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基本信息]

书名:《只生欢喜不生愁》

作者:林曦

出版时间:2018年1月 第1版第1次印刷 I

SBN:9787556118069

出版社:湖南人民出版社

定价:58.00元

开本:32 

印张:8.25

装帧:平装

 分类:文学 随笔

 

 

 

[编辑推荐] 

 

水墨画家林曦的艺术生活随笔集,谈艺术之道,论无用之美 

★以手艺人之道,解析艺术美育的本质内涵

于林曦而言,艺道的专精是对人生更好的保护。艺术的本质是创造作品,而所有的艺术训练就是在表达感情,唯有真诚的人生才能创作真诚的作品。“人生变幻,总需要一样事物得以依止,可居可游。到达庄子的世界,艺可通道,可通达,可证悟。”

★以文人之心,观照当代生活的审美情趣 

爱玩耍是林曦的天性。但如何玩,也是一门学问。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笔墨随身、静坐读书、饮酒赏花、抚琴喝茶,是她生活的日常状态。而这样美好的生活,其实就是中国过去一千多年来文人们都喜欢的生活。古代中国人留下来了许多细腻精致的文人趣味,而林曦始终探索和实践的就是让这些传统美学回归现代生活,致力于中国文人传统美学和生活方式的转译与传播。“自己跟自己玩,是每个人都需要的能力。”

“无用之美”的倡导者 

本书收录了林曦在“一席”上曾发表的演讲《无用之美》,见解深刻、令人受益。林曦倡导无用之美,不是说不要再去产生结果,而是一直专注在一个向内的源泉,用这样的心态做事情更容易获得快乐。以无用的美学滋养出日常丰盈的生活,告诉我们原来一个人的快乐不太需要外在的东西。

全书随文搭配60余幅清雅美图,图文并茂,全彩印刷,双封设计,裸脊锁线装帧,优雅呈现艺术之趣、生活之美。

★少年时便办过不少画展、出版过诗文画集的林曦,其画作朴拙天真、细腻灵动,受到过洪晃、庆山、冯唐、陆蓉之等各界名人的赞赏。

 

[内容简介] 

 

《只生欢喜不生愁》是水墨画家林曦的艺术生活随笔集,谈艺术之道,论无用之美。 

全书按主题分为六辑:“艺可通道”“观照世间”“得自在禅”“心安之所”“写给时间”“赤子之心”,文字轻盈、意境优雅。林曦以手艺人之道,解析艺术美育的本质内涵,分享写字的乐趣、专注的法门、心力的修炼及艺术的学习途径等;从中式文人的视角,观照当代生活的审美情趣,阐释何为“无用之美”、如何“独善其身”,探索让传统美学回归现代生活的践行方式等。

爱玩是每个人的天性,但如何玩得有趣、投入,是每个人都要学习的能力。林曦,年少成名的水墨画家,也是一位手艺人、老师、设计师。天性爱玩耍的她有许多具体的爱好:静坐,读书,写字,作画,插花,闻香,抚琴,喝茶,研究中医、哲学……正因如此多元的身份、丰富的兴趣给予她内在丰沛的创作源泉,将其在艺术创作、技艺专精、中国文人传统美学、儿童美育、世间日常等方面的感悟诉诸于富有灵性、哲思的文字。以无用的美学滋养出日常丰盈的生活,告诉我们原来一个人的快乐不太需要外在的东西。

 

[作者介绍] 

 

林曦 

水墨画家,1983年生于重庆,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擅长用传统水墨描绘当下,笔墨师法古人,画作有朴拙天真的样子,细腻灵动,尤其喜画花朵、孩童、案头玩意等美好小景。受家庭熏陶,她从小就很喜欢并且有机会深入学习体验中国传统,尤其喜欢写字。少年时办过不少画展,出版过诗文画集,现在致力于中国文人传统美学和生活方式的转译与传播,也在古琴、中医等不同领域中持续学习。

