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1.可读性强的人类学专著:本书为近现代文化研究名著,被译成30多种语言,行销100多个国家,是每一个对二战或日本历史有兴趣的人的经典。

2.日本国民性格解读经典:深入浅出剖析日本的传统与现在,引发世界关于矛盾民族性格的讨论

3.晏榕译作,公认的经典译本:本书译者为著名翻译家、诗人晏榕,该译本为学界公认的经典译本,语言质朴流畅,通俗易懂,适合大众阅读。译者作为翻译家和诗人都具有大量的拥护者,号召力巨大。

4.装帧时尚典藏精装:适合现代读者品味的时尚精装书封设计,全新包装,内外兼修,让读者爱不释手的版本。


【内容简介】
编辑

1.可读性强的人类学专著:本书为近现代文化研究名著,被译成30多种语言,行销100多个国家,是每一个对二战或日本历史有兴趣的人的经典。

2.日本国民性格解读经典:深入浅出剖析日本的传统与现在,引发世界关于矛盾民族性格的讨论

3.晏榕译作,公认的经典译本:本书译者为著名翻译家、诗人晏榕,该译本为学界公认的经典译本,语言质朴流畅,通俗易懂,适合大众阅读。译者作为翻译家和诗人都具有大量的拥护者,号召力巨大。

4.装帧时尚典藏精装:适合现代读者品味的时尚精装书封设计,全新包装,内外兼修,让读者爱不释手的版本。

内容简介

《菊与刀》为美国著名文化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的文化研究专著,初是作者奉美国政府之命,出于分析、研究日本社会和日本民族性之目的所做的军方调查报告。本书自1946年正式出版后,在美国、日本等国引起强烈反响,被誉为现代“日本学的开山之作”。

本书问世至今已被翻译成30多种语言,创下了天文数字般的3000万册销量。更值得称道的是,本书作者对日本人性格和文化的定义已经成为一个具有世性的解读范本,被认为是研究日本无法绕过的经典之作。

作者简介

鲁思.本尼迪克特(1887—1948),出生于纽约,1909年毕业于瓦萨学院,是美国当代著名文化人类学家、20世纪初少数的女性学者。鲁思受到法兰兹.鲍亚士的影响,同爱德华.萨皮尔提出早的文化形貌论,认为文化如同个人,具有不同的类型与特征。其代表作品有《种族》《菊与刀》等。

译者简介:

晏榕,著名翻译家,文学博士,人文社科基金项目主持人,主要从事东西方诗学及文化理论研究。已出版《圣jing故事》《宽容》《菊与刀》等多部译著。

精彩书评

一个岛上的小国,竟然参与了两次世界大战,战火遍及欧洲、亚洲、美洲,甚至非洲,真是令人深思,我了解这个民族就是从《菊与刀》开始的。

——美国总统 乔治?布什

本书著者的学识和能力令人惊叹。她栩栩如生地描绘出日本人的精神生活和文化的全貌,并推导出关于日本文化的具有决定意义的基本特征。

——日本著名评论家 川岛武宜

日本不是一个普通正常的国家,它是一个隐藏在“暧昧”表象之下,无与伦比的单一民族集团性和不择手段的进取性的国家。不管“菊”也好,“刀”也好,都是维护大和民族共同体,进取扩张的手段——不同的手段而已。在日本人的世界里,两种截然相反的东西,构成了奇特的“互补”。

——新加坡前总理 李光耀

目录

1??? 译?者?序

1?? 第?一?章?课题:日本

15?? 第?二?章?战争中的日本人

32?? 第?三?章?各就其位

58?? 第?四?章?明治维新

75?? 第?五?章?历史和社会的负恩者

88?? 第?六?章?报恩于万一

102???第?七?章?报答难承受

111???第?八?章?让名声清白

137???第?九?章?人情圈

151???第?十?章?德行的窘境

178???第十一章?自我修养

197???第十二章?儿童的获知

232???第十三章?投降日以来的日本人

精彩书摘

第一章?课题:日本

日本人是美国曾与之全力作战的难捉摸的敌人。在与其他任何强敌的战争中,我们都没有必要考虑如此迥然不同的行动和思想的习惯。正如之前的沙俄于1905年所遇到的情况一样,我们与之作战的是一个不属于西方文化传统,却有着充分的武装且受过严格训练的民族。西方国家认为,即使在战争中,也应该遵循一些符合基本人性的战争惯例,这对日本人来说是不存在的。这使得太平洋上的战争不仅仅是一系列的岛屿海滩登陆战,也不只是无法克服的后勤供应问题,了解敌人的本性成了首要问题。为了对付他们,我们必须要了解日本人的行为方式。

