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   名:  工业4.0:正在发生的未来
 图书定价:  39元
 作 者:  夏妍娜,赵胜
 出 版 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5-04-01
 ISBN 号:  9787111497943
 开   本: 32开
 页   数: 0
 版   次: 1-1
  

CONTENTS
前言 全球视野下的工业4.0
引子 未来畅想:一台来自工业4.0时代的冰箱
第一章 新一轮全球工业革命的标准之争 001
前工业4.0时代 002
前三次工业革命:改变全球经济产业格局的助推器 002
新一轮全球工业革命:智能化来袭 007
进入工业4.0时代 013
从互联开始 014
高度集成化 016
数据就是核心 017
不断创新 019
生产方式大变身 021
工业4.0 VS. 工业互联网:新工业革命的标准之争 023
德国工业4.0的战略意图 024
美国的工业互联网 027
中国的选择 031
中德合作的契机 032
中国版工业4.0:中国制造2025 036
第二章 工业4.0的目标和基石 045
工业4.0的目标:智能制造 046
智能工厂—工业4.0的精髓 047
智能制造—未来制造业的发展新趋势 052
预见未来—智能制造带来的改变 057
工业4.0的硬件基础 062
精益生产—智能制造的基石 063
工业机器人—工业4.0的助手 068
工厂标准化—工业4.0的必要条件 076
工业4.0的软件支撑 080
信息物理系统—连接虚拟空间与物理现实080
大数据—掌控未来的密钥 089
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系统—通往工业4.0
的阳关大道 097
工业4.0的人才保障 103
工业4.0对人的改变 103
工业4.0时代人的作用 107
工业4.0时代人的培养 108
第三章 工业4.0的实践 114
西门子的数字化魔力 115
自己生产自己 116
可见即可得 118
流程更快、更优化 120
全程透明的数字化物流 122
宝马:机器人接管工厂 124
未来工厂 125
变形金刚 129
自动化个性定制 133
大众与库卡:人机领跑工业4.0 135
大众:与机器人互为“同事” 136
库卡机器人:人工智能并不“高冷” 139
SAP:推动工业4.0从理念到应用 142
SAP HANA:大数据时代的创新 142
物联网:助力工业4.0落地 145
信息化:让生产、物流更加智能 146
博世:看智能工厂有多智能 148
洪堡物流中心 148
伊门斯塔特工厂 152
硅谷与智能化浪潮 155
谷歌:“智能硬件+互联网”布局 155
特斯拉:智能产品+智能生产 160
第四章 中国的工业4.0之路 164
构建软硬件一体化智能系统 166
软件即未来 167
制造执行系统:构建智能工厂的核心 169
全面使用智能设备 174
大力推进人才队伍转型 180
助推职业教育变革 182
重视岗位培训 185
潜心夯实精益管理 187
参考文献 194
作者简介 196
 
商品基本信息
商品名称: 工业4.0(实践版):开启未来工业的新模式、新策略和新思维
作者: (德)阿尔冯斯·波特霍夫,恩斯特·安德雷亚斯·哈特曼
市场价: 46.00
ISBN号: 9787111501183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其他参考信息(仅供参考,以实物为准)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语种:
出版时间:2015-5-1 版次:1 页数:230


编辑推荐
工业4.0正在全球掀起新一轮的工业革命,所有这一场角逐的相关者都在面临同样的问题:工业4.0将如何落地?从何处实施? 工业4.0不仅提高了制造业生产效率,而且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生产关系。面临新的机遇,我们如何尽快创造并适应全新的商业模式? 工业4.0给传统制造业企业的转型升级提出了挑战,同时给中小型制造业企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德国的制造业企业正如何实施工业4.0? 工业4.0由于其高度的智能化和网络化,给制造业厂商的经营和管理带来了挑战,面临新的环境,企业如何升级自身的管理运营方式? 随着工业4.0时代的到来,围绕发展智能制造、智慧工厂和智能机器人等领域,传统制造业所需的人才如何转型?新型人才如何培养? 随着工业4.0时代的到来,在新技术与新模式的洗礼下,谁将把握机遇,成为国际制造业的新霸主?精彩推荐姐妹篇 《工业4.0——即将来袭的第四次工业革命》