从兴趣出发,她创办了美育与文化工作室“小世界工作室”、教授书画的“暄桐教室”、基于中式文人审美的独立设计品牌“山林曦照”。各种各样的智慧和乐趣会有其相通之处,尽情地玩耍和不懈地努力,叫人充实又踏实。 

 

[名人推荐/媒体评价] 

 

她(林曦)画画、写字,如同看那抹蓝色,安静,敏感,有柔软情意和清朗的心绪。这些特质,渗入在那些花朵和儿童的色彩里面,也流动在随手写下的句子里。

——庆山 作家

 

断断续续以左右心室和大小脑读林曦的书画,像看大河里慢慢移动的一个草木丰茂的汀洲

——冯唐 作家

 

林曦的绘画是平时思考的结晶,也是反映人生百态的视觉日志。笔墨和琴弦都是林曦恣意纵情却又能收放自如的游戏人生。她一直属于天生的明星画家,聪慧美丽又才情兼备。她的水墨写意,描写众生百相,是人们的生活审美经验的提炼,精英小众文化可以引为知己,大众也可以在莞尔一笑中找到共鸣感。

——陆蓉之 策展人、艺评家

 

林曦聪明,懂音乐,不像有的人是为了附庸风雅而学。她很快就能比较准确地弹她比较喜欢的曲子,而且能真正进入古琴音乐。即便是为了个人修养而学,也可以达到深入和准确。

——李祥霆 古琴演奏家

 

[目录] 

序言 

画面和句子001

辑一艺可通道 

无用之美006

我们为什么要写字011

独自的拳法017

得未曾有025

一粒丹砂030

再读齐白石036

辑二观照世间 

痴绝的快乐044

老虎和奶油049

我就喜欢高枕无忧的生活056

维尼拥抱你063

圆明园小姐教会我的事069

和情种们说说爱情078

辑三得自在禅 

由简致茂的生活090

愚者的欢喜098

水月与禅心104

清戒108

芥子须弥随心佛112

辑四心安之所 

一张桌118

热闹的掩护123

滞留在儿童期的青年节127

温泉和极光135

梅雨与十年142

我的瑜伽练习146

辑五写给时间 

立冬152

小雪156

说闲散话161

吐故纳新174

非岁月不可178

手艺人的一步之遥192

辑六赤子之心 

美育到底是什么204

艺术的学习214

坚持的乐趣220

关于小朋友学画画的问答229

后记 

独善其身239

 

[自序] 

 

画面和句子 

 

我的脑子里常会出现两种东西,一种是画面,一种是句子。

语言文字和画面,是两种表达方式,它们的抵达路径是不一样的。语言的表述,是一个在铺垫、营造中慢慢到达的结果,并且需要时间来释放和铺展。但绘画的语言,总是一瞬间的,是一眼望过去、一刹那的触动中,瞬间激发出来的呈现。

我是个画画儿的人,对我来讲,z顺手的表达方式是画画。那些在脑子里瞬间出现的画面,可能是一种更天生的东西。但我不是一个天生的写作者,所以也会很羡慕会讲故事的人,羡慕那些写出漂亮舒服的文字、在一个较长的篇幅中慢慢道来的能力。但在许多的时刻,比如吃饭、工作、运动、读书、见到不同的人、望到不同的天色的时候,在画画之余,脑子里也会出现一些句子。

它们出现的时候,不会很有情节或逻辑,也总是一些单一的画面。

记得有一年在名古屋的火车站台上,一列火车在慢慢开过。在两节车厢的中间,正对着我站着的,有一个长得很清秀好看的男生。他和我对视的一刻,我发现他的目光穿过我,投向我身后的虚空。那个时候,我突然意识到这个长着一双梁朝伟一般深情的大眼睛的男生拄着一根细细的盲杖。我无法忘记那一刻的四目相对,因为其实并没有所谓的四目相对,那一刻的对视是一种幻象。

