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详情】
商品详情

套装包含:

郑永年论中国:中国的知识重建 ISBN:9787520700207

郑永年论中国:中国的文明复兴 ISBN:9787520700658

郑永年论中国:中国通往海洋文明之路 ISBN:9787520703918

内容简介

《郑永年论中国:中国的知识重建》

本书是中国问题研究专家郑永年教授十年来关于中国知识重建研究的集大成之作,收录了作者在专栏已发布的文章以及访谈录。

现实地看,改革开放以来,尽管中国国门大开,中外之间有越来越多的交往,但是中国和世界之间对很多问题的看法的分歧则越来越大。很多人在谴责西方世界的偏见。但向世界说明中国当是中国人自己的任务。中国缺少一个能够向外在世界解释自己的知识体系。长期以来,中国知识界的各个阶层和群体,一直在借用他人的概念和理论来解释自己,结果不仅不能解释自己,反而曲解了自己。这需要知识分子也即知识的生产者思考西方的知识体系是如何产生的,我们自己如何能够生产自己的知识体系。从更高层次来说,任何一个文明的核心就是知识体系,也就是说,中国文明复兴的关键就是中国知识体系的创造。从这个角度来说,这个集子关切的是中国的文化软力量问题。

《郑永年论中国:中国的文明复兴》

本书收录了作者过去数年对中国的文明复兴研究的论文和演讲稿。着重从中国道德体系建设、意识形态崛起,话语权建设以及知识体系建设的角度探讨中国的文明复兴。分析了道德解体现状、原因和道德重建;中国当前意识形态状况和重塑中国社会意识形态的必要性;并从国际话语权和中国知识体系建设两大重要方面探讨中国的崛起和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在文章结尾部分还附录了儒学与现代国家建设的主题访谈,讨论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华文明复兴的意义。


《郑永年论中国:中国通往海洋文明之路》

本书收录了郑永年教授多年来对中国的海洋地缘政治的研究成果。一方面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分析中国自古代的重视陆地地缘政治向重视海洋地缘政治的转变历程, 并以英美等大国崛起成为海洋大国为例阐明中国走向海洋大国之路的必要性。选题还对“一带一路”倡议,南海问题,与中国海洋地缘政治有联系的复杂国际关系进行了精辟的讲解论述,并且就如何处理海洋地缘政治与陆地地缘政治、国际外交关系提出了政策性建议。

作者简介

郑永年,(1962—),浙江省余姚人。中国政治、社会问题与国际关系专家,现任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国际中国研究杂志》(国际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和《东亚政策》主编,罗特里奇出版社《中国政策丛书》主编和世界科技书局《当代中国研究丛书》共同主编。历任北京大学政治与行政管理系助教、讲师,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研究员、**研究员,英国诺丁汉大学中国政策研究所教授和研究主任。先后获得美国社会科学研究会\麦克阿瑟基金会(1995-1997)和美国麦克阿瑟基金会(2003-2005)研究基金。主要从事中国内部转型及其外部关系研究。其主要兴趣和研究领域为民族主义与国际关系;国际和东亚地区安全;中国的外交政策;全球化、国家制度和社会转型;社会运动与民主化;中国政治与中央地方关系。

目录

《郑永年论中国:中国的知识重建》

目录 序言
第一章 中国知识的悲歌时代
一、中国向世界解释自己,为什么都是错的
01.中国还不能回答“中国是谁”
02.西方“看着苹果(西方)来论述橘子(中国)”
03.中国“依葫芦画瓢”,是中西方相互“误解”的重要原因
二、中国国际知识链上的低附加值问题
01.研究体制和政策上的阻碍因素
02.学术组织的泛行政化
03.院士制度也在“寻租”
三、思想贫困及其方法论根源
01.道德拜物教
02.权力和知识的心理边界
03.画地为牢自我禁锢
04.事物的意识形态化和政治化
05.知识的娱乐化和虚假化
第二章 知识就是权力
一、知识分子与权力
01.知识就是权力:知识分子可通过创造知识获得权力
02.西方知识分子的权力来自解释现实的能力
03.中国传统知识体系,知识分子与权力
04.当代中国知识分子与权力
05.简单的结论
二、知识体系是最强软实力
01.中国在国际事务中还没有话语权
02.没有知识体系,就没有国际话语权
03.思想和思维被殖民:中国为何还没有自己知识体系
第三章 除了专业主义,什么都不缺
一、知识体系与教育哲学
01.为什么要谈教育哲学
02.中国教育界和知识界缺什么
03.中国传统教育哲学及其弊端
04.中国近现代教育哲学
二、知识创新与中国高等教育改革
01.高等教育管理体制问题
02.高等教育人才培养问题
03.高等教育知识创新问题
04.中国高教改革与“文凭病”

