店铺推荐

侯孝賢談侯孝賢:給電影工作者的備忘錄

作者:侯孝賢

出版社:雙囍出版

出版日期:2023/11/29

语言:繁体中文

ISBN:9786269793310

规格:平裝/288頁/14.8x21x1.8cm/普通級/部份全彩/

出版地:中国台湾

「電影要從非電影來」
電影之路全回顧
美學,電影語言,實務操作傾心傳授
「感動別人前先感動自己」
?
  2007年11月5日到7日,侯孝賢導演受卓伯棠先生之邀前往中國香港浸會大學進行講座,後經整理轉錄成為本書內容。在那三天內密集地進行了七場座談,除了末尾兩場對談與問答外,均為侯孝賢導演講述,詳盡地與在場人士分享豐富的創作歷程。
?
  講述自身的電影之路外,導演也表達了對於電影美學的觀點和概念;同時也就實務工作傾囊相授:如何發想劇本、選角、現場溝通、場面調度、收音、打光……;並且也分享了與合作伙伴的工作模式;如何引導出舒淇、林強等演員的潛能;末尾,也宏觀地預視了中国台湾電影的未來。在講座中,不僅傳達了對電影的熱情和使命感,也展現了極為親切的一面,生動地描述一一回顧歷來的珍貴時刻。
?
  電影裡*重要的是人
?
  與許多導演不同的是,侯孝賢導演感興趣的不是事件,而是「人」。侯導對於人的喜愛,是一直以來都沒有改變的事實,甚至能為人量身定做一部電影。熱衷於觀察細節的他,總是能從日常龐雜的資訊中,分辨出人的特質與風韻,並且深深為此著迷。
?
  然而,觀察人之前,必須先觀察自己。「因為你了解自己,你才會發現別人的不同。」《童年往事》的許多情節來自於侯孝賢導演一條一條整理的筆記,只有透過梳理自己,你才能真正去認識你眼前的人,也唯有敞開心胸去面對,不閃躲不隱藏,才能理解問題、解決問題。
?
  人性,是侯孝賢電影裡不變的重點,無論拍攝的年代是古代、前現代或是現代。人性是不會改變的,更吸引導演去詮釋它。在侯孝賢的電影裡,時有懷著惡意的角色挑戰著觀眾的神經,但導演*想捕捉的是即便在逞凶鬥狠時也存在的微小的「善良」。對人性的捕捉和對人的高度興趣,成為侯孝賢電影恆久的基調。
?
  衝突之後或之前才值得拍攝
?
  蒼涼的人生,是侯孝賢電影敘事裡的另一個主軸,但這不代表他的人生觀就是「悲苦地」。在遭逢考驗的關鍵,才是*能展現出力量的時刻,也*能挖掘出人的特質。
?
  一般的敘事,習慣以三幕劇的形式進行,開頭觸發,中場衝突,結尾解決。在侯孝賢的作品裡,並不依循這個模式來敘事。拿掉易於發揮的衝突後,呈現在觀眾眼前的是衝突前的脈絡鋪陳,和衝突結束後的心理變化。對侯孝賢來說,這才是他鍾愛的部分。
?
  與文學作品不同的是電影並非單純是心理運作,電影必須拍攝人的動作,又需要傳達角色的內心活動。侯式風格慣用的長鏡頭場面調度,提供了觀眾盡情觀察演員的表演細節(即便他們並未意識到自己正在演出),也傳達了人性的幽微和彼此的羈絆。
?
   感動別人之前,先感動自己
?
  對於評論,侯孝賢導演並不是那麼在意,對於理論,他也不覺得非得服膺不可。電影的藝術成就交由他人談論和辯駁,導演自身關注的是為何拍電影,電影如何拍?誠實地面對自我,因為「在電影裡肯定會有自己的影子」,過往的累積將會成為自己的「基調」。在磨練拍攝電影的基本功的同時,拍電影*難的是要先過自己這關,想要感動別人之前要先感動你自己。
?
本書特色
?
  本書為侯孝賢演講內容整理而成,由於是演講的緣故,免除了依循提問者的脈絡和求知慾打亂演說者的思緒,反倒是暢快地與臺下聽眾分享個人的電影經歷。過程中,侯孝賢導演流露出性格中可親的一面,甚至不惜自暴拍片的糗事,也在言談之中展露了對電影的真摯的愛。
?
好評推薦
?
  李屏賓;杜篤之;廖慶松;
  聞天祥_台北金馬影展執行委員會執行長
  陳清河_世新大學校長、廣播電視電影學系教授
  陳儒修_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系教授
  黃建業_臺北藝術大學電影創作學系副教授、前國家電影資料館長
  盧非易_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系副教授
我的電影之路
談小津安二郎的電影
我的電影美學信念
談法國導演布列松的電影
與影評人的對話
● 中国台湾電影的現在與未來
附錄 侯孝賢電影作品年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