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推荐
《形而上学的基本概念——世界、有限性、孤独性》被Vittorio Klostermann编入《海德格尔全集》第29/30卷,是海德格尔弗莱堡大学1929/30年冬季学期的讲稿,共542页。很多国外海德格尔研究者高度重视此书,在研究中大量引用,做《海德格尔传》的萨弗兰斯基称之为“秘密代表作”,在传记中专为此书开辟了一个章节。其重要性可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形式上更加有意识地摆脱学院哲学风格



海德格尔在1930年前后的一段时间里,大多讲稿的内容是解读哲学史,虽说此间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莱布尼茨、康德、黑格尔等思想的解读极具创造性,但这种工作毕竟要遵循前人路数,使用他人术语。而恰恰就在这段大规模解读哲学史期间,这部长达30余万字的巨著,却是海德格尔“秘密”地用自己的话语讲哲学,摆脱传统学院哲学风格的尝试非常明显。



2、内涵丰富而深刻且极具特色



讲稿开篇是长达90多页对哲学或形而上学概念和功能的颠覆性阐发,与《什么是形而上学》等三篇标志海德格尔思想重要“转向”的论文密切相关,而且,与大多不问世事的纯理论探讨不同,其中不时流露出某种源自于那个特殊时代和现实的迫切感,颇为引人注目。接下来是大篇幅(约150页)对无聊(langweile)这种基本情绪的分析,海德格尔现在认为,哲学的根本功能是唤醒此在极限处境下的情绪,三种无聊形式的描述层层递进,并紧密结合时间来讨论,最终将孤独的此在“当下”抛到虚无面前,直面存在本身,以现象学方式“做”哲学的功力和魅力,在这部分展现至极。第三大部分是海德格尔独特的“自然哲学”,具体说“现象学动物学”,这在他的所有著作中极其罕见,这里却占据了150多页。对动物之动物性的现象学描述,为的是通过人与动物和无生命物的比较,最终阐明人性和“世界”概念,说明人是“形成着世界的”存在者。最后100多页表明,人之所以能造就世界,其根本在于对逻各斯的感应,由此过渡到海德格尔独特的逻各斯和真理学说,我们从中明显可以看到与《论真理的本质》,后来《形而上学导论》乃至后期思想之间的紧密关联。



3、对于把握海德格尔30年代思想发展或“转向”意义重大



海德格尔的“转向”问题对于理解其思想具有实质性意义,转向之发生在这部书稿中得到集中表达。《存在与时间》完成的是此在及其时间性结构的分析,之后的《现象学的基本问题》和《康德和形而上学问题》开始对作为领会存在视域的时间结构进行探讨。而本书稿*的特点在于,对时间的讨论是随着具体探讨无聊情绪过程展开的,最深层无聊情绪当下被唤醒,与本真时间视域的展开同步发生。孤独此在在这种当下*处境中形成世界,是感应古希腊意义上逻各斯的结果,作为去蔽的真理随着这种感应而发生,但由于此在是时间中的有限存在者,因此,去蔽同时又必然是遮蔽。海德格尔转向的思路由此清晰可见。



4、有助于理解海德格尔的政治事件与其思想的关系



“秘密”代表作的称呼无疑与其政治内涵和海德格尔的政治事件不无关系。虽说有关此事众说纷纭,但如果不将其政治事件作为研究其思想的具体而重要的内容,他的所谓实践哲学之实践性就会大打折扣。而本书无论在探讨形而上学概念时表现出的现实关怀,还是在现象学地唤醒情绪的过程中,甚至在通过分析动物性彰显人性的章节中,政治“要素”都若隐若现,稍加注意,就能发现海德格尔在这一段其思想乃至行为最活跃期难以掩饰的躁动与不安,感受到时代对他本人之此在的逼迫,这部手稿可以说是研究这方面问题的难得资料。



总之,有把握认定,这部著作是海德格尔在同时期大规模解读、进而解构哲学史的基础上,尝试用自己的话语表达的思想的一次秘密大爆发,翻译价值很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