内容简介
作为德国联邦政府“高科技及创新战略”主要元素之一,针对未来的“工业4.0”项目将推进传统工业的信息化,如工业化生产。在物联网化的进程中,通过虚拟世界与实体世界的融合,建立虚拟—现实系统,实现在新时代下,技术流程与在德国的生产商业流程共同成长。德国经济与能源署(BMWi)开展的“工业4.0时代机械自动化”科技项目是“工业4.0”项目的一部分,而本书也因此得以出版。本书概括展示了机械自动化及工业4.0背景下工作的未来导向,并指出科研领域、工业领域以及工作者即将面临的主要挑战、机遇和风险。本书所展示的发展趋势,为生产及自动化、机器人、虚拟工程、农机以及教学工厂等领域提供了解决方案范本。

作者简介
阿尔冯斯波特霍夫(AlfonsBotthof)
在获得物理学大学学业之后,首先在软件开发及通信电子工程人员培训行业工作。自1988年起,波特霍夫就职于V D I / V D E 创新技术有限责任公司(VDI/VDE Innovation Technik GmbH),工作重点是对可行的高新技术以及相应的社会经济学议题(信息和通信技术及其应用,特别是精密技术及系统技术、系统集成、物联网、自主系统)进行创新型研究。波特霍夫负责德国经济与能源署(BMWi)开展的“工业4.0时代机械自动化”科技项目的相关研究并参与政府“工业4.0”项目的实施及推广的全过程。波特霍夫也是柏林VDI/VDE创新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社会及经济部副部长。

恩斯特安德雷亚斯哈特曼(Ernst Andreas Hartmann)
1995年在德国亚琛工业大学获得心理学博士学位,主要针对工业领域人机系统构架及组织结构心理学问题进行研究。20世纪90年代,哈特曼曾任曼海姆约翰德雷(John Deere Werken Mannheim)工厂的组织和流程发展的内部顾问。至2000年,哈特曼一直在亚琛工业大学负责一个研究小组。2002年,哈特曼在亚琛工业大学教授心理学课程,并获得工作及组织心理学专业特殊任教资格,从那时起,哈特曼成为亚琛工业大学工作体系及流程构架专业编外讲师。2004年4月起,哈特曼担任柏林VDI/VDE创新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社会及经济部部长,2007年起,成为该公司创新及技术研究所(iit)所长。

目录 


推荐序一
推荐序二
前言

第1章 工业4.0时代到来,我们应该怎么办?
自动化及工业4.0时代的工作未来
欧洲关于企业的组织机构、跨企业组织新模式,“无工厂生产”、个性化批量生产以及自调式或自理式生产系统的讨论,启发企业内部进行思考,如何将新模式、新生产方式融入工业4.0之中。
工业4.0时代下的工作形态:过去的辉煌与未来的挑战
未来将要面临两大挑战。一是要将所获得的知识用于分析及描述促进学习式工作模式,应用在工业领域构建真实的工作系统。二是要解决自动化进程中所遇到的两难困境,即解决学习式工作形态所遇到的障碍。

第2章 工业4.0时代,未来工作的展望
工业4.0背景下的工作——应用工作学协会的预期
在工业4.0时代,随着工作内容及任务产生变化,对工作者的知识、才干、技能、能力也都有了新的需求。现在看来,对灵活度、抽象度、问题解决能力、独立处理、沟通能力以及自我组织能力的要求尤为突出。
未来的自动化之路
工业4.0意味着应用于智能工厂生产的新逻辑与质量。智能产品在生产系统中担任自主角色。它们与机器、工人以及其他系统元件———如生产控制技术———进行交流,以一个自主的非人工生产要素完成其任务、参与控制生产流程。

第3章 工业4.0时代,工业领域的机遇与挑战 
另辟蹊径走向工业4.0——机遇及限制
通向工业4.0有两条路:一是将一个高度机械化——虽然并非无人——工厂作为发展目标。另一条道路——也称为以人类为中心的CIM (HCIM)——强调的是人类在生产流程中将起到中心作用。
机器人协同工作——愿景及现实 
随着计算能力的提高、数据量及传感器的增加,未来的计算机将如科幻世界一般,有能力完成迄今为止通过人类完成的(思维) 任务。届时,工作及经济领域将发生剧变,而给消费者带来的益处在于个性化产品的价格将居于可承担范围之内。
工业4.0时代的工作优化——农业技术视角
对于农业经营者来说,提高能力以应对日益复杂的流程并能够正确执行,至关重要。而工业4.0概念引入自主优化、自主设置、自主诊断及认知流程,对优化农业领域意义重大。
提升内部物流运输机器人自主程度——工业4.0时代技术发展及其应用
在人口变迁背景下,未来的发展趋势显示出,上文提到的合理化效应——即机器替代人工——从社会学角度看,也可能起到积极作用:可以在人才缺乏的时代,依旧保持生产竞争力,顺利运输货物。
学习型工厂对工业4.0的意义
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背景下,通过工业的相互联合,能够更加提高效率。通过学习型工厂可以更快地获得数据,以及时进行优化。因此学习型生产系统是工业4.0受益方。

