店铺推荐

基本参数

书名:从科学知识到科学素养:科学课程深度教学研究

作者:邓阳

丛书名:深度教学研究丛书

主编:郭元祥

责任编辑:丁毅

书号:9787533493844

出版时间:2022年6月

定价:69.00

中图法分类号:G633.72

主题词:理科(教育)—课程—教学研究

开本:16

印张:27

装帧:平装

用纸:70g双胶

页码:420

字数:373千字

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通过对深度教学理论基础的阐述,将当代中国中小学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自然地理等科学课程的教学问题作为研究对象,从理科教学的本质、理科课程、理科课堂和理科教学评价等方面对理科深度教学的系列理论问题做出系统阐释,同时站在实践立场,将深度教学理论充分扎根于理科教育实践沃土,从学科思想、概念教学、科学探究、科学文化等方面深入剖析理科教育的真实案例,为广大理科教师践行深度教学理论提供策略性支持和依据。

丛书主编:

郭元祥,华中师范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华中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华中师范大学分中心副主任;中国教育学会课程论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海峡两岸能力生根计划"大陆*席专家、深度教学理论发起人暨实验学校联盟主任。2014、2018年连续两次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二等奖。

作者简介

邓阳,华中师范大学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华中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核心成员,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课程学术委员会第六届理事会理事。从事理科课程与教学论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读者定位

科学课程教师、理科教师

上架与陈列建议

教育理论·理科教育

编辑推荐

真正了解理科课程的深度教学!

目录

先导篇:研深度教学窥科学教育

第一章 科学课程深度教学概述

第一节 深度教学理论的几个核心观念

一、深度教学理论的知识观

二、深度教学理论的课程观

三、深度教学理论的学生观

四、深度教学理论的教学观

五、深度教学理论的质量观

第二节 当前我国科学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我国科学教学一直存在对“双基”的片面重视

