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刘晗 安徽蚌埠人,清华大学法学院长聘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文科建设处副处长,北京大学法学学士、硕士,耶鲁大学法学硕士、博士。著有《合众为一:美国宪法的深层结构》和《想点大事:法律是种思维方式》,在《中国社会科学》《中国法学》《美国比较法杂志》等刊物发表论文多篇,讲授课程《主权与人权》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入选国家*级人才计划青年项目,获北京市百名法学英才、美国比较法学会英特玛奖、清华大学学术新人奖、士恒青年学者等荣誉奖励。兼任中国法学会宪法学研究会理事、网络与信息法学会理事、港澳基本法研究会副秘书长、北京市政协委员、民建中央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市青联委员等。
【内容】
比较宪法是宪法学重要的知识和方法来源,也是中国宪法发展和涉外法治工作的重要参考。本书秉承客观理解的态度,以回溯宪法理论元问题为起点,以大量一手资料和前沿文献为基础,全面展现全球化进程对世界范围内宪法发展的重大影响,特别是以合宪性审查为中心、宪法解释的跨国交互、司法介入社会争议为特点的总体态势,力图为比较宪法研究的“文档”点击一次“刷新”,为其“地图”点击一次“放大”,为其“软件”启动一次“升级”。
【目录】
导论全球化时代的比较宪法


一、 为什么“比较宪法”?


二、 为什么“全球化时代”?


三、 如何“比较宪法”?


四、 本书内容与结构




第一编宪法基本理论




第一章宪法概念与宪法渊源


导言:问题的提出


一、 前提性的问题:何为宪法?


二、 宪法在法律体系中的位置:三种理想类型


三、 司法判例、超级立法与宪法惯例


四、 “不成文宪法”学说的实践后果


结语



第二章宪法制定与制宪权


一、 宪法制定的概念与功能


二、 宪法制定的正当性:制宪权


三、 宪法制定的历史实践


四、 宪法制定的程序问题


结语



第三章宪法修正与宪法变迁


一、 修宪制度的意义与作用


二、 修宪的法律限制:宪法与司法


三、 宪法变迁:超越正式程序的“修宪”


结语




第二编权力机构:理念与实践



第四章横向分权:观念谱系、政体形态与前沿问题


一、 观念谱系:从混合政体到权力分立


二、 概念辨析:分权与制衡


三、 制度模式:总统制、议会制及其融合


四、 超越孟德斯鸠:新发展与新学说


结语



第五章纵向分权:全球化与身份政治的挑战


一、 经典联邦制


二、 离心:分离主义与司法审查


三、 向心:欧盟一体化与宪法化


结语



第六章司法审查权:起源、发展与争议


一、 司法审查的美国起源与全球扩散


二、 模式与类别


三、 理论与争论


四、 前沿问题与挑战


结语



第七章紧急状态权:常规、例外及其区分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紧急状态权的政治—法律结构


三、 紧急状态权的历史实践


四、 限制紧急状态权:政治、宪法与法律


结语:紧急状态的常态化与法治的隐忧





第三编基本权利前沿问题



第八章表达自由:司法保护及其权利限制


一、 表达自由的价值


二、 表达自由保护的范围


三、 表达自由的保护程度:权利冲突与利益平衡


四、 互联网与平台时代的表达自由


结语



第九章堕胎问题:权利交叠、价值平衡与跨国流变


一、 堕胎权运动的兴起与法律化


二、 宪法化的开端与原型:美国与德国


三、 堕胎问题政治化与宪法化的全球扩散


四、 当代堕胎法的类型与实践


结语



第十章同性恋权利:宪法化、国际化及其限度


一、 同性恋权利的合法化与宪法化


二、 同性恋权利教义及其跨国移用


三、 反思同性恋权利宪法化与国际化


结语



第十一章社会经济权利:理论基础与司法审查


一、 社会经济权利法律化的趋势及其内在困境


二、 社会经济权利的现代性背景:世俗化、工业化与自由放任

经济


三、 “社会问题”的两种法律回应:保守主义与自由主义


四、 社会主义宪法中的社会经济权利理论与保护


结语



结论比较宪法的重新定位与方法论重构


引言


一、 比较宪法学在中国的重要性:历史与当下


二、 域外宪法知识体系的更新


三、 比较宪法学实践价值的可能性


结语:中国比较宪法学的未来




参考文献



后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