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详情】
编辑
  ☆ 深入分析近年中考传统文化试题的考点,对出现频率较高的25个专题进行系统梳理和详细讲解。
  ☆ 知识点阐述准确、严谨,全部内容经专家审订。
  ☆ 汇集各地中考经典考题,并新拟多种创新题型。
  ☆ 举重若轻,一本书即可备考传统文化试题。

内容
  《一本书备考中华传统文化(中考版)》深入分析了中考语文试卷中传统文化试题的特点,对在中考中出现频率较高的25个传统文化主题,如儒道思想、汉字对联、书法国画、节日节气、姓氏生肖、服饰饮食、园林建筑、历史名城等,进行了详细讲解。设置了备考方案、中考真题和创意新题板块,帮助考生有针对性地备考中考传统文化试题。适合从初一到初三的学生使用。
目录
第一章 人文思想
 孔孟之道,儒家之学
 天道无为,道法自然
第二章 文化精华
 品味汉字,传承文化
 讲究对称的对联艺术
 梅兰竹菊的文化意蕴
 中国传统礼仪中的文化印记
 充满理趣的中国棋文化
第三章 缤纷艺术
 书法名帖鉴赏
 特立独行的国画艺术
 梨园雅趣,戏曲抒怀
 刚柔相济的中国古典舞蹈
 韵味悠长的中国古典音乐

显示全部信息

前言
  从儒家文化到道家文化,从梅兰竹菊到诗词歌赋,从百家姓氏到十二生肖,从汉字到对联,从书法到国画,从礼仪到节日……智慧的古人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中华传统文化经过千年的传承,已经渗透进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体现在我们的举手投足之间。
  在新的时代环境、新的挑战中,人们愈发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纷纷呼吁重视传统文化教育。颁布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要认识到加强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它系统融入到课程和教材体系中。各地新出台的中考方案也明确提出要注重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查,中考语文试卷中的传统文化试题比重逐年上升,在很多省市的试卷中占到10—20分。
  为帮助考生了解、掌握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轻松备考,我们精心编写了本书。
  知识点介绍:按中考考查要点解读儒家思想、道家思想、汉字文化、对联艺术、梅兰竹菊、礼仪知识、书法鉴赏、国画艺术、戏曲文化、古典舞蹈、古典音乐、节日节气、民间艺术、姓氏文化、十二生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家具器物、历史名城和园林建筑等25个在中考命题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专题。
  备考方案:每一个专题的知识点介绍后,还提供了备考方案。备考方案列举了历年中考中出现过的考点与题型,给出解决方案,总结备考要点,帮助考生掌握答题方法。
  中考真题:这一部分收集了历年中考相关试题,并附有详细的解析,直观呈现中考的考查方式,使考生有针对性地复习备考。

