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1章 物理模拟模型设计地质基础
1.1 缝洞分类组合依据
1.1.1 岩溶地质背景
1.1.2 三类岩溶储集体的形态、要素及属
1.2 缝洞体特点与刻画
1.2.1 储层结构与发育模式
1.2.2 缝洞体的储流关系
1.2.3 储集体井间连通模式
1.2.4 优势流动通道
1.2.5 剩余油分布特征
1.2.6 缝洞体内部充填属
1.2.7 缝洞体的简化与刻画
1.2.8 典型缝洞单元模型的抽提简化与数值刻画
第2章 物理模拟模型设计力学基础
2.1 缝洞型油藏流动机理的特殊/复杂
2.2 管流与达西流的力学界限
2.2.1 溶洞和裂缝缩放标准
2.2.2 裂缝流动等效的力学判定
2.2.3 溶洞重力分异的临界尺
2.3 物理模拟相似准则
2.3.1 基于流体方程的相似准则群
2.3.2 基于量纲分析的相似准则群
2.3.3 两套相似准则群的关系
2.4 驱替物理模拟相似准则
第3章 缝洞型油藏物理模型设计方法与制作
3.1 物理模型设计原则与依据
3.1.1 物理模型设计的原则
3.1.2 物理模型设计的依据
3.2 缝洞型油藏物理模型设计方法
3.2.1 机理模型
3.2.2 平面与剖面模型
3.2.3 三维缝洞体模型
3.3 缝洞物理模型制作
3.3.1 模型材料
3.3.2 模型制作工艺
第4章 缝洞型油藏注水物理模拟实验
4.1 缝洞型油藏注水开发特点及规律
4.1.1 产能变化特征与含水变化规律
4.1.2 油水流动与驱替机理
4.2 缝洞型油藏注水政策物理模拟实验研究
4.2.1 不同注水时机实验研究
4.2.2 不同注采位置实验研究
4.2.3 不同注采比实验研究
4.2.4 不同注水速度实验研究
4.2.5 不同注水方式实验研究
4.2.6 不同注采关系实验研究
第5章 缝洞型油藏提高采收率物理模拟实验
5.1 剖面模型物模注气提高采收率机理实验
5.1.1 实验方案
5.1.2 实验步骤
5.1.3 不同注气方式对提高采收率影响的分析
5.1.4 不同注入位置对提高采收率影响的分析
5.1.5 填充对提高采收率的影响分析
5.2 缝洞型油藏高压注气提高采收率物模实验
5.2.1 实验设备
5.2.2 模型准备
5.2.3 注入气与地层油的相态特征
5.2.4 注N2吞吐实验方案设计
5.2.5 注N2吞吐实验结果分析
5.2.6 改善注气效果物理模拟实验
5.3 缝洞型油藏改善注水效果物理模拟实验研究
5.3.1 化学堵水可视化实验
5.3.2 流道调整可视化缝洞模型实验
第6章 缝洞型油藏连通评价物理模拟实验研究
6.1 塔河缝洞型油藏示踪剂
6.2 连通物理模拟实验条件及流程
6.2.1 实验材料及设备
6.2.2 实验流程
6.2.3 实验步骤
6.3 连通评价的示踪实验研究
6.3.1 不同连通类型实验研究
6.3.2 不同示踪剂注入速度实验研究
6.3.3 有无底水实验研究
6.3.4 不同注采方式实验研究
6.4 基于示踪特征曲线的缝洞连通结构分类
第7章 现场应用
7.1 典型井组注水、注气方式
7.1.1 不稳定注水方式
7.1.2 连续注水方式
7.1.3 间歇注水方式
7.1.4 周期注气方式
7.1.5 脉冲注气方式
7.2 典型井组注采关系
7.2.1 风化壳岩溶注采关系
7.2.2 古暗河岩溶注采关系
7.2.3 断控岩溶注采关系
7.3 典型单元连通评价
7.3.1 T7-444CH单元地质简况
7.3.2 T7-444CH单元示踪剂监测
7.3.3 T7-444CH单元注水状况
7.3.4 T7-444CH单元连通分析
7.4 典型单元综合调控
7.4.1 TK440井区地质特征
7.4.2 TK440井区开发特征
7.4.3 TK440井组综合调控
参考文献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