第四章 中国知识体系的未来:解释比改造更重要
一、建设中国自己的知识体系
01.首要任务是中国人要了解自己
02.如何建设中国自己的知识体系
03.中国“走出去”的现实路径
04.中国话语权建设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05.中国话语体系建设
06.教育哲学的未来—专业主义
二、知识、力量与责任:中国知识群体向何处去
01.中国社会意识形态,已经进入危机的“百花齐放”时代?
02.中国社会阶层及其思想状况
03.知识、权力和责任:经验和教训
04、如何建立一个负责任的知识体系
三、在“知”和“行”之间:智库的角色
01.政策研究者的“知”与“行”
02.政策研究者的职责

《郑永年论中国:中国的文明复兴》

目录 序言
第一章:中国社会道德体系重建
第一节 金钱社会与文明不安全
1. 金钱是*的?
2. “命系一钱”的中国社会
3中国年轻一代金钱膜拜,谁之过?
第二节 中国社会到了道德重建的时候
1.中国的GDP主义及道德的解体
2. 道德解体与中国人的生存危机
3. 道德解题的根源:是市场还是政治
4. 如何重建中国社会道德体系
第二章:中国社会意识形态的崛起
第一节 新全球主义意识形态从何而来
1. 新全球主义心态从何而来
2. 意识形态何以迅速变革
3. 中国应避免中西方意识形态冷战
第二节 中国意识形态当代转型
1. 中国意识形态的两极化及其后果
2. 国家建构与执政党之间的张力
3. 为什么中国需要建设国家意识形态?
4. 社会意识形态的崛起
第三章:中国话语体系建设
第一节 中国的也可以是普世的
1. 中国在国际事务中还没有话语权
2. 中国必须提升国际话语权
3. 中国话语权建设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4. 中国的话语体系建设
第二节 中国外交的大变局与大抉择
1. 中国的抉择决定世界未来格局
2. 经济依赖不是和平的保证
3. 中国的选择
第四章:从文明角度把握中国的未来
第一节 告别中国百年悲情
1.中国正发展新的文明因素
2.文明自信需配合政治自信
第二节 包容使中国更强大
1.中华文明发展的四个阶段
2.当今中国仍需要中学为主、西学为次
3.塑造中国价值需要找回三个传统
第三节 中国文化体系重建
1. 中国能否为世界提供一种新的文化选择
2. 是什么阻碍了文化软实力的崛起
3. 文化创新的三个解放
4 .新的文化选择
第五章:儒学:能成为中国软力量的核心吗
1. 儒学与现代国家建设
2. 东亚的儒家特征
3. 文明竞争与儒学的未来


《郑永年论中国:中国通往海洋文明之路》

目 录

第一章:中国的海洋地缘政治形势分析

一、中国海洋地缘环境:东海、南海和印度洋

二、中国传统国际定位的困局

三、G2结构和中美关系

四、亚洲是中国地缘政治的重心

五、非洲和拉丁美洲:商业利益和战略考量

简单的结论

第二章 中国如何崛起成为海洋大国?

一、海洋国家与海洋地缘政治

二、中国地缘政治:从陆地向海洋

三、如何实现军事上的崛起

第三章 如何守住南海生命线?

一、对中国南海问题局势分析

二、为什么美国的地缘政治转向亚太

三、如何考量南海“僵局”的真实情况

四、中国在南海问题上必须要有所作为

五、在南海问题是避免陷入中国“梦想”

六、反思中国在南海问题上的老思路

简单的结论

第四章:地缘政治大变动时代的国周边关系

一、地缘政治的大变动时代

二、地缘政治大变动的原因

三、应当追求东亚共同体吗

四、和印度要确立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第五章地缘政治背景下的中美博弈

一、贸易战还是技术冷战?

