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详情】

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古典名著百部藏书:弟子规

*:39.80元

作者:李毓秀

出版社:云南出版集团,云南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年8月1日

ISBN:9787222078550

字数:

页码:438

版次: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商品标识:

编辑推荐


暂无

内容提要


《中国古典名著百部藏书:弟子规》:中国古典名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智慧结晶,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源泉。中国古典名著是中国传统价值观的体现,彰显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书写着中华民族的喜怒哀乐,张扬着中华民族的性格。
阅读古典名著,品鉴古今智慧,涵养精神世界,阅读古典名著,领悟先贤哲思,修养自我心灵,阅读古典名著,体味圣哲隽语,塑造个人风骨,创造人生辉煌,阅读古典名著,知往古来今事,明天地人间理,阅读古典名著,改进处世方法、工作态度、努力程度、思维方式和心态信念。
名著精读,感受国学博大精深。

目录


一 总叙
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弟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

二 尽孝
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
冬则温 夏则清 晨则省 昏则定
出必告 返必面 居有常 业毋变
事虽小 勿擅为 苟擅为 子道亏
物虽小 勿私藏 苟私藏 亲心伤
亲所好 力为具 亲所恶 谨为去
身有伤 贻亲忧 德有伤 贻亲羞
亲爱我 孝何难 亲恶我 孝方贤
亲有过 谏使更 怡吾色 柔吾声
谏不入 悦复谏 号泣随 挞无怨
亲有疾 药先尝 昼夜侍 不离床
丧三年 常悲咽 居处变 酒肉绝
丧尽礼 祭尽诚 事死者 如事生

三 行悌
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
财物轻 怨何生 言语忍 忿自泯
或饮食 或坐走 长者先 幼者后
长呼人 即代叫 人不在 己即到
称尊长 勿呼名 对尊长 勿显能
路遇长 疾趋揖 长无言 退恭立
骑下马 乘下车 过犹待 百步馀
长者立 幼勿坐 长者坐 命乃坐
尊长前 声要低 低不闻 却非宜
进必趋 退必迟 问起对 视勿移
事诸父 如事父 事诸兄 如事兄

四 谨言
朝起早 夜眠迟 老易至 惜此时
晨必盥 兼漱口 便溺回 辄净手
冠必正 纽必结 袜与履 俱紧切
置冠服 有定位 勿乱顿 致污秽
衣贵洁 不贵华 上循分 下称家
对饮食 勿拣择 食适可 勿过则
年方少 勿饮酒 饮酒醉 最为丑
步从容 立端正 揖深圆 拜恭敬
勿践阈 勿跛倚 勿箕踞 勿摇髀
缓揭帘 勿有声 宽转弯 勿触棱
执虚器 如执盈 人虚室 如有人
事勿忙 忙多错 勿畏难 勿轻略
斗闹场 绝勿近 邪僻事 绝勿问
将入门 问孰存 将上堂 声必扬
人问谁 对以名 吾与我 不分明
用人物 须明求 倘不问 即为偷
借人物 及时还 人借物 有勿悭

五 守信
凡出言 信为先 诈与妄 奚可焉
说话多 不如少 惟其是 勿佞巧
奸巧语 秽污词 市井气 切戒之
……
六 爱众
七 亲仁
八 学文
附录一、了凡四训
附录二、声律启蒙·上卷
附录三、声律启蒙·下卷

作者介绍


作者:(清代)李毓秀 郑永安

文摘


版权页:



插图:





究竟什么样的事,这里却没有明说,大致应该是指道德上的禁忌。既然这话的所指比较模糊,那么在实际运用中就可以有较大的套用空间,诸如孩子乱拿别人东西、说脏话、乱花钱之类,凡是不合适的做法都可以用这条规则加以训诫。当然,要孩子将所有的小事一一汇报之后再施行是既不必要也不可能的,生活中大量无关紧要的小事,肯定不会随意被扣上“擅为”的帽子。如此看来,这一条又似乎有很大的随意性,把它列为儿童的行为规范,其用意究竟如何呢?换一个角度想,这里字面上虽然用的是禁止的句式,但重点或许并不是为了告诉孩子不要做某一类事,而是重在一个“擅”字。
换句话说,即使是不算很坏的事,凌躐于父母之上自作主张,同样是不可取的。在家庭中应该长幼有序,特别是作为年幼者,应该充分尊重父母的意见。否则,即便是做了有价值、有意义的事,在为子之道上依然是有所欠缺的。如果从这样的角度理解,那么这一条的意义便在于让孩子树立一个基本的敬畏心。古人常说,天地君亲师都是需要敬畏的,天地属于抽象的哲学概念,与自然的、可见的天和地之间还有一段距离,孩子未必能有所体悟,而君和师对年龄较小的孩子来说也还尚未接触,那么,父母便成了第一个要学会敬畏的对象。敬畏不是单靠打骂之类惩罚出来的,那样或许只有畏而没有敬。
它应该是一个完整的、长期的习惯养成的过程,一旦有所敬畏,对今后整个人生都有莫大的益处。人的一生总会处于漫长的修炼之中,修炼主要是和自己不良的情绪、欲望、习惯斗争,最终管束好自己走在一条正确的路上。如果没有由衷敬畏的对象,自我管束是不可想象的,也是没有方向的。自我管束的方法因人而异,北宋名臣赵抃的做法是在自己的床头悬挂父母的肖像,每天睡前逐一思索自己一天的所作所为,借助父母的力量为自己做好监督。这对于一个从小深深接受孝道的人来说无疑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