那个“不存在” 的对视一直留在我的脑海里。我擅长记住和描绘这样的定格。它们是你在与那个场景相遇时的反应与感受,和思索、判断、经验都没有关系。尤其是那些句子,不是经过推敲的表达,而是和那些画面一样,在那一瞬间,就已经完全生成了。所以我想,文字对我来说也是一种画面吧。

这本集子里的文字是在日常生活中陆续写的。它们的源头,都是一个个瞬间里的触动和成像,所以会觉得这些文字还是有些生,并不熟练,但在画画之余,也总想要把一些感想记录下来。

集子的名字是《只生欢喜不生愁》,这句话出自清代的《养真集》。

只生欢喜不生愁,听起来像是一个很难抵达的状态。在这个世上,欢喜与愁苦总是参半,日子里好坏相依是z恒常的道理。但其实我们不会记得每一件事情,有时候人的回忆就像一个剪辑系统,那些留下来的,往往是我们愿意记得的,那些滋味,那些完成我们记忆拼图的碎片,其实是我们自己的选择。

我也一直在想,什么是一件好的艺术作品,我们该如何去选择和判断。后来得出了一个很简单的结论,一件作品能激发出我们的天真,便是它的成功所在。比如一个人看到一张画儿,他可能是一位高冷人士,或者在职场和生活的历练中已经滴水不漏,建立了万水千山的城府,但那张画儿让他想起来儿时的某个时刻,或者某个温柔的瞬间,如果有人在旁细细洞察,会看到那一刻他脸上的神情、说话的声音都变得不一样。

这样的记忆令他柔软,这柔软来自心里某种z原初的本能和需求,和漫漫人生中附着在他身上的铠甲与行头没有关系。

所以张岱会说“人无癖不可与交”,因为人在面对自己心之所好的时候,会天然地欢喜,他的内心是柔软的,也更接近真实。所以我觉得,人活着就要尽情投入,不辞亲为,百般的滋味难免都要尝过,但在处理它们的时候,也要有所选择。问问自己的心,留下些什么z好。

我想“只生欢喜不生愁” 的意思,不是世界上没有愁,而是给自己的一种选择,比如愿意去记得人生当中那些幸福的、令你觉得甜蜜的时刻,感激那些启发和悟得。那些画面和句子,令人回到天真,无忧也无惧。

 

 

[基本信息]

书名:《花与童》

作者:林曦

出版时间:2018年1月 第1版第1次印刷

ISBN:9787556118052

出版社:湖南人民出版社

定价:68.00元

开本:32 

印张:8.5

装帧:平装

 分类:艺术/绘画

 

 

[编辑推荐] 

 

在花间寻天真,于童心得热忱 

水墨画家林曦的精选画作合集 

★小驻,在花间,一览四季芳华;游戏,水墨间,一如童子初心 

“人无癖不可与交, 以其无深情也。”热爱花的林曦用水墨画下了许多种花的不同时刻的美好姿态,如芍药、栀子、牡丹、水仙、桃花、荷花、梅花……她也特别喜欢画小朋友,“他们那种完全无伤大雅不会造成痛苦的小悲哀特别特别可爱”。那些画面里有甜蜜,有忧愁,但都是珍贵而且不易再来的时刻。

画的是各类清雅之花、惹人喜爱的小孩,笔尖流露出的是柔软的情意与对万物的深情,可以窥见的是一个画家真诚的性情。

★笔墨写意,赋万物以深情;永葆童心,于细微见乐趣 

不论是画花,还是画小朋友,林曦画的题材都小。“画的是打动我的东西。可能都是细节,落在微小之处。小杯小盘,小肉小酒,小花小山,小人小兽。” 这些小画,本真、质朴、可爱、有趣,能触动每个人内心温柔的一角,发现自己失落已久的天真和热忱。在这个小世界里,有着大大的乐趣。

★用画一张画的态度对待生活,随书附赠别册《谈艺录》 

“艺术真正的基础在于每时每刻,美育的意义不在于画出一张画,而是说你能够用画一张画的态度来对待生活。”更多关于艺术美育的深层讨论、画家林曦的创作历程、文人画的鉴赏等内容,收录在内。