二、地缘政治、世界秩序与中国

三、美国对中国的冷战思维

四、如何掌握中美博弈的主动权

第六章 “印太”概念的兴起与“一带一路”倡议

一、印太概念背后的国际秩序变迁

二、“一带一路”回答中国要如何“走出去”

三、“一带一路”探索新国际规则

作者简介

郑永年(1962—),浙江省余姚人。中国政治、社会问题与国际关系专家,现任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国际中国研究杂志》(国际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和《东亚政策》主编,罗特里奇出版社《中国政策丛书》主编和世界科技书局《当代中国研究丛书》共同主编。历任北京大学政治与行政管理系助教、讲师,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研究员、资深研究员,英国诺丁汉大学中国政策研究所教授和研究主任。先后获得美国社会科学研究会\麦克阿瑟基金会(1995-1997)和美国麦克阿瑟基金会(2003-2005)研究基金。主要从事中国内部转型及其外部关系研究。其主要兴趣和研究领域为民族主义与国际关系;国际和东亚地区安全;中国的外交政策;全球化、国家制度和社会转型;社会运动与民主化;中国政治与中央地方关系。

前言

前 言

中国传统上一直是一个陆地国家, 尽管有很长的海岸线, 但海洋地缘政治从来就不是政府要考虑的事情。原因也不难理解, 那就是, 中国从来就没有计划要成为一个海洋国家。只有一个国家要成为海洋国家的时候, 海洋地缘政治才会变得重要起来。而中国要成为海洋国家, 只是近来的事情。尽管中国不可避免也必须成为海洋国家, 但从海洋国家的历史看, 这会是一个艰苦的过程。在现在这个阶段, 有两个相关的问题已经变得非常重要。第一, 中国要成为海洋国家, 首先必须培养海洋意识。海洋国家首先是一种海洋文化和海洋意识。中国数千年里是陆地国家, 具有浓厚的陆地意识和陆地文化, 要培养一种海洋意识和海洋文化需要艰苦的努力。第二, 这种新的海洋意识和文化的需要并不是说陆地意识和文化就不需要了。中国需要认识到, 尽管海洋变得重要起来, 中国的陆地也仍然重要。中国所需要的是一种平衡, 一种海洋地缘和陆地地缘之间的平衡, 一种海洋意识和陆地意识之间的平衡。如果中国继续仅仅强调陆地的传统, 或者放弃陆地专注于海洋, 中国的生存和发展都难以得到持续。

近代海洋国家起源于欧洲, 这并非偶然。海洋国家不仅仅是特殊的地缘政治的产物, 而且更是文化的产物。起源于地中海区域的欧洲文化就其本质来说就是海洋文化。与此不同, 欧亚大陆国家属于大陆文化。波斯是典型的欧亚大陆文化, 而希腊则是典型的地中海文化。古希腊所产生的文明, 在很长的历史时间里, 其影响传播到从地中海地区、南欧到北非的广大地区, 并且涉及政治、文化、经济和文明活动的方方面面。地中海地区也利用其海洋的优势, 抵挡住了来自陆地的外来入侵,包括蒙古和阿拉伯世界。历史地看, 欧亚大陆国家依赖的是陆地。陆地国家所争取的一切都是和土地相关, 它们之间的所有贸易和人口流动都在土地上进行。属于地中海文化的西欧国家到处扩张, 但他们最终在从北非到中东一线被伊斯兰国家挡住, 因此他们就开始另找出路。葡萄牙、西班牙首先开始成为海洋国家, 荷兰、英国随后, 它们从不同的路径到达了新世界, 印度洋、东亚、东南亚, 几乎是世界的各个角落。

与陆地国家相比较, 海洋国家体系产生了无比巨大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互动以及大量的人类活动。在海洋文明从地中海传播到大西洋, 跨过印度洋而到达太平洋和东亚的过程中, 海洋国家的扩张导致了国家间和文明间的巨大冲突。今天的世界体系无疑深受海洋文化遗产的影响。欧洲国家体系是16 世纪之后海洋力量造就的, 这个体制在大英帝国时期到达了*, 随后是美国。尽管美国既是海洋力量, 也是陆地力量, 但其陆地力量可以忽略不计, 因为美国不面临来自陆地的任何威胁。因此, 不难理解, 近代以来, 海洋主导着国际经济, 谁主导海洋,谁就主导世界经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