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章 中国的贫困与反贫困——基于贫困发生学的研究
一、引言: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期的30年和改革开放后40年的
反贫困成
二、贫困的根源在哪里?——贫困发生学的视角
三、如何反贫困?——减贫类型、战略选择与实施主体
四、结论:族群型贫困与综合反贫困模式的运用
章中国扶贫政策框架的历史与制度创新:1949一
一、引言:我国扶贫事业70年的基本脉络、历史成与世界意义
二、阶段: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和大力建设基础设施阶段
(1949—1978).
三、阶段:农村经济深刻变革和农村经济迅速发展阶段
(1978-1985).
四、第三阶段:扶贫组织体系的系统建立和有计划地大规模扶贫
阶段(1986-1993)·
五、第四阶段:实施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和大规模减贫的攻坚阶段
(1994-00)·
六、第五阶段:我国扶贫开发的转型一步深化阶段(00一
12)
七、第六阶段:和十九大之后的扶贫攻坚后决胜阶段与
消除贫困阶段(12-)
八、结论:中国扶贫事业的制度路径与未来趋势
第三章乡村振兴战略与中国扶贫转型·
一容式(普惠式)增长、机会均等与赋权
(一)反贫困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与特征
(二)什么是好增长,什么是坏增长?
(三)实容式(普惠式)增长
(四)赋权、改善民生与提升可行能力
(五)机会均等与社会公平正义
二、统筹区域发展和城乡发展,推动内生式扶贫,实现小康
(一)建成小康社会的标准
(二)实施差别化、倾斜政策,外生力量与内生力量相结合
(三)立足长远和基础,切忌形式主义扶贫
三、实现脱贫,提高扶贫的和可持续
(一)扶贫的关键是分析贫困根源
(二)扶贫的有效有赖于因地制宜、施策
(三)扶贫要着眼于对扶贫对行化管理
(四)针对不同贫困类型行分门别类的有针对的扶贫
(五)扶贫要广泛动员各种社会力量,建立机制
第四章 社会网络扶贫的理论与实践
一、引言:我国扶贫事业的历史成与战略转型
(一)我国扶贫事业的几个基本历史阶段及其主要成
(二)我国扶贫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贫困的内涵和致贫根源:相关文献梳理
(一)贫困的内涵:从收入标准到可行能力与赋权原则
(二)贫困发生学:从一般分析到社会网络
三、社会网络的内涵与社会网络扶贫的理论基础
(一)社会网络的内涵
(二)社会网络扶贫的理论基础之一:社会网络与社会资本
(三)社会网络扶贫的理论基础之二:社会网络与共同体建设
四、社会网络的具体表现形式
(一)经济与社会制度网络
(二)社会组织网络
(三)政治组织网络
(四)宗族组织网络
(五)组织网络
五、社会网络扶贫的实践模式
(一)通过大规模的制度建设构建和创新社会网络的底线
保障基础
(二)组建各种社会组织,农村居民的联合
(三)加强村委会建设和乡村治理建设
(四)引导家族、宗族和组织合理运行,村庄的社会
黏合度
(五)动员全社会各种力行“参与式扶贫”
第五章内生扶贫的根基、机制、载体与抓手
一、如何正确地看待贫困?
二、以多元综合的方式扶贫
三、扶贫和社会网络扶贫
四、从外生式扶贫到内生扶贫
五、内生扶贫的根基:乡村善治与发展集体经济
六、内生扶贫的有效机制:市场机制培育与社会力量动员
七、内生扶贫的组织载体:把分散小农整合为“大农”
……
生计的选择及其可持续
三、生态保护与减贫一发展双重目标的实现机制之二:生态
环境教育及其可持续
四、结论:在生态保护和减贫中实现外生力量和内生力量的有机
融合
第十六章易地扶贫搬迁与反贫困·
一、引言:深度贫困区的反贫困与易地扶贫搬迁
二、易地扶贫搬迁的意义与约束条件
(一)易地扶贫搬迁的意义
(二)“搬迁陷阱”:易地扶贫搬迁的约束条件
三、广西深度贫困的分布结构与易地扶贫搬迁机制及模式
(一)广西深度贫困的分布结构与特点
(二)广西易地扶贫搬迁的“顶层设计—动员激励—统筹
协调―监督考核”四位一
(三)广西易地扶贫搬迁的核心模式
四、结论:如何避免返贫和回流:易地扶贫搬迁的系统制度
框架
(一)广西易地扶贫搬迁的主要成
(二)易地扶贫搬迁的“经济—社会—文化”系统制度
框架
后 记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