二、素养本位的科学教学并未被真正落实

第三节深度教学理论与科学教学改革

一、扎根:充分挖掘科学知识的育人价值

二、强干:凸显科学学科思想和学科方法

三、散叶:实施多维度科学育人方式变革

四、结果:强调以学生学习表现研判教学

理论篇:悟育人价值探育人方式

第二章 构建科学知识向科学素养发展的桥梁

第一节 建立起对科学知识的科学性理解~

一、教科学的科学知识

二、教体现科学本质的科学知识

第二节 研判科学知识的结构及建构过程

一、基于科学事实建立科学概念

二、通过科学探究认识科学规律

三、在科学探究中发展高阶思维

四、理解科学过程建立科学认识论

第三节 明确科学知识承载的育人价值

一、科学知识的一般育人价值

二、科学知识的特殊育人价值

第三章 在科学教学中践行实践育人

第一节 科学实践是建立科学理性认识的重要方式

一、实践与认识密切相关

二、科学实践是获得科学理性认识的必然途径

第二节 科学实践育人的理念和目标

一、科学实践育人的理念

二、科学实践育人的目标

第三节科学实践育人的策略

一、科学实践育人的基本策略

二、科学实践育人的模式

第四章 在科学教学中践行文化育人

第一节 科学文化是孕育求真求实精神的核心力量

一、从文化视角看科学

二、从科学文化视角看科学教育

第二节 科学文化育人的理念和目标

一、科学文化育人的理念

二、科学文化育人的目标

第三节 科学文化育人的策略

一、整合科学历史,突出文化内核

二、挖掘科学教材,建立文化资源

三、重视科学探究,体悟文化过程

第五章 在科学教学中践行社会育人

第一节 科学社会议题是发展理性决策的重点场域

一、理性主义及其在科学中的体现

二、理性决策及其在科学社会议题中的体现

第二节 科学社会育人的理念和目标

一、科学社会育人的理念

二、科学社会育人的目标

第三节 科学社会育人的策略

一、巧立议题,建立多重观点

二、优选模式,激活高阶思维

三、关注话语,建立话语间性

第六章 在科学教学中践行多学科协同育人

第一节 多学科协同是理解当代科学发展的关键抓手

一、多学科性是当代科学学科发展的重要特征

二、当代科学教育愈发注重科学学科的多学科性

第二节 多学科协同育人的理念和目标

一、多学科协同育人的理念

二、多学科协同育人的目标

第三节 多学科协同育人的策略

一、设计和实施多学科课程

二、引导学生参与多学科实践

三、基于多学科情境开展教学

案例篇:评经典案例促理念落地

第七章 科学实践育人案例评研

第一节科学实践育人课堂教学案例评研

第二节科学实践育人评价试题案例评研

第八章 科学文化育人案例评研

第一节 科学文化育人课堂教学案例评研

第二节 科学文化育人评价试题案例评研

第九章 科学社会育人案例评研

第一节 科学社会育人课堂教学案例评研

第二节 科学社会育人教学研究案例评研

第十章 多学科协同育人案例评研

第一节 多学科协同育人课堂教学案例评研

第二节 多学科协同育人课程实施案例评研

展望篇:顶理论之天踏实践之地

第十一章 科学课程深度教学研究愿景

第一节 将深度教学理论融入科学课程与教学全过程

一、基于学生发展取向研判科学知识的育人价值

二、引导学生“像科学家一样思考与实践”

三、真正改变模式化、形式化的科学课堂教学状态

第二节 在科学课程与教学研究中深谙深度教学理论

一、在科学课程和教学研究中领悟并践行深度教学理论

二、打造凸显区校特色和个性特征的科学深度教学理论

参考文献

后记

节选

后记

我跟着郭元祥教授做深度教学研究已经七年有余。

我是做化学教育出身的,王后雄教授将我领进了从事化学教育研究与实践的大门。我很庆幸,在攻读博士期间,不仅得到了王后雄教授从化学教育实践层面的指导,还在课程与教学理论方面得到了郭元祥教授的教诲。我一直声称我有两位导师,他们既有深厚的理论造诣,也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我的学术人生就是在两位导师的指导下,在理论和实践的不断碰撞、不断交融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郭老师常说他和我是“忘年交”,但在我内心,我对郭老师是“仰之弥高”的。第一次聆听郭老师的课是攻读硕士期间。那时,我一直觉得自己缺乏教育理论的学习,在分析和解决化学教育问题的时候基础不够扎实。于是,我悄悄地走进郭老师给教育学院研究生授课的课堂,坐在最后一排。我清楚地记得,那堂课郭老师用一支粉笔写满了整个黑板,详细讲授了什么是知识,知识具有怎样的结构,如何从知识的符号化教学深入到知识的意义生成等问题。听课时,我不禁惊叹郭老师学术造诣之高,同时又感叹自己才疏学浅,难以完全弄懂郭老师讲的每一个概念、每一句观点。那个尽可能记满所有课堂内容的笔记本自始至终保存在我的书架上,我不时翻开,还能回想起当时边听边奋笔疾书的样子。也不知道哪来的胆量,郭老师在课堂上问第一个问题“什么是知识”的时候,我大胆举手说“知识就是经验”。郭老师听后点了点头,请我解释,我却说得一塌糊涂。由此可窥见我当时的学术水平之浅陋。但是,从学习动机的角度看,这种真实的内驱力也驱使我要不断加强对课程与教学理论的学习。

读博士期间,我才算作为正式的学生参与郭老师的课堂。郭老师上课总是很特别。记得有一次,我们的课是在咖啡厅里上的。在这样的氛围之下,我们一边听郭老师讲解,一边敢时不时插话,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也许当时我的表现尚可,竟得到了郭老师的赞许,不久之后便邀请我一起走进他的实验学校——郑州市第十二中学。那是我第一次正式跟着郭老师走入实验学校,也是我跟着他从事深度教学研究的肇始之点。说实话,我以前也会时不时到中学去,要么带学生实习,要么就是作为一个“旁观者”参加中学举办的教研活动。但是,在郑州的这次活动让我渐渐发现,原来我更需要以“研究者”的身份走进中小学,通过进学科、进课堂、进科组,真正与老师们交流教学之道,帮助他们和我自己解决教学之困。记得那次我不止听了高中化学课,还包括高中物理课。虽然我高中时相关科学课程的学习成绩一向很优异,但是真正以研究者身份去听物理课还是第一次。听完之后我发现,各科学学科之间有共性问题,也有个性问题,如果能够站在更广的视角去看待科学课程,就可以使得各类研究问题、研究观点、研究理论之间实现共生共长、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我现在想,我博士论文以“科学论证”做研究切入点,超越了以前只关注化学教育的研究视域,一定是有这次出差调研之功。