第4章 工业4.0的核心主题及发展战略
生产工作的发展前景
工业4.0系统的安装过程和投入生产被认为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活动和工作结构必须要显示出高度的灵活性和出色的解决问题能力,并且不能够轻易就为某个状态(最终状态) 下定论。 
工业4.0大背景下的生产系统的实现
第四次工业革命是否成功,极大程度上取决于设计方案是否成功而有针对性地在组织这个方面做出了决定性改变。人力与技术因素应该依据组织的设计与架构调整和定位。
创新需要能人借助虚拟工程开创新的工作文化
工业4.0时代产品和服务从以技术为基础到以人为本的过渡能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的创新程度。高度创新的经济意义在于低成本和高质量。
通过人机团队的构建摆脱自动化的窘境
自动化若是没有人的参与,是无法成功运行的。人类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必须更加明确,抹去这一角色并不是一种出路。我们应该取消对人类与机器任务的僵化分配。理想的任务分配不该在事前就决定好,而是在任何时刻根据既定的分配策略基于当时的需求重新决定。这种动态性可以借助一种新的人机关系视角来实现,即人机团队(MMT)。

第5章 工业4.0的未来前景
人机互动合作下的工作系统构建——以机器人技术为例
随着传感技术、传动机制以及导航领域科技的迅猛发展,工业机器人被投入更多的领域加以使用,同时突破了工业机器人的传统应用方式。由以往的人机空间分离的共存方式转向更紧密的人机互动合作乃是大势所趋。
工业4.0时代的工作导向——新视角及待解决问题
工业4.0时代的工作世界是可塑造的,也是需要塑造的。未来的工作形态须参考社会技术系统理念的三个维度:“人类”,“组织”以及“技术”。经实践得知,“组织”尤其重要。因为可通过企业内部、企业间的组织来实现增值。

文摘

 

序言

 

商品基本信息
商品名称: 工业4.0——即将来袭的第四次工业革命
作者: 【德】乌尔里希·森德勒(Ulrich Sendler) 主编
市场价: 45.00
ISBN号: 9787111471615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其他参考信息(仅供参考,以实物为准)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语种:
出版时间:2014-7-1 版次:1 页数:197


编辑推荐
德国经济以其强大的工业基础为特征,特别是它的机械与设备制造、汽车工业和能源工业。工业4.0的实施是对未来发展的关键。 ——德国议会国务秘书,联邦经济技术部部长 ErnstBurgbacher 物联网和服务网在制造业中拥有巨大的创新潜力,如果我们成功把基于网络的服务整合进工业4.0,将极大地扩展这种潜力。 ——德国工业-科学研究联盟交流促进组织成员 JohannesHelbig 深刻把握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发展新趋势。近来,国际社会对新工业革命的讨论比较多,尽管观点各有不同,但较为一致的看法是信息技术和制造业进行融合,加上新材料、新能源等技术的重大突破,将引发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 ——工信部副部长 苏波 新一轮工业革命正在深化,发达国家纷纷实施再工业化战略。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深刻地改变着制造业的生产模式和产业形态,是新工业革命的核心技术。 ——中国工程院院长 周济 工业4.0(Industrie4.0)强调“智能工厂”和“智能生产”,其实质是实现信息化与自动化技术的高度集成,旨在保持德国制造业在全球的竞争优势。当前,中国制造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受到高端制造业向发达国家回流,低端制造业向低成本国家转移的双重挤压,因此,学习和借鉴工业4.0的理念,建设智能工厂,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是推动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一剂良方。 ——e-works总编 黄培精彩推荐:实践版 《工业4.0(实践版):开启未来工业的新模式、新策略和新思维》《工业4.0》姊妹篇:《机器人革命:即将到来的机器人时代》

