店铺推荐
【推荐语】
暂时没有内容
【作者】
唐蕊,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研究员,长期从事中共党史研究的工作,是党史研究的专家。
【内容】
《领袖故事丛书》收录的人物,都是在创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伟大斗争中和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伟大事业中立下了汗马功劳或创造了丰功伟绩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周恩来的故事(青少版)》通过多个生动详实的故事,将伟人周恩来从出生一直到晚年的生活和奋斗历程串联起来,为读者展现了一个饱满生动的形象,再现了周恩来的人格魅力、政治智慧和军事才能。丛书是培养青少年读者爱国主义精神的良好范本,亦为广大读者重温历史和伟人伟绩提供了很好的机会。
【目录】
暂时没有内容
【书摘插画】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在东北模范学校的三年中,时刻关心国家和世界大事,关注国内外的形势和社会问题。在学校里,老师也经常向学生讲述时局的危急和历代民族英雄的故事,激励学生们的爱国热情。暑假中,他到同学何履祯家做客。那里是沈阳南郊沙河南岸的魏家楼子,是当年日俄战争的战场。村后的山上留有沙俄立下的碑,村东头的烟龙山上有日本军国主义者所建的塔。何履祯的祖父何殿甲带他们到日俄两军曾经激烈争夺过的烟龙山察看,当地的老人向他们悲愤地诉说沙俄军队血洗这个村子时的悲惨情景。看到这一切,周恩来对当时流传的一首歌曲有了更深的认识:“辽东半岛风云紧,强俄未撤兵。呜呼!第二波兰错铸成。哥萨克对肆蹂躏,户无鸡犬宁。日东三岛,顿起雄心,新仇旧恨并。舰队联樯近,黄金山外炮声声。俄败何喜,日胜何欣,吾党何日醒。”真实的场景更刺激了周恩来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责任感。
  1911年10月,震惊中外的辛亥革命在湖北武昌爆发了,并迅速波及全国。这场革命改变了中国历史的方向,给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带来了新的希望。成立时,东关模范学校一片欢腾,五色旗冉冉升起。这样欢欣鼓舞的场面,让周恩来无比兴奋,他找来剪刀,“咔嚓”一声,剪断了象征奴役、屈辱的辫子。他是学校中第一个剪辫子的学生。在清朝,强迫全国的男子留辫子,作为臣服的标志,否则会被处决。清末的时候,剪辫子成了革命派人物的壮举,象征着与旧时代的决绝。周恩来的这一举动在当时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
  东关模范学校的一位历史教员高戈吾,对周恩来的影响很大。可以说,周恩来走上革命道路与他也有着很大的关系。高戈吾经常向学生鼓吹反清革命,并且把章太炎的文章和同盟会的刊物拿给学生读,还曾把邹容充满激情地鼓吹革命的小册子《革命军》借给周恩来看,周恩来由此看到了很多进步刊物。周恩来的伯父也非常爱国,两人在一起经常谈论时局和社会变革。周恩来在高老师等人的影响下,热烈地同情革命,也更加深了对近代屈辱的理解。
  1911年底,魏校长给大家上修身课,这一天的课题是“立命”。“立命”这一名称取自中国古典《孟子·尽心章》中的“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句。大意为:作为人,有的早年夭折,有的健康长寿,这都是由天命来决定的,所以要在活着的时候努力修身养性、勤奋学习以待天命,尽到做人的本分。魏校长希望学生在社会剧烈变革的大环境下,不要迷失了方向,失去了对人生意义的正确把握。有感于此,魏校长停顿下来,问学生:“读书是为了什么?”教室里安静得很,没有学生主动回答。魏校长走下讲台,一个一个问。他问前排的学生:“你为什么读书?”这位学生回答:“我为光耀门楣、光宗耀祖。”有其他学生投来赞同的目光。或者,在几千年的中华传统中,这也不失为一个正统的回答。还有学生回答:“为明礼而读书。”这样也不错,明礼自知,也算立命之本。有一个学生站起来,很认真地回答:“我就是为了给父亲争口气,祖辈们都没有识字的。”也许,他也没有错,甚至从家族的角度看,他勇敢地踏出了第一步,做了父辈想做而没做成的事情。这时候,教室里已经有些乱糟糟的了,同学们开始有些议论。魏校长问到了周恩来。周恩来站起来,庄重地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响亮的回答震惊了同学们,也让魏校长兴奋:“有志当效周生!”从此,周恩来真正开始以振兴中华为己任,并终其一生为了这个目标而奋斗。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