店铺推荐
【作者】
卢晓丽,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系,副教授、教研室主任。 研究方向:计算机网络工程、计算机信息安全技术。 一.教育背景1999.9—2003.7东北大学计算机网络专业本科,获工学学士学位。 二.业务成果 主要从事计算机网络方面的教学工作,主要讲授计算机网络技术、网络设备互联技术、中小型企业网络建设与维护、局域网应用实训等相关课程。曾编写出版《计算机网络与安全管理》、《计算机网络基础与实践》、《计算机网络技术》、《局域网组建与维护》、《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实训(第二版)》等。
【内容】
《网络设备互联技术》以案例教学、典型网络系统建设的工作过程为依据整合、序化教学内容,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的模式,对网络设备互联技术的内容进行合理编排,注重基本知识与基本技术的紧密结合,力求通过网络实践训练,让读者全面掌握网络设备互联技术知识。
《网络设备互联技术》采用大量实例、截图和源程序,把工作内容图形化、操作步骤界面化,全面介绍了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知识、网络体系结构、网络参考模型、网络标准化组织、局域网技术、局域网硬件设备及IP地址的有关知识;交换机的配置与应用、虚拟局域网的划分、VTP的配置与应用、生成树协议的配置与应用,以及无线局域网的组建与维护;路由器的基本配置,静态路由、距离矢量路由协议(RIP)、增强型距离矢量路由协议(EIGRP)和链路状态路由协议(OSPF)的配置与应用等内容。
《网络设备互联技术》可作为高职高专及中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学生的教材,也可作为有关计算机网络知识培训的教材,还可以作为网络管理人员、网络工程技术人员和信息管理人员的参考书。
【目录】
章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1
1.1计算机网络技术概述1
1.1.1计算机网络的定义1
1.1.2计算机网络的功能1
1.1.3计算机网络的分类2
1.1.4ISO/OSI参考模型与TCP/IP参考模型3
1.1.5计算机网络的技术标准8
1.2局域网技术基础9
1.2.1局域网简介9
1.2.2局域网传输介质10
1.2.3局域网拓扑结构13
1.3局域网常见的硬件设备15
1.3.1网络接口卡15
1.3.2集线器(Hub)16
1.3.3交换机(Switch)16
1.3.4路由器(Router)17
1.4IP地址19
1.4.1IPv4地址简介19
1.4.2无类编址CIDR21
1.4.3可变长子网的划分方法22
1.4.4IP封装、分片与重组23
1.4.5IPv6地址24
本章小结26
课后习题26
第2章交换机的配置与应用28
2.1交换机技术基础28
2.1.1交换机的分类28
2.1.2交换机的工作原理28
2.1.3第二层和第三层交换29
2.1.4交换机数据包转发方式30
2.1.5对称交换与非对称交换30
2.2交换机的启动与口令恢复31
2.2.1交换机的启动顺序31
2.2.2命令行界面模式31
2.2.3交换机的基本配置32
2.2.4交换机的登录方式37
2.2.5交换机口令恢复40
2.3端口安全技术41
2.3.1常见的网络安全攻击与安全工具41
2.3.2端口—MAC地址表的形成42
2.3.3配置交换机的端口安全性44
本章小结47
课后习题47
第3章虚拟局域网和VLAN传输协议(VTP)49
3.1虚拟局域网简介49
3.1.1VLAN的定义49
3.1.2VLAN的优点49
3.1.3VLAN的划分方法50
3.1.4VLAN的配置与应用52
3.1.5管理VLAN54
3.2跨交换机相同VLAN间通信55
3.2.1VLAN中继55
3.2.2中继的工作方式56
3.2.3跨交换机相同VLAN间通信的配置与应用57
3.2.4VLAN故障排除60
3.3VTP66
3.3.1VTP概述66
3.3.2VTP的操作模式66
3.3.3VTP的配置69
3.3.4VTP的故障排除73
本章小结73
课后习题74
第4章生成树协议(STP)和无线局域网(WLAN)的组建76
4.1STP简介76
4.1.1冗余功能76
