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章 认同符号的建构与价值内化
——— 以温州孤屿文天祥祠的历史记忆为中心 / 1
引言 / 1
节 孤屿的神圣化 ——— 文天祥祠的创建 / 2
节 文天祥道德形象的建构 / 8
第三节 明末清初温州士人的认同抉择 / 16
第四节 记忆之场与士大夫的身份认同 / 21
章 清初地方合作者的多面认同 / 26
引言 / 26
节 温州社会沦为丛林世界 / 27
节 清初士人的意义建构 / 51
第三节 新朝合作者的生存理由 / 58
第三章 妇德观念认同的建构和变迁 / 69
引言 / 69
节 从 “ 贞节孝慈 ” 到 “ 画荻懿范 ”/ 71
节 对道信仰和私育异姓的训诫 / 78
第三节 列女书写与地域秩序 / 82
第四章 “平民”还是“精英”
——— 透视 19 世纪中叶的监生群体的认同危机 / 88
引言 / 88
节 过程中的 “ 贡廪生监 ” 和 “ 兵丁胥役 ”/ 91
节 银贵钱贱 “ 无差别 ” 打击下的整体生存危机 / 94
第三节 “ 儒士 ” 与 “ 儒枭 ”/ 99
第四节 东乡与西乡 / 104
第五章 “俗吏”还是“循吏”
——— 同光时期平阳县令汤肇熙的治理实践 / 112
引言 / 112
节 汤肇熙莅任时的平阳社会 / 113
节 移风易俗之 “ 条教 ”/ 122
第三节 整治 “ 恶俗 ”:“ 以理法齐风俗 ”/ 126
第四节 重建社会秩序的尝试 : 制度 / 131
第六章 晚清价值认同危机的爆发及其士人的应对 / 142
引言 / 142
节 西潮冲刷下的温州社会 / 144
节 老树发新芽 : 永嘉之学的重振 / 158
第三节 偃 : 新学在温州地方的传播 / 179
第四节 地方士人对世变的应对 / 194
第七章 “国身之裂”: 中西文化认同间的紧张和调适
——— 透视趋新士人刘绍宽的人生旅程 / 202
引言 / 202
节 先赋关系网络与旧式文化资本 / 203
节 关系网络的编织与新学资源的撷取 / 206
第三节 刘绍宽的象征资本与社会权力 / 210
第四节 新学脱落旧学荒 ——— 刘绍宽的彷徨和忧伤 / 216
第八章 “国族”还是“宗族”
——— 民族国家建构过程中在地知识人的认同纠结 / 218
引言 / 218
节 清末民初主流思想界对宗法制度的批判 / 221
节 新文化元素在族谱中的呈现 / 225
第三节 启蒙运动抵达根社会 / 243
主要参考文献 / 2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