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樊登被誉为“中国很会讲书”的人。2013年成立的樊登读书会是知识付费时代当仁不让的先行者,拥有300万付费会员,成为读书人的奇迹。樊登读书会崛起的真正根源是——“读书是一辈子的事”真的是樊登的信仰和坚守!
  当他听到人们说“我没时间读书”“我看不进去”“我一把年纪了,看书还有用吗”……所有的这些说法,他惋惜,却没有轻视。他把大家的痛点当作自己的课题。为了解决人们生活中的痛点,他终日思考:我能不能把一本书讲得更有趣,帮助大家快速学习?有什么至关重要的哲理,是人们应该看到却总是忽视的?我讲的是否能真正地帮助一个人改变他的生活?
  樊登以身践行,他精通大量历史、哲学、文学经典,又精读商业理论、管理学、心理学的新知。几乎成了一个“行走的百科全书”,并在四年的时间里,以深入浅出的方式,阐释了事业、家庭、与心灵的认知与成长,超过1亿人次的收听!
  大量的阅读与分享,让樊登洞察了高效阅读的终极秘密和方法,分享在《读书是一辈子的事》中。本书涵盖樊登对认识自我以及如何成长的关键思考。小编认为,你没有理由拒绝这本书,除非你拒绝所有的书!
  如果你是想获得心智升级的年轻人,想要快速崛起,同时要兼顾三方面:*要控制时间成本。第二要打破思维边界。第三要克服知识焦虑。《读书是一辈子的事》帮你提升认知效率,从根源克服焦虑与恐惧。
  如果你是一名教育家和家长,更不可错过本书,国际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研究表明:促进人的脑力活动,*有效的手段是通过阅读。《读书是一辈子的事》是一本帮你摆脱思维束缚、获得内在提升的阅读指南。
  *后,小编还要把这本书推荐给广大智识阶层和社会精英。
  在《读书是一辈子的事》中,樊登用深入浅出的方法,讲透“指数思维”“人工智能”“可汗学院”“万物互联”的本质,让我们一起快速连接未来,在各种不确定性中收获时代趋势红利。 
内容简介
       读书能塑造一个人的一生:我们读什么书,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读什么?怎么读?如何借由阅读,进而思考、践行?
  樊登历时4年,深度解读150本好书,超过1亿人次收听。他提出“读书是一辈子的事”的理念,并分享了自己的选书方法、速读秘密以及独立思考的窍门。
  此外,本书涵盖了樊登对认识自我以及如何成长的关键思考,以发掘内在天赋、不断精进、进阶突围贯穿个人的成长路径。
  旨在帮助读者改变固化思维,通过科学和心理学的有效方法,直面业已清晰的未来挑战,成为拥有终极竞争力的强者。
作者简介
樊登:樊登读书会创始人;曾任中央电视台主持人,北京交通大学教师;西安交通大学本硕,北京师范大学博士;荣获国际大专辩论赛冠军。
爱读书、善讲书的樊登缔造了一个靠读书也能收入过亿的事业——樊登读书会,基于APP为大家每年讲50本好书,并已成为互联网时代现象级和指数级成长的组织!