★知名作家庆山、冯唐作序推荐

★精选170余幅画作,全彩印刷,双封设计,裸脊锁线装帧,清新呈现水墨画的空灵意境

 

写字打拳,读书作画,看流水绕庭,四季都可打扫,四季都好观花,壁上有画,案上有茶,窗外有云气,心里有世界,手中有玩具。且学且玩儿,很自足。——林曦

 

[内容简介] 

 

《花与童》是水墨画家林曦的精选画作合集,庆山、冯唐作序推荐。 

林曦的画作朴拙天真、细腻灵动,尤其喜画花朵、孩童、案头玩意等美好小景。画集是林曦对自然、艺术、生活等的一份内心独白,以“花”和“童”为主题来反观日常生活中细微的美好、感动的瞬间、烂漫的时刻。在花间寻天真,重拾宁静美好的天然本性;于童心得热忱,找回生命中珍贵的持有。

全书共分为“花间集”“童心说”“问答录”三辑,并随书附赠别册《谈艺录》。 

“花间集”——芍药、栀子、牡丹、水仙、桃花、荷花、梅花……60幅清雅之花,一览四季芳华,诠释何为“供养自己的插花之道”;

“童心说”——天真、可爱、甜蜜、忧愁……88幅童子绘图,水墨游戏间,珍视“用尽力量过好当下生活”的童心。

“问答录”——以“窗台上的一片青苔”为喻,解读中式文人审美及其标准;从“断舍离”出发,论古人的待物之道等。

《谈艺录》——分享学画之路、创作经历,深入谈论笔墨修养、蒙养生活、文人的轻盈和扎实、好作品的标准、艺术品的收藏等话题。

 

[作者介绍] 

 

林曦 

水墨画家,1983年生于重庆,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擅长用传统水墨描绘当下,笔墨师法古人,画作有朴拙天真的样子,细腻灵动,尤其喜画花朵、孩童、案头玩意等美好小景。受家庭熏陶,她从小就很喜欢并且有机会深入学习体验中国传统,尤其喜欢写字。少年时办过不少画展,出版过诗文画集,现在致力于中国文人传统美学和生活方式的转译与传播,也在古琴、中医等不同领域中持续学习。

从兴趣出发,她创办了美育与文化工作室“小世界工作室”、教授书画的“暄桐教室”、基于中式文人审美的独立设计品牌“山林曦照”。各种各样的智慧和乐趣会有其相通之处,尽情地玩耍和不懈地努力,叫人充实又踏实。 

 

[名人推荐]

 

她(林曦)画画、写字,如同看那抹蓝色,安静,敏感,有柔软情意和清朗的心绪。这些特质,渗入在那些花朵和儿童的色彩里面,也流动在随手写下的句子里。

——庆山 作家

 

断断续续以左右心室和大小脑读林曦的书画,像看大河里慢慢移动的一个草木丰茂的汀洲

——冯唐 作家

 

林曦的绘画是平时思考的结晶,也是反映人生百态的视觉日志。笔墨和琴弦都是林曦恣意纵情却又能收放自如的游戏人生。她一直属于天生的明星画家,聪慧美丽又才情兼备。她的水墨写意,描写众生百相,是人们的生活审美经验的提炼,精英小众文化可以引为知己,大众也可以在莞尔一笑中找到共鸣感。

——陆蓉之 策展人、艺评家

 

对于画家而言,“儿童节”既是童心未泯的心结,她以青春力挽童年,对抗更具社会性的成年。在小世界里铺叙和讽喻细微的兴替观。

——尹吉男 艺术史学者、当代艺术评论家

 

 

[目录]

 

辑一花间集

供养自己的插花之道

辑二童心说

天然的郑重与天然的不忽略

童子

辑三问答录

我想要留一片青苔

后记

虚舟有

 

