店铺推荐
【推荐语】
李慎明,1949年生;党的十六大、十七大代表;第十届、第十一届、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党组副书记,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会委员,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评审委员会国际问题组组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第七届学科评议组政治组成员,中国政治学会会长,中国中共文献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俄罗斯科学院、莫斯科大学名誉博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改革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顾问。长期从事党的建设、民主政治、国际战略及中共党史、新闻史和苏联解体与东欧剧变等方面研究。主要著作:《忧患百姓忧患党——关于党不变质思想探寻》《对习近平总书记所讲社会主义的体悟》《李慎明论金融危机》《居安思危——苏共亡党二十年的思考》《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国际战略》《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大党建》《中国和平发展与国际战略》《王震传》(合著,上、下册)等,主编《世界社会主义跟踪研究报告——且听低谷新潮声》(系列)、《全球政治与安全报告》(黄皮书系列)等20多部学术著作。先后在《人民日报》《求是》杂志等中央重要报刊发表文章200多篇。数部作品获国家有关奖项。李闽榕,1955年生,经济学博士,中智科学技术评价研究中心理事长、主任,G20国家创新行动高级别专家工作组专家,国家科技评估标准化工作组高级别专家,《光明日报》光明智库学术委员会委员。曾任中共福建省委副秘书长、福建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福建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党组书记。主要从事宏观经济学、区域经济竞争力、科技创新与评价等问题研究。已出版《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比较研究》《世界创新竞争力发展报告》《二十国集团(G20)国家创新竞争力发展报告》《金砖国家综合创新竞争力发展报告》《全球环境竞争力报告》《中国可持续发展遥感监测报告》《海西经济区与台湾》(在台湾出版)等著作40多部(含合著),并在《人民日报》《求是》《光明日报》《管理世界》等报刊上发表学术论文300多篇。主持完成多项国家和省部级重大研究课题,多项科研成果获国家和省部级奖项。宫松奇,1965年生,国防大学师团职干部研究生班毕业(硕士)。现任中共焦作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1981年9月至1984年7月,河南百泉农专农作物专业学生;1984年7月至1985年7月,郑州高炮学院高炮指挥专业学员;1985年7月至2012年4月,在第二十七集团军、第五十四集团军和济南军区任职;2012年4月至2014年9月,先后任焦作军分区政委、焦作市委常委;2015年4月至2018年12月,任焦作市副市长,兼任焦作市公安局局长。苏敬斌,1960年生。工商管理硕士、工商管理博士(UBI-DBA),国家一级注册建造师、高级工程师、高级项目管理师,中智科学技术评价研究中心智慧康养评价部主任、太极文化研究室主任。曾任中国航空港建设第十工程总队总队长,中国建筑业协会项目管理委员会副会长,《军队施工园地》主编,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兵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五项,国家专利一项。主要研究方向为太极文化产业与国际化发展。在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学博士班通过答辩的研究课题为“太极文化的产业化发展及其金融创新研究”。刘高升,字敏正,1979年生。2006年师从成中英教授研究易经哲学与太极管理哲学,先后获MIT斯隆商学院与清华经济管理学院联合颁发的国际工商管理硕士学位、新西兰奥克兰大学商学院国际经营学专业博士学位,并在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国家公派至都柏林大学商学院留学。2017年进入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博士后流动站,师从杜维明教授研究儒家传统与企业伦理,专注于儒商思想、儒家修身哲学和新儒学。其研究成果包括《儒家之“仁”与企业家精神的契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复兴教育的几个关键问题》《正身道视域中的汉字与太极和合观》等论文,编著《文化创意与体育产业融合发展研究》等书。此外,还兼任清华大学体育部武术文化研究中心秘书长、研究员等。
【内容】
本书为《世界太极拳发展报告(2019)》的英文版。本书主要对太极拳的历史,在国际国内的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以及太极文化的现代化、科学化、产业化发展,重点挖掘太极拳历史、文化、学术等深刻内涵、外在表现、以及在武术学、修养学、人类健康与社会进步方面的积极作用进行分析与预测。本书将以太极拳为载体,努力立足中国、瞩目全球,从太极拳切磋、交流、推广角度入手,报导太极拳在中国及全世界的发展主要状况,深入开展学术探讨,搭建古今传承、中外联通、学术交流的文化平台,并致力于深入探索太极生命修养与人类健康新的方式和途径,使太极拳和太极拳文化惠及广大群众并使之走向世界。
【目录】
PART Ⅰ OVERVIEW
Chapter 1 The Transmission and Development of Taijiquan
PART Ⅱ TAJIQUAN SCHOOLS
Chapter 2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Chen Style Taijiquan
Chapter 3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Yang Style Taijiquan
Chapter 4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Wuu Style Taijiquan
Chapter 5 Transmission and Development of Wu Style Taijiquan
Chapter 6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Sun Style Taijiquan
Chapter 7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Li Style Taijiquan
Chapter 8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He Style Taijiquan
Chapter 9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Wang Qihe Style Taijiquan
PART Ⅲ TAJIQUAN IN CHINA
Chapter 10 History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Taijiquan in Beijing
Chapter 11 Development and Trend of Taijiquan in Henan Province
Chapter 12 Current Situation and Trend of Taijiquan Development in Hebo Province
Chapter 13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Taijiquan in Hong Kong and Macau
Chapter 14 Taijiquan Development Status in Taiwan: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Old Frame Routine of Yang Style Taijiquan in Taiwan
Chapter 15 The Analysis on the Development and Trend of Taijiquan in Wenxian County
Chapter 16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of Taijiquan in Handan
PART Ⅳ TAJIQUAN IN OTHER COUNTRIES
Chapter 17 The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of Taijiquan: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Chapter 18 History and Current Status of Taijiquan Development in Asia
Chapter 19 The History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Taijiquan in the Americas
Chapter 20 History and Current Development of Taijiquan in Europe
Chapter 21 The History and Current Development of Taijiquan in Oceania
Chapter 22 Taijiquan in Africa: A Case Study of Confucius Institute at the University of Sierra Leone
PART Ⅴ SPECIAL TOPICS ON TAJIQUAN
Chapter 23 Insights from Reputed Masters of Taijiquan
Chapter 24 The Benefits of Traditional Taijiquan in the New Era
APPENDIX
Chapter 25 The Memorabilia of Taijiquan Development since the Founding of the PRC
Post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