显示全部信息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书法名帖鉴赏
  书法,就是文字的书写艺术。中国书法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是以汉字为载体,以文房四宝为工具抒发感情的一种艺术门类。千年书法的演变中,涌现出了一批伟大的书法家和灿若明珠的书法作品,闪耀着古人智慧的光芒。中国书法史上,历代书法家游刃于笔墨之间,一管毛笔,一张宣纸,笔走龙蛇,在挥毫之间将自己的人格性情寄托在笔墨之中。纵横有象,书为心画,在书法中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他们的学问、才能和志向。
  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艺术门类,近年来中考试卷多有涉及。江苏南京卷中就通过一篇介绍碑与帖的文章引出对相关书法知识的考查,同样涉及了书法的鉴赏。陕西卷以请考生参加“开展书法教育,弘扬民族文化”的活动的形式,对书法知识进行了多种形式的考查,如汉字在字架格中的书写、王羲之的书法故事、颜真卿书法的特点、开展书法学习的意义等。江苏南京卷还以开展书法活动的形式考查了书法几种字体的特点、书法家的行笔风格和书法故事,覆盖面很广泛。这开启了书法知识走进中考的先河,而随着当前教育对书法重视程度的提高,对书法知识的考查必将成为以后中考语文命题的大势所趋。
  中国的书法艺术,与古文字相伴产生。甲骨文、钟鼎文一直是公认的中国书法的源头。在后世的发展中,中国书法形成了最基本的五种字体,分别为篆书、隶书、楷书、草书和行书。篆书是我国古代秦始皇时期使用的文字,字体瘦长圆滑,在古时候只用于正式的场合,线条匀净而长,体现出庄重严肃的风格,而现在通常使用在篆刻中。隶书起源于秦朝,在汉朝时期逐渐流行起来并达到**,字体比较扁,横画长直画短,呈长方形。隶书的出现使中国书法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奠定了楷书的基础。楷书也叫正楷,是对隶书的改进,工整、规范,横平竖直,书写方便,所以我们学习书法一般从这种字体开始。楷书因其稳重规整,又便于学习而具有了长盛不衰的艺术魅力。草书打破隶书与楷书的严谨规整,结构省简,笔划勾连在一起,书写流畅,不容易识别,审美价值远远大于实用价值。而行书是在楷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既较之楷书更为多姿,又弥补了草书不易识别的缺陷,写起来十分方便,在现代非常流行。
  中国书法艺术如此精湛,对其进行鉴赏自然也成了一门不易掌握的学问。拿到一篇书法作品,如何品味,如何评价,怎样欣赏,往往是初入书法领域的人比较头疼的问题。刘勰曾道“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对于书法作品的鉴赏,历代书家也在丰富的书法欣赏经验中总结出了自己的一套心得。概括而言,大致有如下几点:
1.识章法。这是书法欣赏的第一印象和整体感觉。它讲求和谐统一,形散神聚,给人以虽精心布局却又浑然天成的美感。书法的幅式有对联、匾额、扇面等多种形式,怎样在这些幅式中安排自己的行文落笔,是章法的重要内容。好的章法,要有一个主要的风格取向,或遒劲,或舒朗,或奔放,或柔美,却又能在主流中求得变化。这样,既有整齐的美感,又跳脱束缚,富于变幻,给人以和谐统一的圆融之美。从章法的角度鉴赏也应该注意五种字体的特点,在稳与变之间,不同的书体也会有所侧重,如草书主要的是变中求稳,而行书则是稳中求变。
2.品字法。字法就是字的结构,是历来书家认为的书法鉴赏的关键。字法就是通过疏与密,粗与细等字的结构的处理体现汉字摇曳多姿的形体美。字法与章法一样,也应该追求和而不同的矛盾统一,在粗细、疏密、缓急、大小等方面达到形态各异却又和谐有序的平衡。在“和”与“不同”方面,五种字体同样是各有侧重,篆书、楷书、隶书“和”的成分居多,以稳健为主;而草书和行书则是“异”的成分更多,往往不拘一格。
3.观笔法。凡是给人以美感的书法作品,笔法多是有力度的,即我们通常所说的笔力。所谓力透纸背,笔法中,力度的要求一直是居于第一位的。用笔是书家情感的外化,横竖撇捺的力度,展现的是书家的思想内涵。
4.看墨法。用墨也是书法艺术中的关键因素,古有书法“本于笔,成于墨”的说法。墨的浓淡干湿,无不关系到书法作品的艺术成就。在看似平和的墨色中创造出富有变幻美的书法作品,是最理想的艺术境界。
  总而言之,书法鉴赏的过程,是一个从整体到局部,涉及章法、结构、笔力、用墨诸多方面的过程,对于初学者,需要在对经典作品的赏析中实践运用这些方法,举一反三,锻炼出信手拈来的书法鉴赏能力。
  汉字本身的审美特征和历史演变,以及历代书法家的笔墨功夫,共同成就了华夏书法文化的异彩纷呈。现在,就让我们带着这些书法鉴赏的方法,走近这些书法文化史上夺目的明珠,去看一看这些书法家的笔墨功夫,以及他们在挥毫泼墨中勾勒出的真性情吧。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