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
基本信息






商品名称: 北京三万里-重大时刻来华的那些人那些事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时间:2024-04-01




作者:本书编委会


译者:


开本: 32开




定价: 78.00


页数:379


印次: 1




ISBN号:9787559674845


商品类型:图书


版次: 1 内容提要


马可·波罗、汤若望、泰
戈尔、埃德加·斯诺、萨特
、波伏瓦、大江健三郎、切
·格瓦拉、安东尼奥尼、小
泽征尔、皮尔·卡丹、萨马
兰奇、斯特恩、卡拉扬、霍
金……


不是在Z美的时光,而
是在一些微妙的历史时刻,
他们带着好奇与向往来到中
国,在北京或安家,或短游
,留下了深浅不一的足迹。
对中国来说,他们不仅是过
客,还是报信的人,是破冰
者,是开启中国时代的亲历
者和见证者。
精彩书摘



在威尼斯,大运河的东
头就是望不到边的亚得里亚
海。1271年,马可。波罗
从这里出发,穿过陆上丝绸
之路来到中国。24年后,才
从海上回到家乡。


在热那亚监狱,由他口
述、狱友记录成书的便是《
马可,波罗行纪》(以下简
称《行纪》)。如果把他讲
述的地名串起来,就会发现
两条重要的驿路,和今天倡
导的“一带一路”几乎一模一
样。


不过,马可。波罗真的
来过中国吗?这个问题,争
论了几个世纪,就连他的绰
号“马可百万”也一度成了骗
子、小丑的代名词。正是这
些质疑,让专家们各显其能
,从不同角度不断丰富着马
可。波罗的故事,至今仍有
新的发现。


马可·波罗到过中国吗?


2023年,人民教育出版
社出版的初中历史教材这样
描述马可·波罗,说他“在元
朝生活了17年……反映了中
国的富庶和先进。马可。波
罗游记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
世界的J大向往”。


这也反映了国人对他的
第一印象:一个对于东方无
限向往、不吝夸费甚至有些
过誉的西方旅行家。在近年
流行的一些网络视频里,他
还被扭曲、颠覆为一个文盲
、妄人、吹牛大王,“韦小
宝”式的人物。


即便在自己的家乡,马
可,波罗也常被质疑和讽刺
。1324年,70岁的马可。
波罗临终时,他的朋友们要
求他删除书中那些令人难以
置信的“谎言”,并称唯有如
此,灵魂才能前往天堂。尽
管如此,他的回答仍是:“
我所说的,还未及我亲眼所
见的一半。”


16世纪后,西方传教士
大批东来,看到封建专制下
日益衰败的明清,远不如《
行纪》中描述的富饶,越发
不相信此书。1871年,英
国学者亨利·玉尔在其翻译
的《行纪》导言里说,马可
·波罗遗漏了长城、茶叶、
缠足、鸬鹚捕鱼、印刷术、
汉字等中国的标志性事物,
这是不正常的。


从此,这一悬案将诸多
鼎鼎有名的学者卷人其中。
Z令他们不安的是,在素有
“汗牛充栋”之誉的中国史籍
内,居然未能寻见马可,波
罗的名字和事迹,也就是没
“铁证”。


一筹莫展时,一个研究
生却意外地发现了“孤证”。
1941年夏,杨志玖在西南
联大攻读研究生,无意间从
《永乐大典》的残片中,找
到了至今仍是独一份的典籍
证据。


那是一份关于元朝驿站
的公文,记载了坐船护送阔
阔真公主远嫁伊利汗国的三
位波斯使臣的名字——兀鲁
斛(dai)、阿B失呵、火
者;《行纪》曾记载此事,
说马可·波罗一家搭乘那条
船顺道回国,并将三位使臣
的名字写作Oulatai、
Apuscah、Coja。