内容简介
“工业4.0”是德国联邦教研部与联邦经济技术部在2013年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提出的概念。它描绘了制造业的未来愿景,提出继蒸汽机的应用、规模化生产和电子信息技术等三次工业革命后,人类将迎来以信息物理融合系统(CPS)为基础,以生产高度数字化、网络化、机器自组织为标志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工业4.0”概念在欧洲乃至全球工业业务领域都引起了极大的关注和认同。西门子作为德国代表性的工业企业以及全球工业业务领域的创新先驱,也是“工业4.0”概念的积极推动者和实践者。

作者简介
鲁思沃(Siegfried Russwurm)教授是西门子公司董事会成员和工业部的首席执行官(CEO)。在完成其制造工程学的大学学习后,鲁思沃教授于1992年作为医疗技术部门的生产计划员和项目负责人进入西门子公司开始了他的职业生涯。随后他在德国和瑞典担任了该公司的众多重要领导职务,其中包括运动控制系统的业务管理职务。
从2006年起,鲁思沃成为了西门子医疗系统集团执行管理层的一员。2008年,他进入西门子股份公司管理委员会,成为领导公司人力资源部门,劳动董事及欧洲、非洲和中东地区分公司负责人的主管。2010年,鲁思沃接管了工业部的领导工作和对企业信息化和企业供应链管理中央机构的监督工作。
乌尔里希森德勒(Ulrich Sendler),生于1951年,毕业于克雷菲尔德市恩斯特莫里茨阿恩特人文中学。在经过奥迪公司内卡苏尔姆工厂的模具制造人员培训和位于海尔布隆市的德劳茨模具制造公司的数控编程人员培训之后,进入海尔布隆大学学习精密仪器工程学,并于1985年获得硕士学位。
随后,他在总部位于内卡苏尔姆的科尔本施密特公司CAD系统开发部门任职,再后来成为海德堡CAD-CAM报告杂志的一名编辑。
自1989年以来,他成为虚拟产品开发和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LM)领域的一位独立记者、作家和技术分析师。2009年,海德堡柏林施普林格出版社出版了由他主编的《产品生命周期管理概论》。此外,他还是费尔达芬工业峰会——系统领导2030年的发起人和组织者。
格哈德鲍姆(Gerhard Baum)是IBM工业研究院的成员和IBM汽车部门负责欧洲及新兴市场汽车业务的副总裁。
在完成航空航天技术的大学学业后,鲍姆进入奔驰公司,开始了碳纤维技术开发和CAX应用研究的职业生涯。随后他逐渐接管了IBM德国、欧洲和全世界的销售、解决方案和咨询等领域的领导工作。
格哈德鲍姆目前的研究重点是先进的交通工具和产业转型。此外,他还是埃斯林根大学工业咨询委员会的成员。
霍尔格伯切丁(Holger Borcherding)教授曾在汉诺威大学学习电气工程,并于1999年在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直到2003年,他在哈默尔恩市的伦茨驱动系统有限公司任伺服控制器的开发主管。2003年,他被任命为德国莱姆戈市东威斯特法伦—利珀大学的电力电子技术、电力驱动技术和电磁兼容性教授。他与一个由13名科技人员组成的工作团队合作进行电驱动技术和电力电子的电磁兼容性的研究。
从2011年开始,除了教授职位之外,伯切丁教授还接管了驱动和自动化阀门领先者伦茨SE公司创新部门的专业领导工作。他负责协调伦茨SE公司内部和外部的研究工作,并成为伦茨SE公司在标准工作组和行业协会中的代表。
曼弗雷德布罗伊(Manfred Broy)博士是慕尼黑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系软件和系统工程专业的教授。他的主要研究课题是软件在网络世界中的作用。
作为德国国家科学与工程院(acatech)的成员,受德国联邦教育及科研部委托领导异度物理系统的研究,该课题广泛研究了在全球联网的下一阶段异度空间和嵌入式系统的联合可能产生的影响和具备的潜力。
