店铺推荐

《詮釋中國史:從源起到漢亡》

 

作者:約瑟夫.列文森,舒扶瀾

譯者:董玥

出版社:中文大學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4/01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9882372948

規格:精裝 / 280頁 / 153 x 229 mm

出版地:中國香港

本書分類:中歷史

(页面信息仅供参考,具体以实物为准)

 

內容簡介

列文森(Joseph R. Levenson) 舒扶瀾(Franz Schurmann)

加州伯克利中通史講義殘稿,首次中譯

 

並非歷史信息與細節的疊加

 

「我們試圖讓歷史學習

成為深化思想複雜性的過程」

 

1960年代,約瑟夫.列文森(Joseph R. Levenson, 1920–1969)與舒扶瀾(Franz Schurmann, 1926–2010)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開設中歷史課程,其講義中關於「早期中」的部分在列文森身後出版,即本書《詮釋中國史:從源起到漢亡》。

 

與一般中通史不同,本書在敘述史實之外,逐章引入對思想史中關鍵概念和框架的辨析,進而對歷史書寫和研究作出深刻的反思。在列文森看來,中歷史不僅是某種基於朝代更迭、簡單遞進的連續過程,而是「極度的多樣性,一次又一次地將中重構成統一的整體」。

 

作者簡介

約瑟夫.列文森 (Joseph R. Levenson, 1920–1969)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歷史系任Sather講座教授,以對中近代思想史的奠基性研究享譽於世,被稱為「莫扎特式的史學家」。

列文森從真誠的人文主義關懷出發,致力於在舊的問題中探尋新的意義;同時突破西方漢學和社會科學的畛域,把人類文明的普遍視角與中經驗的獨特性融匯起來,從而將中歷史的書寫推進到世界歷史話語的範疇之中。他以一系列著作提出的諸多論題,如天下與家、傳統與現代性、科學與儒學、經典主義與歷史主義等,在他因意外身故後的半個多世紀?堙A持續為中研究學界提供綜合性的思考框架與對話坐標。

1987 年,美亞洲研究協會創設「列文森圖書獎」,以紀念他的學術貢獻。

 

舒扶瀾(Franz Schurmann, 1926–2010)

曾任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歷史系、社會學系教授,中研究中心主任。研究領域包括中現代史、國際政治、越南戰爭,著作有Ideology and Organization in Communist China、The Logic of World Power: An Inquiry into the Origins, Currents, and Contradictions of World Politics 等。

 

譯者簡介

董玥

華盛頓大學施友忠中研究講座教授、中研究項目主任。主要研究中現代史,尤其是社會文化史與城市史,著作有《民國北京城:歷史與懷舊》、The Modern Girl Around the World: Consumption, Modernity, and Globalization(合編)、Everyday Modernity in China(合編)等。

 

目錄

 「列文森文集」主編序 董玥 / ix

漫長的回家之路 托馬斯.列文森 / xv

憶吾友 舒扶瀾 / xxix

序言 / xxxi

 

序 曲

背景 「北京人」(北京直立人) / 3

引申 歷史與文化延續性 / 5

 

第一

背景 中的源起:神話 / 9

引申 「神話」與「事實」的關係 / 11

 

第二章

背景 史前史及商朝的出現 / 17

引申 歷史的出發點—去向何處? / 22

 

第三章

背景 商代社會 / 29

引申 歷史獨特性與歷史類比 / 38

 

第四章

背景 「西周」 / 43

引申 歷史類比的問題:(一)作為制度的封建 / 51

 

第五章

背景 封建制度衰落的初期:「春秋」和孔子 / 61

引申 辯證的變化—作為革新者的傳統主義者 / 66

 

第六章

背景 諸子百家 / 79

引申 爭論和創造性 / 86

 

第七章

背景 戰與秦 / 93

引申 歷史類比的問題:(二)封建主義作為歷史階段 / 100

 

第八章

背景 從秦到漢:(一)儒家和官職 / 111

引申 官僚、皇權和社會穩定:作為政治關聯的儒家和法家 / 117

 

第九章

背景 漢朝:( 二)儒家和土地所有制 / 127

引申 官僚機構、君主制和社會矛盾:資本主義興起的障礙 / 135

 

第十章

背景 漢朝:(三)調和及與「蠻夷」的接觸 / 145

引申 社會穩定性的思想內涵:

(一)作為哲學相關體的儒家和道家 / 152

 

第十一章

背景 黃巾之亂與第一個偉大王朝時代的結束:陷入割據 / 165

引申 社會穩定性的知識內涵:

(二)儒家和道家作為象徵性的對立體 / 172

 

在21世紀閱讀列文森:跨時空的對話 葉文心等 / 181

參考書目說明 / 233

索引 / 237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