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钟“好舌头”训练法

      一分钟对于说话简练的人来说很长,因为在一分钟内他们可以说出足够多的有用信息。而对于那些说话啰唆的人来说,一分钟太短了,因为他们还没表达出自己的观点,时间就过去了。

      看看那些新闻播报员,如果不能把控时间,哪怕是仅仅错过几秒钟,也算是重大失误。如果那些电视节目主持人不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妙语连珠,抓住听众的耳朵,听众就会觉得电视节目不好看而换台。

    在一档综艺节目中,因为时间关系,导演要求一位节目主持人在一分钟内念完长达几页的赞助商名单,结果这位主持人以每分钟四百多字的惊人语速完成了任务。很快这段视频就在网上被疯传,这位主持人也获得了“中国好舌头”的美誉。

    如果你是一位主持人,一定明白语速的重要性。假如在节目后十秒钟,你仅仅说了一句“下周请继续收看”,那么就会剩下大约七秒钟的空白。对于电视节目来说,即使有短短三秒钟的空白,也会让观众感到莫名其妙,而如果你有丰富的临场经验,你一定会在这后的十秒钟内传递出更多的信息。

    听过相声的人一定听到过相声贯口,小贯口一般十几句,大贯口可长达一百多句,但是相声演员需要在极短的时间内将一段篇幅较长的段子节奏明快地一气道出,似一串珠玉一贯到底。比如,传统贯口《报菜名》中就有这样一段:有蒸羊羔、蒸熊掌、蒸鹿尾儿、烧花鸭、烧雏鸡、烧子鹅……

      有人说,这不过是对演员基本技能的要求罢了。其实如果我们把重要的信息在短时间内讲出来,这样不仅能节省彼此的时间,还能让对方听得明白。所以对于繁忙的现代人来说,快嘴也是一种必要的说话艺术。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练就一张快嘴,练就一条巧舌头呢?

1.秒表计时训练

    日本著名沟通大师斋藤孝总是会随身携带秒表,每当在公共场合说话的时候,他总会打开秒表来提示自己说话时要简洁,并且他的这一行为在日本掀起了一场“简洁说话术”风暴。

    我们也可以向这位沟通大师学习。开始一分钟训练之前准备好秒表,可以是正式比赛时用的秒表,也可以是手表,或者是你的手机中的秒表。每当与人交谈的时候,你可以在说话前先按下秒表计算时间,看看你能在一分钟内说出多少值得对方听的话,然后不断检查自己说的话是否有重复之处,从而提高一分钟内说话的“密度”。

2.自言自语训练

      在没有人帮助的情况下,我们可以试试自言自语的训练方法。

    首先,你要准备一篇篇幅合适的文章,熟读之后放下,回忆一下文章的内容,然后在按下秒表的一瞬间,开始你的“演讲”,当一分钟到的时候停止,这样就完成了一组训练。

      接下来,你要做的就是对照文章检查自己一分钟内说的话,看看自己抓住了多少重点。然后下次训练的时候注意一下。

在训练的过程中,你需要注意以下三点:

      ,练习时一定要发出声来,千万不要默念,即使是声音小一点也没有关系。如果场合合适,好大声说出来。

      第二,练习时尽量讲得快一些,当你能用短短十秒钟完成一句提案或五秒钟内说出两句含义丰富的话的时候,你的目标就达到了。

      第三,不要强迫自己说话一定要像那些名流快嘴一样,能在一分钟内说出八成重点内容就足够了。

话不在多,精简就行

      会说话的人总能把话说得精简且语意明确,而不会说话的人则总是啰啰唆唆,让人摸不着头脑。

      王经理每次开会的时候,大家的积极性都不是很高,因为他讲话时翻来覆去总是那么几句,本来一两句话就能说明白,他总要重复解释好几遍,所以经常可以看到台上的他讲得精疲力竭、口干舌燥,台下的下属听得昏昏欲睡的场景。

    对此,一位同事私底下开玩笑说:“听王经理讲话,你即便睡一个小时,醒来后仍然能听得懂,因为他还在讲你睡觉前的内容。”

      在公共场合演讲,有的人总是长篇大论、滔滔不绝,但是台下听众的思绪早已飘到了九霄云外;有的人言简意赅,将演讲的内容浓缩成一句句精简的话语,犹如一粒粒沉甸甸的石子,在听众平静的心湖里荡起层层波纹。

      1936年10月19日,上海各界人士参加公祭鲁迅先生的大会。当时著名的新闻记者、政治家邹韬奋先生在大会上发表演讲。他没有用浓重的笔墨去描述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而是用了这样一句话:“今天天色不早了,我愿用一句话来纪念先生——许多人是不战而屈,鲁迅先生是战而不屈。”

    话语虽短,但是蕴含着极为丰富的内容 —— 既有对当时不战而屈的投降派的谴责,又有对鲁迅先生“横眉冷对千夫指”的可贵品格的赞颂。一句话虽短,却让卑微者的渺小和高尚者的伟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激发了人们奋起抗争的勇气。所以邹韬奋先生的演讲非常成功,也被当时的人们誉为特色的演讲。

    林肯说过这样一句话:“在一场官司的辩论过程中,如果第七点议题是关键所在,我宁愿让对方在前六点占上风,而我在后的第七点获胜。这一点正是我经常打赢官司的主要原因。”

      在一个案件中,林肯便恰到好处地使用了这一招。在审判的后一天,对方律师用了整整两小时来总结此案,而林肯本来可以针对对方所提出的论点逐一驳斥,但是他并没有这么做,而是等到对方陈述完了,才将论点集中搭配到重要的关键点上,就这样林肯仅仅用了不到一分钟的时间,就取得了官司的胜利。

      一个是滔滔不绝、慷慨陈词的两小时的陈述,一个是短短一分钟的精简的辩驳,前者花费了时间、精力,却败了,而后者从容、淡定,却取得了后的胜利。对此我们不由得感叹精简语言的强大力量。

    我国有句俗语是这样说的:“蛤蟆从晚叫到天亮,不会引人注意;公鸡只啼一声,人们就起身干活。”的确,语言的精髓在精而不在多,多说无益。

      某公司经理招聘司机,有两位司机去面试。

    位司机说:“我有多年的开车经验,从来没出过事故,而且遵守交通法规。如果我能应聘成功,我一定把车开得稳稳的,保证经理的安全……”

    这样洋洋洒洒地说了足足三分钟,面试官点头说了句“不错”,开始面试第二位司机。

    第二位司机说:“我为别人开车时一直都遵守三条原则,即听得说不得,开得使不得,吃得喝不得。”

    如果你是面试官,也会被第二位司机的话所吸引。其实,如果你是在职场中身经百战的老手,自然晓得其中的意思:“听得说不得”是指对于领导的话要保密,只能听,不能说;“开得使不得”是指除了上班时间外,别的时间不能开这辆车,因为这是公车,要公私分明;“吃得喝不得”是指能陪领导参加饭局,但是为了保障领导的生命安全,不能喝酒。显然有经验的面试官都会录用第二位司机,这便是说话精简的妙处所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