色的历史学家。《理查三世史》是他的一部史学杰作,其创作目的是宣传北方人文主义的政治理念,进行人文主义教育。托马斯·莫尔对理查三世进行了精心塑造,书写了理查三世反自然、反秩序的暴君形象。以此,托马斯·莫尔不仅批判了暴君,还表达了他对以公共的善为根基的理想政治秩序的追求与维护。

——吴元东(中国社会科学院)

编辑推荐:

理查三世在英国历史上一直颇具争议,他作为暴君的形象很大程度上来自托马斯•莫尔的《理查三世史》。有人认为莫尔的传记带有偏见,但作为与理查生活在同时代者,莫尔的描述显然具有极大的真实性,也代表了当时人的看法和评价。无论如何,这部著作是研究理查三世及其当时英国历史的不可或缺的珍贵史料,也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重要的人文主义作品,莎士比亚的戏剧《理查三世》就是以莫尔的这本书为蓝本的。

内容简介:

理查三世是金雀花王朝的末代国王,也是历史上颇受争议的国王。他作为暴君的形象很大程度上来自托马斯•莫尔的《理查三世史》,莎士比亚的著名戏剧《理查三世》即是以它为蓝本。

本书主要叙述了理查登上王位及迅速垮台的过程,是关于这位国王的经典传记作品,也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人文主义作品。

托马斯•莫尔以伟大作品《乌托邦》闻名遐迩,而作为同时代亲历者,其所著《理查三世史》成为了解理查三世及当时英国历史的不可或缺的珍贵记录。

作者简介:

托马斯•莫尔(1478-1535)是以其伟大的著作《乌托邦》闻名遐迩的。由于被天主教会封为圣人,又称“圣托马斯•莫尔”,是英格兰政治家、作家、社会哲学家与空想社会主义者。

译者简介:

夏海涛,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外语系,《参考消息》原社长兼总编辑,长期从事翻译工作,除大量短篇译文外,还译有多部作品,如《乔治•马歇尔传》《太平洋战争》等。

目录: 

导论

年表

理查三世史

译名对照表

附录:莎士比亚借鉴莫尔

 

【精彩试读】

 

我们现在要描述的幼子理查,在智力和勇气方面可比肩两位兄长,但体格和男子气概远逊于他们两人:矮小身材,四肢畸形,驼背,左肩比右肩高很多,相貌丑陋,被称为好战的政客就是这个样子,其他男人则不然。他恶毒、愤怒、嫉妒,从出生就一直倔犟任性。据真实的传说,他的公爵夫人妈妈在生他时难产,不切腹还不能把他生下来,他是双足先露来到这个世界的(如同人们葬礼时双足在前一样),而且,就像谣传所说的那样,生下来时就长了牙齿——无论是人们出于仇恨,编造离谱的谣言,还是其他原因,说他甫降人间先天秉性就改了道,以致后来的一生中做了许多违背天性的事情。他在战争中绝非一个蹩脚的指挥官,他的性情更适合于战争,而非和平。他赢得了各种各样的胜利,有时将别人推翻,但该勇敢的时候勇敢,该审慎的时候审慎,他从不缺乏有序的安排。人们都称他慷慨大方,他慷慨馈赠,得到的却是不牢靠的友谊,为此他乐于在其他地方进行打劫和掠夺而致使他招致扎扎实实的怨恨。

他守口如瓶,深藏不露:气度卑微,内心傲慢;表面友好,内里仇视,毫不克制地亲吻他想杀掉的人;冷酷,残忍,并不总是因为邪恶的念头,但常常是因为野心使然,要么为保护自己,要么为加强自己的地位。朋友和敌人的区别对他来讲毫无意义:只要能增强自己的优势,无论谁妨碍他达到目的,他会丝毫不饶恕其性命。正如许多人经常所说的那样,亨利六世被关在伦敦塔里,他曾用自己的双手使劲地拧亨利的脖子,国王并没有命令他这么做,甚至都不知道这件事——毫无疑问,如果国王打算做这件事,他会指定别人去干这屠夫的差事,而不是自己的亲兄弟。

——摘自 《理查三世史》第67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