困难是巨大的,自日本紧闭的大门被打开后的75年来,日本人总是被极为怪异的一串“但是,又……”这样的措辞来描述,这在对世界上任何民族的描述上都从未有过。一位严肃的观察家在论及日本以外的民族时,说他们彬彬有礼,就不大会再加一句“但是又傲慢无礼、专横自大”;当他说到某民族的举止行为无比强硬时,也不会加上“但又容易适应激烈的变革”;当他说到某民族性格温顺时,也不会去解释说他们不易服从来自上级的管控;当说他们忠心耿耿而宽宏大量时,他就不会再去宣称“但是又背信弃义、心怀叵测”;当说他们勇敢成性时,就不会细说他们的怯懦;当说到他们的行动完全不顾他人评判时,就不会接着讲他们有着一颗真诚的良心;当描述他们的军队有着机器人般的纪律时,他不会接着描绘这支军队的士兵怎么样不服管教,甚至以下犯上;当他描述一个民族热衷于西方文化,就不会再去强调他们强烈的保守主义;当他写一本书描述一个民族普遍崇尚美,从而给予演员和艺术家们以极高荣誉,并在菊花栽培方面煞费心力时,通常该书就不会再由作者做出补充,去讲该民族如何崇尚刀剑和武士的无上荣誉。

然而,所有这些矛盾却组成了关于日本书籍的经纬。它们是真实的,刀剑和菊花两者都成了这幅图画中的一部分。在极大程度上,日本人既好斗又和善,既尚武又崇美,既蛮横又有礼,既刻板又善变,既温驯而又不愿受人摆布,既忠心耿耿又容易背叛,既勇敢又怯懦,既保守又易于接受新的方式。他们极为关心别人对他们行为的看法,但当他人对其过错一无所知时,他们又会为负疚感所困囿。他们的士兵极为守纪,却不屈强力。

在了解日本对美国来说已变得如此重要之际,这些矛盾以及许多其他同样纷乱的矛盾就不能被不加理睬。危机在我们面前接连出现,日本人将会干什么?有没有不入侵它而使其投降的可能?我们该不该轰炸皇宫?我们对日本战俘能有什么期望?在对日本军队和日本本土的宣传中我们该说些什么才能拯救美国人的生命并削弱日本战斗至后一人的决心?在了解日本的人之间也存在严重的分歧。当和平来临,日本这个民族需要持久的军管法来维持其秩序吗?我们的军队必须准备同日本的山脉要塞中那些走投无路而又死命坚守之徒进行战斗吗?在法国革命和俄国革命之后,日本也必须发动一场革命才能迎来世界和平吗?谁将领导这场革命?或者,日本民族只有灭亡?这使我们的判断产生了极大分歧。

1944年6月,我受命研究日本。我被允许使用作为一个文化人类学家所能用到的一切技术来讲清楚日本是怎样一个民族。那年夏初正是我们对日本的大反攻刚刚显示真实威力的时候。美国人仍在讲着对日战争还将持续三年,或者十年,甚至更长时间。在日本,人们则议论战争会持续一百年。他们说,美国取得了局部的胜利,但新几内亚和所罗门群岛离他们的本岛还有几千公里。日本的官方报纸几乎不承认海军的失败,而日本的人民也仍把自己看作是胜利者。

前言/序言

译者序

1944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已近尾声。在欧洲战场,德国败局已定,美国开始制定对德的战后政策。而在亚洲和太平洋战场,日本军国主义的战争机器还在疯狂地运转。面对这个与自己有着巨大差异的东方民族,美国高决策层认为有两大棘手问题亟待解决,一是日本终会不会投降;二是如果日本投降,是否需要保留其天皇体制。美国政府将这两大问题交给了杰出的女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

鲁思·本尼迪克特(1887—1948),曾就读于美国瓦萨尔学院和哥伦比亚大学,获博士学位,她的老师是被称为“美国文化人类学之父”的博亚斯。本尼迪克特学识渊博、治学严谨,此前已在原始宗教、人种学和民族人格理论方面有过丰硕成果,并在1934年写出代表作《文化模式》。“受命”于美国政府之后,她采用文化人类学的科学方法,写出一份关于日本的长篇研究报告,报告里预测了日本会投降,并指出要保留日本原有的统治体制。战后,美国制定的对日本的治理政策以及日本的社会发展状况与这份报告的意见惊人的一致。1946年,作者将报告加以整理,并加上了研究方法和日本投降后情况的概述(即本书第一章和第十三章),以《菊与刀》为名正式出版。由于作者对日本社会和日本民族有多方面的了解和深刻见地,此书一出版立即在日本引起强烈反响,连日本学者也认为此书是了解日本文化的好读本,甚至认为通过这本书日本人才能真正了解自己。半个多世纪过去了,这部著作仍然被世界各国研究日本民族的学者广为论及,奉为圭臬。