目  录
上 篇 认识自己
关于认识自己的废话 
幸福的方法:事关幸福的积极心理学
幸福是一种能力
幸福的四个象限 
决定幸福的思维方式
正念的奇迹:让焦虑自然消散
痛苦的根源在哪里
在生活中修习正念
正念之行路漫漫
我战胜了抑郁症:请记住,你并不孤独
什么是抑郁症 
九个抑郁症患者的故事
这样战胜抑郁症
前  言
亚当和夏娃受了蛇的教唆,要吃智慧果。这个时候,人类的命运其实是有转机的,那就是他俩去跟上帝商量一下,问上帝究竟该不该吃。因为上帝对他们很不错,而且上帝经常在伊甸园里散步,很容易就能碰上。可这俩孩子为啥就不问呢?各位不要以为这是无聊的猜想,这里面隐含着对人类原罪的认识,因为这是人类犯下的第一个错误,而这个错误在其后不断地重新上演。这个错误就叫作懒惰。
  懒惰是原罪?没错!懒惰的背后是恐惧——对未知的深深恐惧。甚至连问一问上帝,哪怕被拒绝也没什么损失的情况下,人类依然会恐惧于面对这个结果。沿着这条懒惰的动力线看下来,知道自己为什么生活得那么按部就班了吗?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硕士、博士,然后停止学习!大部分人学习只是为了拿到按部就班的成果,至于为什么要这么做,懒得去想。因此,我们人生中最需要克服的阻力就是“惯性”!我在讲书时最常用的例子是堵车,明明知道堵车的时候生气是无济于事的,我们还是特别缺心眼地生气,暴躁地按喇叭。为什么?惯性!不用动脑子,按照大部分人、大部分场景的内容设定,此处应该暴躁。不要觉得好笑,我们每个人的大部分时间都是生活在惯性设定的程式当中的。上学的时候,读书是惯性的安排,拿到文凭后不读书了也是惯性的安排。只有极少部分人愿意停下来想想:为什么一定要遵从惯性的安排?我可不可以不这么懒惰和恐惧?这些人就叫作智者。
免费在线读
关于认识自己的废话

  从苏格拉底到现在的哲学家,无数的“大脑袋”所做的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帮助人们认识自己。从目前“吃瓜群众”的数量来看,这个工作不算成功。所以,就当是废话吧,也不在乎我再多说一些。
  首先,我们得知道为什么认识自己是一件困难的事。小孩子在刚出生的时候是困惑的,他们以为整个世界与他们是合一的。小胳膊一挥,好像整个世界都在动。后来,慢慢发现自己哭的时候别人似乎并不难过,才知道自己和世界的不同,但依然倔强地认为世界应该听自己的。所以,所有三岁前的孩子都有过不讲理哭闹的时候,那是因为他们不能理解居然别人没有和他一样的感受。等到受了很多现实的挫折后,他们才学会观察和理解他人。
  大部分人会觉得世界比自己要强大和重要得多,所以通过世界的反馈来定义自己。为什么让一个孩子看电视长大会情商比较低?因为他对电视所做的事电视没有反馈,所以他无从判断这件事的对错和尺度。大部分人的发育就到这里了,世界怎么反馈我,我就是什么。我的收入排名、学历、出身、社会荣誉,这一切就构成了我的人生和追求。当然,总会有智者停下来问问:这真的是我吗?这真的是我想要的吗?
  佛陀为了这件事在菩提树下苦苦思索,突然明白,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皆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我们通过大量的人生经验总结出来的那些社会标准,竟然成了遮蔽我们认识自己的*障碍。这些妄想、执着究竟是什么?简而言之,就是惯性。就像智者不理解人为什么总在不断地追名逐利,我们也无法理解飞蛾为什么执着地扑火。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惯性行为,太执着了就会有伤害。比如,一个小时候因家庭贫困而被嘲笑过的孩子,就有可能为了面子活一辈子,顿顿饭都要抢着埋单;一个被父母伤害过的姑娘,就要在男朋友面前各种“作”,以证明对方在乎她;从小被严格要求的学霸,做什么事都不能令自己满意,焦虑得睡不着觉……这就是惯性的来源,你无法选择。
  幸好还有智者们:老子说要复归于婴儿,就是要复所有的伤,回归到与天地合一的境界;佛陀说要破除我执,就是要打破惯性,重新认识自己和世界的关系;孔子说自己70岁以后随心所欲,不逾矩,他老人家应该是和自己和解了。如果你觉得这些人离你太远了,你只需要知道怎样才能不用还房贷,那你这辈子恐怕有还不完的房贷了。人最怕生活在一个对痛苦习以为常的世界。麻木并不能减少痛苦,相反,对生活麻木的人往往对痛苦更敏感。比如一个声称破罐子破摔的人,就很有可能因为一次不公平的对待而报复社会。中国古人讲:以理化情。越接近这个世界的原理和真相,就越觉得众生可爱、可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