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于志刚 ,男,1973年生,洛阳人。中国政法大学网络法研究中心主任,*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法学学士(1995年,中国人民大学)、法学硕士(1998年,中国人民大学)、法学博士(2001年,中国人民大学),2001年进入中国政法大学任教,次年破格晋升副教授。2004年至2005年赴英国牛津大学做访问学者,2005年破格晋升教授,2006年被遴选为博士生导师,同年开始兼任北京市顺义区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至今,2009年——2012年5月任研究生院副院长,2012年5月任教务处处长,2015年5月任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2007年入选*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0年获北京市五四青年奖章,当选第11届全国青联委员,2013年受聘为最高人民法院案例指导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   近20年来在《中国社会科学》、《法学研究》、《中国法学》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出版《传统犯罪的网络异化研究》等个人专著12部,合著多部,主持*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等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近20项。曾获*高校优秀科研成果奖、霍英东青年教师奖、钱端升法学研究成果奖、司法部科研成果奖等科研奖励,以及宝钢优秀教师奖、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奖等教学奖励。2010年11月,当选第六届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   田刚,男,1986年生,中国黑龙江齐齐哈尔人。法学博士,美国福特汉姆大学访问学者,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讲师。主要研究领域为犯罪实证研究和网络犯罪,近年来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主编著作一部,参编著作三部,主持部级课题一项,校级课题四项,参与国家、省部级课题十项。  
【内容】
本书对当前网络犯罪引发的司法困境和立法缺陷进行了全面的审视,对于重点领域提出了可行性的司法完善思路,能够迅速地提升司法实践中网络犯罪的预防和制裁效果,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未来刑事诉讼法完善的整体思路。

本书内容共分为五章,*章提出了司法解释建议稿《关于办理网络犯罪案件调查取证若干问题的规定(草案)》;第二章提出了司法解释建议稿《关于技术侦查措施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草案)》;第三章提出了司法解释建议稿《关于办理刑事案件审查判断电子数据若干问题的解释(草案)》;第四章提出了司法解释建议稿《关于办理刑事案件电子数据鉴定规则(草案)》,第五章提出了《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本书*至四章中,每章又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为草案条文、草案条文的说明和理由、草案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的实证案例分析,以期理论研究与司法实践相结合。第五章为对《刑事诉讼法》相关条文进行修改的建议稿,按照《刑事诉讼法》现有条文顺序排列。
【目录】
第一章网络犯罪案件调查取证领域的司法完善
  第一节《关于办理网络犯罪案件调查取证若干问题的规定(草案)》
  第二节《关于办理网络犯罪案件调查取证若干问题的规定(草案)》草拟说明及理由
  第三节《关于办理网络犯罪案件调查取证若干问题的规定(草案)》实证案例分析
  第二章技术侦查措施领域的司法完善
  第一节《关于技术侦查措施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草案)》
  第二节《关于技术侦查措施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草案)》草拟说明及理由
  第三节《关于技术侦查措施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草案)》实证案例分析
  第三章刑事诉讼审查判断电子数据领域的司法完善
  第一节《关于办理刑事案件审查判断电子数据若干问题的解释(草案)》
  第二节《关于办理刑事案件审查判断电子数据若干问题的解释(草案)》草拟说明及理由
  第三节《关于办理刑事案件审查判断电子数据若干问题的解释(草案)》实证案例分析
  第四章刑事诉讼电子数据鉴定领域的司法完善
  第一节《关于办理刑事案件电子数据鉴定规则(草案)》
  第二节《关于办理刑事案件电子数据鉴定规则(草案)》草拟说明及理由
  第三节《关于办理刑事案件电子数据鉴定规则(草案)》实证案例分析
  第五章刑事诉讼法的未来立法完善
  第一节电子数据规则的立法完善
  第二节侦查人员勘验、检查、搜查规则的立法完善
  第三节检析规则的立法完善
  第四节技术侦查规则的立法完善
 
【书摘插画】

书摘图


书摘图


书摘图


书摘图


书摘图


书摘图


 

返回顶部