到后来,我随着郭老师去实验学校的机会越来越多。七年来,我跟着郭老师走进了大亚湾实验区、广州市南海中学、广州市新英豪中英文学校、广州一中、广州八一实验学校、华中师范大学深圳宝安附属中学、珠海中大附中、肇庆鼎湖中学、无锡市梁溪区教师发展中心、无锡市东林小学、无锡市东林中学、江阴临港实验学校、常州市华罗庚中学、武汉市外国语学校、武汉市纱帽中学、武汉市洪山实验小学等实验校、实验区,开展了大量的深度教学研究与实践工作。在这个过程中,我不仅将自己的所学所思展现和落实在一线科学教学上,同时也在一线中不断地感悟和反思,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发展自己的研究领域。我惊然地发现,原来,这就是一名学科教育研究者应有的身份定位:联结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关键“桥梁”。以前在中小学一线,我常听老师们说,教育理论都是上位的、“高大上”的、“不接地气”的。自打我跟着郭老师从事深度教学研究与实践后,我慢慢地认识到,原来我自己对教育理论的审思和对教学实践的研究竟可以实现“联通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将教育理论落地,将教学实践升华,进而帮助一线老师们认识到,理论研究是有价值的,实践研究也是可以对理论进行论证和修正的。同时,如果长期坚持对学科教学问题的研究,教学质量是可以实现本质性提升的。迄今为止,很多实验校、实验区的老师对我们的深入研究和实践竖起了大拇指,我想这就是深度教学研究`的魅力之所在。

在扎根一线的过程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事情是我亲自在广州南海中学和广州市新英豪中英文学校执教了两节化学课。这两所学校是我参与较多的实验校,也是做得比较扎实的实验校。但是,在研究与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部分老师能够理解深度教学的理论,也能够在深度教学理论的指引下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分析和诊断,然而在真正基于某个理论实施教学时,他们却很难上手,故而有老师始终无法理解深度教学理论引领教育教学变革的价值。为此,我主动请缨,在两个学校亲自执教“铁盐和亚铁盐”以及“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两节课,将深度教学理论中的问题链教学策略、科学论证教学策略、科学文化育人策略等融入这两节课的教学中,受到了两所学校领导和老师的一致好评。诚然,作为一名大学教师,在中学课堂上进行学科授课是一件看似简单但又颇具挑战性的任务,不过,在这两次教研过程中我发现,当研究者身体力行地将理念理论转化成实践样态时,整个研究就会变得更加有意义、有价值。

扎根一线使我的学术身份逐渐明晰,与此同时,我也慢慢地发现自己必须要通过这样的方式来不断实现学术发展和创新。在扎根一线开展深度教学研究的过程中,我的研究视角从博士期间对科学论证的研究发展到了对科学实践的研究,并且在此基础上将科学文化育人、科学社会育人、多学科协同育人等问题纳入研究视角,建立了自己对科学课程育人方式变革的理解。工作几年来,相关成果发表在数个SSCI源刊、CSSCI源刊、中文核心期刊中,同时也取得了一些人才培养的突出成绩。都说大学老师是“大忙人”,众多的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工作让人应接不暇,但是我逐渐认识到,作为一名从事学科教育教学和研究的大学老师,必须始终立足于一线课堂,立足于课程与教学实践。只有在与一线老师们的深入切磋过程中,自己的教学才更能有利于学生的成长,自己的研究才更能直面教育改革的问题,自己的社会服务工作才更能体现实质性价值。

在这七年的时间里,我不仅形成了自己关于科学深度教学问题的理解,同时积累了大量的案例。每每向实验区和实验校的老师们分享这些案例时,大家都赞不绝口。的确,没有扎根性的积累,哪来这么生动且鲜活的案例,哪来这么多有实质性推广和应用价值的研究成果?感谢郭老师给了我这样一个机会,让我将自己对于科学深度教学问题的理论和实践思考形成一本专著,让我把我微不足道的学术主张和案例积累转化成文字,使其受益面可以变得更大。

这本专著凝结着我七年来跟随郭老师开展深度教学研究和实践的思考,当然,相对于郭老师十五年来的研究,这显得微不足道。但是,专著的出版足以给我一个强大的驱动力,鼓励我进一步深耕一线开展深度教学探索。“每周必须走进一所中小学”,这是我近几年来始终坚持的工作之道。

本书的出版得到了福建教育出版社相关领导和编辑的大力支持,也得到了湖北省社科基金的资助,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邓阳

记于2021年岁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