马丁艾格纳(Martin Eigner)教授于1985年成立了由其担任执行合伙人的EIGNER PARTNER有限责任公司,并在公司转型为股份制公司后担任了董事长。2001年7月至2003年8月,他担任公司新总部位于马萨诸塞州沃尔瑟姆市(美国)的艾格纳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技术官一职。2003年该公司的一部分被出售给美国的Agile公司,2007年公司的剩余部分被出售给美国的ORACLE公司。艾格纳先生于2001年7月成立了ENGINEERING CONSULT咨询公司,并自那时起一直任该公司总经理一职。
在1980年获得卡尔斯鲁厄大学(TU)CAD领域的博士学位后,马丁艾格纳教授就成为罗伯特博世有限公司业务部技术数据处理和组织的负责人。在这个职位上,他主要负责技术数据中心(CAD,CAE,工作计划,零件清单,数控等)的工作,还负责电子开发和微处理器应用、合理化(流程,材料和零部件的合理化)、产品许可和产品变更管理方面的工作。
自2004年10月1日起,作为工程博士的他成为凯泽斯劳滕技术大学虚拟产品开发教研室的负责教授。
1979年,胡桉桐(Anton S. Huber)在西门子公司半导体业务部开始了其职业生涯。在从事了各种人员管理和生产线管理方面的工作之后,1989年,他负责收购了美国的本迪克斯电子公司,并承担了随后将该公司整合到西门子汽车LP公司中的管理任务。1991年,胡桉桐成为了西门子汽车LP公司的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随后又成为巴伐利亚州罗达赫汽车空调系统业务部的负责人。1996年,他成为了西门子自动化与驱动集团(A&D)过程自动化及仪器业务部门的负责人。胡桉桐领导了西门子所收购的西屋公司与发电部门(KWU)中常规电厂的业务整合工作。
自1999年10月起,胡桉桐成为了西门子自动化与驱动集团执行委员会成员,并负责研发和生产以及在亚太地区的业务发展。
赫伯特 K.科勒(Herbert K.Kohler)教授于1976年进入了当时的戴姆勒—奔驰公司,并任职于公司工厂的生产规划部门。1982年,他在斯图加特大学获得了博士学位。
在赫伯特 K.科勒的领导下,戴姆勒-奔驰公司于1992年成立了“环境、技术和运输”中心。1993年,他加入了梅赛德斯—奔驰的开发部门并负责战略性产品的规划管理,该工作他一直做到1999年年底。1998年,他被授予斯图加特大学名誉教授称号。
在从事了产品管理、乘用车销售工作之后,2000年10月科勒教授开始负责车身与动力系统研究所的工作。从2006年8月至2009年3月,他负责戴姆勒股份公司新创建部门“车身与动力系统”的集团研究与预开发。2009年4月至2012年4月,他成为新成立管理部门“电子驱动器和未来交通”在研究和预开发方面的负责人,其中也包括电池驱动的开发。
自2012年5月起,科勒教授负责戴姆勒集团新成立的研究和预开发管理部门。自2002年3月起,他成为戴姆勒股份公司的环保全权代表。
马蒂亚斯施通普弗勒(Matthias Stümpfle),斯图加特大学机电工程硕士学位(专业:通信原理),并在该校通信网络和计算机工程系获得了博士学位(导师是P.J.库恩教授)。施通普弗勒于1997年进入戴姆勒研究所,在帕洛阿尔托(美国)进行世界上台互联网汽车的研究。从那时起,他参与了从基于光纤的信息娱乐总线到利用后端基础设施的车辆互联网连接解决方案的多个架构项目。
施通普弗勒目前负责戴姆勒公司研发中心的“系统架构和平台”预开发部门。


目录

前言
章工业4.0:通过系统生命周期管理(SysLM)控制工业的复杂性乌尔里希·森德勒(UlrichSendler)
第二章软件:工业的未来鲁思沃(SiegfriedRusswurm)
第三章作为下一次工业革命基础的创新格哈德·鲍姆(GerhardBaum)
第四章中小型机械制造业——系统开发也是灵活和高度创新的霍尔格·伯切丁(HolgerBorcherding)
第五章使用基于模型的软件和系统工程作为一致性系统生命周期管理(SysLM)的元素曼弗雷德·布罗伊(ManfredBroy)
第六章系统生命周期管理平台上基于模型的虚拟产品开发马丁·艾格纳(MartinEigner)
第七章数字化企业的目标:实现生产与产品研发的数字可视化
胡桉桐(AntonS.Huber)
第八章作为高档汽车关键指标的连通性马蒂亚斯·施通普弗勒(MatthiasStümpfle)和赫伯特·科勒(HerbertKohler)

文摘

序言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