店铺推荐
【作者】
汪尧翀(1986—),四川乐山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博士,德国海德堡大学哲学系联合培养博士(2014-2015),德国柏林自由大学哲学系访问学者(2018),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从事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及德国思想史研究,迄今已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文艺理论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等重要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
【内容】
本书稿系“中国当代文艺学话语建构丛书”(第二辑)其中一册,书稿从思想史语境出发,论证“居间美学”作为当代美学转型的一种未来可能性。随着现代性进程的纵深推进,生活世界的复杂性日益提升,新的社会文化现象层出不穷,美学作为一门古老又常新的学科,作为审美现代性话语建构的核心环节,同样面临转型的挑战。本书稿对于深入当代美学研究,构建暂新的文学理论、美学理论话语体系具有积极的理论意义和学术价值。
【目录】
第一辑主体理论与批判理论
第一章自然与主体:列奥·施特劳斯的元理论批判
第一节基础哲学的诉求
第二节形式指引:对自然概念的现象学分析
第三节理智异质性学说:一种康德式的认知批判
第四节从主体到自然:对自我意识的批判与替代
第二章主体问题的延伸:施特劳斯解释学中的作者问题
第一节“作者”之为主体
第二节“作者”的消解:文类的差异性
第三节解释学的“历史主义”之争
第四节文本中的先验主体
第三章迟到的主体理论:阿伦特《论奥古斯丁爱的概念》中的主体批判
第一节海德格尔化的奥古斯丁解释
第二节“爱”之概念的三种阐释
第三节主体理论的思想史意义
第四章现代性理论的对峙:哈贝马斯与列奥·施特劳斯的潜在对话
第一节共通的起点:审美主义批判
第二节先验主体性批判
第三节两种现代性路径及其政治意义
第五章批评作为论证:论哈贝马斯的批评观念
第一节“主体”的内与外
第二节“语言”的内与外
第三节“美学”作为批评
第四节批评作为论证
第二辑批判理论的语言转向
第一章通向审美复位的新异化理论:法兰克福学派美学传统的观念论根源及其克服
第一节范式之争:批判理论当代发展的三次转型
第二节“范式转型”的观念论根源
第三节系统美学批判:“美学”衰落的必然性
第四节重建审美规范论证:本雅明的新异化理论论纲
第二章从语言再出发:本雅明的先锋文体与历史唯物主义
第一节背景:体系与历史
第二节从康德批判到语言论的经验理论
第三节“先锋的”历史唯物主义
第三章“词的审美尊严”:阿多诺早期语言论纲中的审美主义
第一节语言范式:阿多诺语言哲学的复兴背景
第二节过渡:从语言哲学/神学到社会批判
第三节社会批判作为语言批判
第四节语言论的审美主义
第四章论“语言”的限度:本雅明与维特根斯坦思想的错位
第一节“未来哲学”的隐含问题
第二节本雅明阅读维特根斯坦
第三节阿多诺的见证
第三辑批判理论的美学转型
第一章体美学批判:以《的现代性:青年黑格尔与审美现代性话语》为例
第一节自然哲学浪潮
第二节审美主义与“整体论”
第三节体范式的启示
第二章从“趣味美学”到“物感”理论
第一节审美主义:一种悖论的现代思想样式
第二节反思趣味美学
第三节器物现代性:生产美学的现代性叙事
第四节物感:一门新美学的尺度
第三章批判理论的别样传统:重思《爱欲与文明》
第一节纵欲精神与资本主义
第二节压抑一补偿的文化结构
第三节爱欲解放的盲视
第四节走向爱欲启蒙
第四章文哲之辩与突破康德:论本雅明早期思想中的理念论
第一节解释的“双重轨道”
第二节文体与思想
第三节黑格尔的缺席
第四节思想史的戏仿:走出康德先验理念论
第四辑走向“居间美学”
第一章论康德《判断力批判》中的“居间美学”
第一节审美理性主义批判再审思
第二节理解“第三批判”的黑格尔一科耶夫进路
第三节重思目的论批判
第二章走向“一种批判的工艺学史”:本雅明《爱德华·福克斯:收藏家与历史学家》中的技术批判
第一节被忽视的技术批判
第二节作为技术批判的历史主义与实证主义批判
第三节朝向“一种批判的工艺学史”
第三章内在批判的极限:阿多诺论审美经验的否定性
第一节问题史之一:“艺术社会学”论争
第二节问题史之二:文化肯定性的批判
第三节悖论的作品美学
参考文献
后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