店铺推荐
【作者】
李圣传,1984年生,江西永丰人,文学博士,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尔湾分校公派访问学者,现任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迄今已在《文学评论》等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2篇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
【内容】
上编“人物与时代”主要围绕蔡元培、朱光潜、蔡仪、黄药眠、李泽厚和吕荧六位代表性理论家,将其思想在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外来的跨文化美学视野内予以比较重估。尤其是重点考察了蔡元培与德国古典美学、朱光潜与英国经验主义美学、蔡仪与日本左翼美学、黄药眠与马克思主义价值美学、李泽厚与苏联“社会派”美学以及吕荧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之间的思想源流关系,并提出了些许新的研究观点。这些内容,不求对美学人物面面俱到地全盘扫描,但求从“点”切入,在文献史料与时代现场中廓清人物的一个面相。
下编“史案与思潮”或是聚焦20世纪中国美学史中悬而未决或是观点上学界仍各执一词的典型学案,在文献发生学路径的地毯式文本细读中予以学术史的重新审查,或是围绕20世纪80年代“美学热”以及“‘手稿’热”“五讲四美”“‘新启蒙’思潮”等系列重要美学事件和思潮,在历史文化语境的厚描中对其来龙去脉予以呈现和省思。
【目录】
上编 人物与时代
第一章 康德与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说”的话语建构
第一节 反愚庳、反宗教与国家主义立场:“以美育代宗教”的历史荷载
第二节 为何标举“美育”:蔡元培对康德美学思想的借鉴与改造
第三节 情感启蒙与“诗教”转换:重建社会理想秩序的话语方案
第二章 英国经验主义与朱光潜美学建构的立场方法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一条美学史书写的明线
第二节 在“朱光潜说”之外:英国经验主义的思想暗线
第三节 经验主义的眼镜对康德美学的译介和理解
第四节 《新理学》与“梅花之辩”:经验主义的立场及其论争
余论
第三章 日本唯物论哲学与蔡仪典型论美学观的建构
第一节 甘粕石介、唯物论研究会与“列宁主义”
第二节 异邦的启示:从甘粕石介《艺术论》到蔡仪《新艺术论》
第三节 由“艺”到“美”:蔡仪“典型论”思想的延伸与外拓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价值论与黄药眠价值美学的话语转向
第一节 价值论美学的形成氛围及思想来源
第二节 价值论美学的学理轮廓与理论主张
第三节 美学价值论转向的历史贡献及当下意义
第五章 苏联“社会派”美学与李泽厚“实践美学”的本土建构
第一节 苏联“社会派”美学的挪用与“自然人化”的引入
第二节 苏联“社会派”美学的影响与“实践美学”的萌芽
第三节 “实践美学”对苏联“社会派”美学的偏离
第六章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与吕荧美学思想的矛盾摇摆
第一节 亦敌亦友:吕荧与蔡仪的美学因缘
第二节 同室操戈:吕荧与朱光潜的美学瓜葛
第三节 形同实异:吕荧与高尔泰的美学界限
下编 史案与思潮
第七章 李泽厚“积淀说”对黄药眠“积累说”的接受与改造
第一节 “积淀”:一个命题的逻辑演进史
第二节 “积累”:“积淀”的起点与向度
第三节 “积累”与“积淀”:理论的相承与影响
第四节 从“积累说”到“积淀说”:理论的改造与拓新
第八章 反映论、真理观与蔡仪美学的方法问题
第一节 “心物二元’’的西方哲学传统与蔡仪美学建构的起点
第二节 唯物反映论与“典型论”美学话语建构
第三节 “主客模式”的思维局限与“天人合一”
第四节 蔡仪美学的历史反思及当下启示
第九章 马克思《巴黎手稿》与“实践观点”美学的确立
第一节 《巴黎手稿》在中国的译介和美学影响
第二节 《巴黎手稿》“人化的自然”与两种“实践观”的形成
第三节 《巴黎手稿》“美的规律”与“实践观点”美学的确立
第四节 《巴黎手稿》在“美学热”中的论争缘由及其价值意义
第十章 作为事件的美学政治——“五讲四美”活动回望与阐释
第一节 个体经验的抵抗与作为偶然事件的“学校美育”
第二节 从“三美”到“五讲四美”:“底层自发”与“官方推广”
第三节 政治性循环结构与意识形态话语的全民推广
第四节 作为事件的美学政治与日常生活审美实践
第十一章 符号隐喻与意识形态的美学突围——80年代“美学热”的潮起潮落
第一节 先声:“形象思维”再讨论(1977—1978)
第二节 起点:关于“共同美”问题(1978—1979)
第三节 高潮:美学会相继成立与美学刊物大量发行(1979—1982)
第四节 降落:清除“精神污染”与反“资产阶级自由化”(1983—1984)
第五节 沉寂:“方法论”转型与“美学热”(1985)
第十二章 从“美的本源’’到“美的本体”——80年代“美学热”的意义及反思
第一节 走出古典:“美学热”与“美学大讨论”的纵横比较
第二节 学科拓展:“美学热”与美学理论话语的内突外转
第三节 泛化与启蒙:“美学热”的学术意义及哲学反思
第十三章 从五四启蒙到80年代“新启蒙”——一条美学红线与两副理论面孔
第一节 何谓启蒙:启蒙的西方性质及其范式
第二节 启蒙的中国语境与“启蒙与救亡”范式的历史检讨
第三节 重喊五四与“新启蒙”的由来
第四节 从启蒙到“新启蒙”:一条美学红线与两副理论面孔
参考文献
后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