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内容】
基本信息






商品名称: 人文情悟


出版社: 山西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08-01




作者:朱超群


译者:


开本: 32开




定价: 59.80


页数:257


印次: 1




ISBN号:9787203126386


商品类型:图书


版次: 1 内容提要


本书是继《人文情缘》
《人文情思》之后,作者的
第三部作品《人文情悟》问
世,于是形成了完整的作家
、诗人和文友交往的“文人
情怀”三部曲。本书分为三
部分及后记。第一部分是作
者对生活中文友的观察和记
述,第二部分是作者的读书
体会,第三部分是作者为个
人专著和主编的文集及文友
出书所写的序。本书是三方
面内容汇总之力作,也是忠
实的人文纪实作品集。
精彩书摘



第二次荟珍屋采风,有
人建议还是由第一批采风的
作家、诗人、书画家们参与
,请他们在原来作品上加工
,修改出更好的作品来。我
有自己的想法,认为第一批
作家、诗人、书画家能修改
出更好的作品来Z好,但若
要增加作品,特别是增加绘
画类和书法类作品,B须得
是其他人,于是,第二次荟
珍屋采风决定以新人为主。


在第一次采风发表大量
诗文后,有许多朋友想要参
观荟珍屋,但如何联系一事
,我也无法回答,因为我自
己也是别人介绍的,不能随
便给荟珍屋主人赵文龙添麻
烦。在这些朋友中,有一位
值得一提,那就是《少年报
》记者姜丽军,她是在上海
著名作家张锦江教授全国书
展上与我认识的。她联系我
,说想去荟珍屋参观。刚开
始我没有答应,组织第二次
采风时,就邀请了她。


组织采风活动,其实挺
麻烦的,联系时,有人愿去
,有人不愿去,有人不去是
真有事,有人是真不想去,
有事只是托词而已。好在我
人脉广,在上海滩找几十位
上海市一J的作协会员,找
一批作家、诗人、书画家,
不是难事。于是,我一个个
地联系,一个个地约定,结
果到Z后一天,还是有人因
事请假。


Z后,与黄教授约定在
荟珍屋碰头,出席的有黄强
、杜锡全、周劲草、沈裕慎
、韩建付、唐友明、王元昌
、顾建明、黄国锋、王雅军
、姜丽军等十多人。我请上
海著名作家沈裕慎先生为《
荟珍屋》一书写序,请王元
昌先生画几幅国画,请顾建
明先生写几幅书法作品。


黄国锋先生画了第一次
采风活动的国画,顾建明先
生带来一幅书法《荟珍于屋
》,赠给赵文龙会长。周劲
草先生,则带来他的新书《
人在路上》《文海拾贝》送
给大家。作家们还有几位是
带书来的,大家在荟珍屋相
互赠书。


赵文龙先生1956年出生
于上海,祖父与父亲都在上
海桂林公园工作,小时候外
祖父的大宅子带给他无限的
退想,也激发了他对木作的
兴趣。因祖父、父亲在桂林
公园任职,对“黄家花园”了
如指掌,赵文龙耳濡目染。


1974年,他到市郊梅陇
插队,住的居然是用几百根
大柱子支撑屋面的绞圈房。
那是一个幽深的大院子,房
子的木作结构深深地吸引着
他。七年间,他研究雕梁画
栋,研究榫卯文化,并拥有
了第一件藏品把精美的白木
椅子。这把椅子当年他花了
100元年底分红款,至今仍
留存着。


赵文龙Z初主要收藏老
家具、瓷器等,三十年前他
常到古玩店“淮国旧”收白木
家具。随着住房条件的改善
,很多人把老祖宗留下的家
具视为累赘,赵文龙收藏了
万余件古董家具,它们大都
保存在芸珍屋的库房里。荟
珍屋珍宝很多,且不说黄花
梨、金丝楠木家具,单就清
代的印度红木椅子,就属博
物馆J别。在赵文龙心中,
这对椅子是荟珍屋的镇馆之
宝。


1996年,赵文龙开办了
上海龙漕古典家具商行,“
以商养藏”,收藏扩大到苏
、松地区老旧家具。二十多
年时间,他收藏了明、清两
代苏、松地区古董家具数万
件。2000年,为更好地发
展和抢救木作文化,他在松
江九亭购置了十余亩土地,
建立了修复老房子和家具的
基地“荟珍屋”。


P5-6
【目录】
目录
序 文人情怀之缩影
第一辑 人文情缘
荟珍屋主和作家、诗人、书画家
一场别开生面的“迎春送福”年会
《人文情缘》有了姊妹篇
花桥有个花溪公园
愿微刊文章精品迭出
在嘉定州桥景区》朗进科百和
谱写嘉定文学新篇章
采风、写稿和发奖
相约上海
作家的追求和境界
号角已经吹响
获奖、采风和叶辛故乡文学馆
书画研究和艺术魅力
南翔采风故事
有朋自远方来
登高瞭望和随感畅想
为了2022
第二辑 读书感悟
聚会和读书有感
一生中Z美的风景
人文精雅作嫁衣
文笔精美写真情公街3个许利邵
周裕华和他的两本诗集
卫润石与他的《金汇港水》
宇杨和他的一本书
第三辑 为书作序
两次征文的结晶
文人的魅力
愿为嘉定文学作贡献
枫之叶的诗
人生情和趣
打拼者之歌
从记忆中戏说人生
紫藤花开的季节
文笔精华结硕果
会刊和文学作品
去年硕果今年摘
岁月勤勉随留影
品书百部寻诗味
构建桥梁和平台
生活印记
群聊、采风和征文
《人文情悟》后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