4.1.2STP算法实现的具体过程77
4.1.3STP端口角色和BPDU计时器78
4.1.4STP的收敛过程81
4.2PVST+、RSTP和快速PVST+83
4.2.1STP变体83
4.2.2配置原则84
4.2.3STP配置案例85
4.2.4STP故障排除89
4.3无线局域网技术91
4.3.1无线基础架构组件91
4.3.2无线局域网标准92
4.3.3无线局域网的拓扑结构94
4.3.4无线LAN的安全性95
4.4无线局域网的组建98
4.4.1无线局域网配置实例98
4.4.2无线局域网故障排除107
本章小结111
课后习题111
第5章路由器的配置与应用114
5.1路由器与数据包转发114
5.1.1路由器简介114
5.1.2路由器的内部构造114
5.1.3路由器的启动过程116
5.1.4路由器的接口117
5.1.5路由选择与数据包转发119
5.1.6等价负载均衡121
5.1.7路由器的登录方式121
5.2构建路由表126
5.2.1路由表简介126
5.2.2路由表原理126
5.2.3直连路由127
5.2.4静态路由128
5.2.5动态路由129
5.3路由器的基本配置130
5.3.1基本配置命令130
5.3.2路由器口令恢复134
本章小结135
课后习题135
第6章静态路由137
6.1直连网络137
6.1.1案例描述137
6.1.2查看路由器接口138
6.1.3局域网接口的配置与校验139
6.1.4广域网接口的配置与校验140
6.1.5CDP协议143
6.2静态路由的配置145
6.2.1静态路由配置命令145
6.2.2带下一跳段静态路由的配置146
6.2.3路由表的原理与静态路由148
6.2.4通过递归路由查找解析送出接口150
6.2.5带送出接口静态路由的配置151
6.2.6汇总静态路由155
6.2.7默认路由(缺省路由)157
6.3静态路由故障排除159
6.3.1静态路由和数据包转发过程159
6.3.2路由缺失故障排除160
6.3.3解决路由缺失问题160
本章小结161
课后习题161
第7章距离矢量路由协议(RIP)164
7.1RIPv1概述164
7.1.1动态路由协议介绍164
7.1.2距离矢量路由协议170
7.1.3度量和管理距离172
7.1.4RIPv1的特征和消息格式174
7.2RIPv1的基本配置175
7.2.1案例描述175
7.2.2配置过程175
7.2.3自动汇总183
7.2.4默认路由和RIPv1185
7.3RIPv2的基本配置187
7.3.1RIPv2概述187
7.3.2RIPv2的限制187
7.3.3配置RIPv2193
7.3.4自动汇总和RIPv2194
7.3.5禁用RIPv2中的自动汇总196
7.3.6检验RIPv2更新196
7.3.7VLSM与CIDR198
7.3.8RIPv2的校验和排错199
7.4路由表的结构与查找过程199
7.4.1路由表的结构200
7.4.2路由表的查找过程205
本章小结210
课后习题211
第8章增强型距离矢量路由协议(EIGRP)213
8.1EIGRP简介213
8.1.1EIGRP的消息格式213
8.1.2协议相关模块(PDM)216
8.1.3RTP和EIGRP数据包类型217
8.1.4EIGRP限定更新219
8.1.5DUAL算法219
8.1.6EIGRP的管理距离与度量计算221
8.2EIGRP的基本配置226
8.2.1网络拓扑226
8.2.2配置过程228
8.2.3禁用自动汇总与手工汇总232
8.2.4EIGRP默认路由238
8.2.5微调EIGRP240
本章小结241
课后习题242
第9章链路状态路由协议(OSPF)246
9.1链路状态路由协议简介246
9.1.1链路状态路由协议的优缺点247
9.1.2SPF算法248
9.1.3链路状态路由协议的层次式设计258
9.1.4OSPF消息封装259
9.1.5OSPF数据包类型260
9.2OSPF的基本配置260
9.2.1网络拓扑260
9.2.2配置过程262
9.2.3OSPF路由表266
9.2.4修改OSPF的度量和开销值271
9.2.5DR与BDR275
9.2.6重分布OSPF默认路由282
9.2.7OSPF的辅助命令285
9.2.8检验OSPF配置的命令287
本章小结288
课后习题289
参考文献293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