马可,波罗还说三位使
者Z后只有火者(Coja)活
着,另两位死于海难;波斯
语写的《史集》中,的确只
提到火者一人的名字。信息
对上了,基本算是“铁证”。


不过,这份公文并未提
及马可。波罗的名字。对此
,杨志玖的解释是:“此文
既系公文,自当仅列负责人
的名字,其余从略。由此可
想到,他在中国的官职,大
概不太高贵,亦不为其同时
人所重视。”


时逢“二战”,许多西方
学者没能及时看到杨志玖的
论文。但令人欣慰的是,大
汉学家伯希和用西方史料,
印证和支持了杨志玖的结论



20世纪60年代,又有德
国的蒙古学家傅海波提出质
疑:马可。波罗自称在扬州
做过官,并吹嘘自己提供了
投石机技术协助蒙古大军攻
陷襄阳,前者没有史料可以
佐证,后者已被证明是不实
之词(《元史》记载,献回
回炮的是波斯人亦思马因与
阿老瓦丁)。据此,可怀疑
“马可。波罗一家长期住在
中国”不属实。


已经成为元史学家的杨
志玖,为了解释和回击,学
了多种语言,写了数篇文章
,列出种种证据。然而,风
波一浪高过一浪,1997年
,大英图书馆东方部主任吴
芳思出版《马可。波罗到过
中国吗?》一书,以畅销书
形式,把质疑论升J成了否
定论。


吴芳思的论据有三:一
是中文文献中找不到直接证
据;二是书中漏写了许多被
视为中国特征的事物,如长
城、缠足、汉字、印刷术与
茶叶;三是记载失误,如助
攻襄阳等。由此,“马可,
波罗可能从来没有到过,此
书不过是道听途说”。


吴芳思这么笃定,是因
为她到过中国。1971年,
她第一次来中国。所属的代
表团没有去参观名胜古迹,
而是参观红旗渠,去公社采
访赤脚医生。1975年,她
又来北京大学学习一年。和
中国学生一样,她每天早上
要做广播体操,白天去四季
青公社劳动,夜里还要在北
京大学挖防空洞。这样的中
国,在吴芳思眼中,有一层
挥之不去的浪漫。进人大英
图书馆后,她开始进行通俗
历史写作。


“她的立场源于对古代中
国的想象。”北京大学的党
宝海教授认为,吴芳思某些
证据源于“中国印象”。比如
长城,元朝之前,中国确实
多次建造过长城。但是,当
马可,波罗来到中国时,长
城的绝大部分都已成为荒芜
的遗址。将长城看成中国的
象征,是明长城修筑之后的
事。


关于缠足,学者黄时鉴
收集了出土的元代女鞋资料
,考据认为:元代女子缠足
的主流是“窄足”,也就是将
脚的前掌与足趾缠窄,而非
后世广为人知的“三寸金莲”
。直到明代后期,“三寸金
莲”才引起来华传教士的注
意。


P2-5
【目录】
目录
前言 破冰者的“北京印象”
第一章 东方探险:马可·波罗究竟是骗子还是大探险家?
第二章 历法血案:推进中国历法改革的“汤若望们”
第三章 泰戈尔的中国缘:一代诗哲访华,有人欢喜有人忧
第四章 红星照耀中国:埃德加·斯诺的北京往事
第五章 发现北京:萨特、波伏瓦在中国的精神之旅
第六章 破壁追光:大江健三郎“一生都在思考鲁迅”
第七章 传奇之“切”:格瓦拉与中国的深情厚谊
第八章 中国的诱惑:安东尼奥尼在中国的匆匆一瞥
第九章 交响旋风:《二泉映月》征服小泽征尔
第十章 霓裳来袭:皮尔·卡丹让中国人脱下蓝布衫
第十一章 结缘五环:萨马兰奇为何如此偏爱中国?
第十二章 琴声响起:斯特恩访华成就奥斯卡Z佳纪录片
第十三章 卡拉扬“交响”:“指挥帝王”未竟的北京遗憾
第十四章 霍金“中国简史”:“宇宙之王”为登长城威胁自杀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