但是,由于战争的原因,本尼迪克特在写这部书时没有机会到日本进行实地考察,而且此前她一次也没有到过日本,这也是为什么仍有些人对这部著作有看法的原因。那么,本尼迪克特本人又是以什么独特方法来解决这一看起来是文化人类学研究之大忌的呢?其实在本尼迪克特的文化模式理论中,提出了各种文化具有各自特定的民族心理和民族精神,特定的文化支配特定的行动和思维方式,而人类文化学则应侧重研究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即文化结构对民族人格的整塑和影响。在本书的第一章,作者也清楚地讲到了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方法问题,并不惜笔墨描绘了日本民族的矛盾和双重的人格。她以“菊”与“刀”来概括日本人的文化特征和性格的二元性,因为在日本,“菊”是皇室的家徽,而“刀”又是武士道文化的象征,显然这样一种具象概括是颇有深意的。由此矛盾入手,作者分析了日本文化的秩序观或等级观,从政治法度到社会风俗,从价值体系到生活小节,从道德伦理到人格修养,从上层统治到日常经验,无不贯穿了细致入微的文化模式和人格理论层面的民族文化特征分析。在这一过程中,作者综合运用了比较研究方法,将日本文化与西方的欧美“罪感文化”及东方的中国儒家“仁道”文化相对比,把日本文化总结为一种独特的“耻感文化”。这一成果对于日本社会文化研究来说无疑是个巨大贡献。“罪”是要靠内心来主动反省的,而“耻”则是因外力而被动感受到的,前者隶属于个人,而后者依附于群体。和“罪”相联系的是“赎罪”,是良心的自责和忏悔;和“耻”相联系的是“雪耻”,是人前的报复和炫耀,二者有着天壤之别。然而对于日本人来说,“耻感”却是高于一切的,它决定着人们的价值判断、行为选择和义务认同。由此,日本民族在一定时期内的人类秩序观念、天皇和神道观念、战争观念乃至武士道精神,均可一一迎刃而解。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尽管著者一次也没有到过日本,但她却通过各种可能的渠道(包括去战俘营中了解被俘的日本士兵)搜集了众多详尽的材料,正是依据这些生动而有说服力的材料,作者令人信服地刻画了日本民族的社会文化特征。所以,应该说本尼迪克特在写作此书时确实是做到了扬长避短,在不利条件下做到了当时美国政府所允诺的“利用一个文化人类学家所能利用的所有方法”来进行她的研究,从而使《菊与刀》成为文化人类学研究应用的一个成功范例。

中国和日本隔海而邻,在文化渊源上也有着亲密的关系,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影响深远。无疑,两国在许多方面都有相似之处。但中国真的了解它身边的这位邻居吗?我在此书的翻译过程中,比以往更深切地体会到了中日两个民族在文化和心理上的巨大差异。一方面,日本的神道教让它自足、尊大、偏执和佞狂;另一方面日本又是个岛国,在历史上长期处于中华文化的边缘,这又构成了日本文化人格中的那种敏感、脆弱、悲苦和孤绝的色彩。这两方面使日本这个民族显得极其特别。但不管怎样,当今世界的一体化已是大势所趋,任何文化中心主义都已不符合人类文明发展的潮流。因此,互相了解对于中日这两个都有着民族优越感习惯的民族就变得尤为重要。

本书据美国波士顿Houghton Mifflin公司版本译出,部分涉及日本历史文化的内容参考了长谷川松治的日译本(社会思想社1972年版)。全书由甄远宁、小森校订,时值酷暑,在此向他们致以深谢。译文力求忠实于原文,但由于译者水平有限,加之时间仓促,错误疏漏之处还请读者朋友们批评指正。

晏?榕


【目录】
1??? 译?者?序 1?? 第?一?章?课题:日本 15?? 第?二?章?战争中的日本人 32?? 第?三?章?各就其位 58?? 第?四?章?明治维新 75?? 第?五?章?历史和社会的负恩者 88?? 第?六?章?报恩于万一 102???第?七?章?报答最难承受 111???第?八?章?让名声清白 137???第?九?章?人情圈 151???第?十?章?德行的窘境 178???第十一章?自我修养 197???第十二章?儿童的获知 232???第十三章?投降日以来的日本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