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语】
该书的,一是基本把握住了人物1931年前的生平脉络、行为逻辑,在程度上反映出了郑氏的“所以存在之由”与“变迁之故”,二是以时间为序叙述事件,既能独立成章,又前后照应,文笔简练,畅通易读。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文史结合"上,作者还充分借助了丰富的文学、艺术方面的史料,诗文言志表情,故无论是对郑氏的现实表现,还是对他的心迹情感,都体察细腻,解读详实,把这位复杂、有争议的历史人物,生动形象并力求历史真实地呈现出来。;
【目录】
序言 董丛林

前言



章 家世与科第

一 家世

二 科第

章 清末仕宦(上)

一 辇下微官

二 东渡日本

俸钱虚愧对流亡

对日本新政的认识

甲午战争前夕

居敬存养

三 在张之洞幕

主战与反割台

吁请修备储才折


四 从刘坤一幕到盛宣怀幕

在刘幕

到盛幕

北上入都

第三章 清末仕宦(下)

一办汉局

再入张之洞幕

新政

郑、张交谊与诗缘

二 龙州三年

军务

交涉

边策

边饷问题

三 寓居上海

与早期中国公学

预备立宪

在“丁未政潮”中

办日辉呢厂

筹议锦瑷铁路

第四章 在辛亥风潮中

一 前夕

缘起

铁路政策的推动者

在风潮中

二 “实缺官”郑孝胥

涉政追求

政治品质

游幕之影响

社会形象

三 现实应对

对的认识

对“共和”的认识

“以遗老终耳”

四 与张謇的关系考述

第五章 独立缥缈之飞楼

一 遗老身份的认同

何谓“清遗”

理论处境

现实存在

“遗老”标榜

二 “遗老”的日常生活

三 交游

第六章 复辟的努力

一 时代背景

二 复辟中的角色

阶段(1912年10月—1924年2月)

阶段(1924年2月—1925年2月)

第三阶段(1925年2月—1931年11月)

三 政治主张

“列国共管”

结“外援”

第七章 名士抑或政客

一 人生状貌

名士

名士”

投老名场

二 “行藏”观

早有来自的“海藏”

对“时”的理解

三 “节义”观

“节义”之表达

是否“愚忠”

余论

一 “满洲国”实质及郑孝胥的帝制努力

“满洲国”实质

郑孝胥的努力

郑孝胥之死

二 郑孝胥研究一步思考



附录 郑孝胥1931年前大事记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