[序言]

代序一

永日如花好

庆山

看到林曦的画是在朋友家里。那时我们并不认识。听朋友经常反复提起,也没有想过特意要认识,虽然这字画入我心。画是传统的格式和内容,但不迂腐也不拘泥,里面有流动的清清爽爽的神韵。后来我们还是见了面。她想赠送一幅随手小作,我相邀一起吃饭。对她z初印象,像童子一枚。带着她的亮光,不知何故来人间玩耍。对朋友说了。好像只有我产生这样的直觉。

小画是夏天的栀子。栀子是南方的花朵,童年的花朵。她知我所爱。后来把这画放在餐厅喝茶的木桌子边。

这样相识。断断续续,见面不算少。讨论的话题林林总总,她说话直接,有时有一种坚定自主,大概跟办“暄桐教室”长年做别人的老师有关。女子有些男子气甚好,不故作柔弱,也不寻求依傍,好像还遗留着前世曾经是男身的某些痕迹。朋友之间粗淡如茶的交往也好。互相分享和给予一些心得和观念,不虚饰不造作,相见有清欢。

她年轻,但早慧。对佛道国学皆有感应,一直教课,诲人不倦。也参与各种艺术设计和时尚活动。生活中颇多平常之心。热衷饮食,喜欢做饭。每次做完饭菜之后,“会独自在厨房里放松休息”。这是她说过的细节,里面可见到一个心意柔软的人。热爱花,经常去买很多花。买回来的花,几乎也都画过。画得z多的是芍药、栀子、佛手、桃花、梅花、牡丹、水仙、荷花,也画麋鹿、松石、僧人、鸳鸯、鸟雀,写各种经文或古诗里的句子。这都是中国人传统中热爱的事物。也是如我这般的旧式人的乐赏之处。

在科技和物质时代,传统也可被看作是故意标新立异,或作讨好。但对她而言,只是回到z本性的源头而已。在里面如实地看到这些事物的美好,是再自然不过的心得。不见勉强或故意。因此也没有虚浮和过度。

好像画本来就应该是这样悠悠然地画,字就应该是这样施施然地写。而画了,写了,一时也不知道目的何在。只是想在花好的春日,表达自己的喜悦。

在一幅荷花小图里,她的配字是:犹如莲花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在一幅作品里,一个创作者的精神扩展空间是极为重要的,这会决定足迹的方向。有些人转向世俗当下,但这些纷扰极为容易被更替。不过是沙滩上的城堡,貌似坚固,实则脆危。若能转向道法和心性,则和z终的源头搭上了线。因为人的意识不灭,它总是在寻求更美好、更平衡、更完整、更明亮的自己。

北京的艺术圈鱼龙混杂,我交友不多,不太了解,对所谓的艺术品和美术鉴赏之类,也不在行。偶尔被朋友带领看些画展,只觉得多有浮躁之气。一类画充满攻击性,一类则渗出形式多样的软弱和混沌。大概任何创作品都是和人的心意相通。写作,绘画,音乐,设计……无不是如此。有时也想不通一幅画为何能出高价。我是外行人,觉得画赏一赏就好。

如果想拥有一幅画,可能就是真心喜欢,觉得跟它有感应,愿意放在时时能见处,与之对照。只是能够自娱且悦人的画作,并不多见。在那样的画里,只需看到真性情。并且这真性情是自然而贴己的。在这样的时代,真性情反而是一种而稀少的东西。

她在文字里写,“前阵子去故宫看海棠, 树旁边, 看见好多只喜鹊。在它们展翅的一瞬间,翅膀底下是令人难忘的蓝颜色”。她画画、写字,如同看那抹蓝色,安静,敏感,有柔软情意和清朗的心绪。这些特质,渗入在那些花朵和儿童的色彩里面,也流动在随手写下的句子里。

“每年就这么一个月可以画芍药、牡丹,珍惜珍惜。”

有这样的心,看着世间,才是事事皆好的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